[摘要]實施有效課堂教學,是當前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和廣大教師探索實踐的主要方向。所謂有效課堂教學,就是能夠促進幼兒學習和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的課堂教學活動。具體表現在:幼兒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在學習態度上,從“枯燥學”到“有趣學”,等等。
[關鍵詞]科學 集體活動 有效性
曾看過這樣一段文字:當前的教育活動真正對幼兒有益的活動(有效課)僅占20%,50%是上不上都一個樣,30%是有害的。乍看有些危言聳聽,仔細想想卻不無道理。由此看來,實現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是迫在眉睫的問題。下面筆者以科學活動為例,談談我對實現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性的認識。
一、選擇科學、適用的教材
選材是保證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前提。《綱要》中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教育內容的選擇要體現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作為科學課,第一,考慮它的科學性,有爭議的內容盡量不用;第二,要選擇幼兒感興趣的內容;第三,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每個年齡段的孩子感興趣的、能理解的內容都是不同層次的,需要考慮到底適合哪個年齡段,能讓幼兒發現什么,在分析了教材的價值后,確立關鍵經驗,圍繞關鍵經驗有重點、有層次地推進。
二、制訂合適、明確的目標
目標是實施科學教育的導向,合適的教學目標是實現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基礎,活動的內容設計是圍繞活動目標制定的。我們在實施科學教育前可先根據各年齡段幼兒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科學發展目標,結合時代特征,確定各階段的分目標,目標的制定不能太籠統,要明確在這一階段要認知什么,達到什么水平,培養哪些能力等,即要制訂合適、明確的目標。所謂合適,就是要考慮目標的全面性、操作性,并且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知識技能,聯系幼兒的已有經驗又得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明確,即是指活動目標要細化具體又要明確說明。如在大班科學《有趣的蠟燭》,目標之一是初步了解蠟燭燃燒與空氣的關系,對此現象產生濃厚的興趣,而不是簡單地描述成:了解蠟燭燃燒的秘密,激發對科學活動的興趣。又如,在探究《水》的科學活動中,在小班,可以定位在《好玩的水》,開展玩水、說水、戲水等活動,運動各種感官體驗探索水的基本形態,而在中班,可以定位在《有趣的水》,以“調查、探索水的存在形式和變化特征”為活動目標。而到了大班,可以定位在《神秘的水》,以“探索實驗、感知理解水的相關物理特征”為活動目標,讓幼兒探索水的三態變化與溫度的關系等。
三、設計激趣、合理的環節
教學環節的合理設計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關鍵。活動中,首先,要激發幼兒的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其次,活動內容由易到難:先是輕松進入活動,接著是安排有層次性、挑戰性的內容,盡可能地讓每個幼兒都能在活動中獲得成功感;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本著讓幼兒“做中學”的原則,教師創設環境、提供材料,通過幼兒親身參與,親自體驗,得到認知、情感、能力的發展。
四、采用開放、恰當的提問
在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的提問非常重要。一個好的問題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能夠引起幼兒的思考和探索。
1.開放性的提問
在幼兒園科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的提問非常重要。一個好的問題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能夠引起幼兒的思考和探索。開放性提問是指教師提出的問題,不能要求幼兒只用簡單的“是”或“不是”來回答,而能激發幼兒在自主的思維活動中盟發創新思維。例如,在大班科學“拱形的秘密”中,教師講完故事后提問:“你認為蛋殼是雞妹妹還是雞哥哥啄破的?”孩子的回答不外乎兩種,一是雞哥哥,一是雞妹妹。但如果問題改成:“你覺得這是怎么回事呢?”孩子們除了這兩種答案,還會有:雞哥哥啄了一會,已經有點破了,雞妹妹再一啄,就破了;還有的孩子說“雞妹妹”到了出生的時候,蛋殼會很容易壞等。
2.爭議性的提問
即教師創設寬松、民主、平等的氛圍,讓孩子們就活動中產生的認知沖突,進行討論、互動,并學會從中分析其它孩子的想法,調整、反思、充實自已的想法的過程。在大班科學“狼該不該殺”,讓幼兒簡單了解什么為食物鏈后,提問:“你喜歡狼嗎?為什么?你認為狼該不該被殺光?”讓幼兒來大膽地說說自己的看法。
3.層次性提問
幼兒個體性的差異,要求教師的問題也帶有一定的層次性。有價值的提問設計,要能幫助幼兒梳理不同的經驗,層層遞進。在預設活動中,幼兒的經驗大多是無序的,零星的,因此,教師的提問設計應該有一定的邏輯性,對幼兒新的概念的形成,對一些復雜的問題,教師必須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多層的設問,層層遞進。如比較簡單的問題,請能力相對較弱的幼兒回答;難度大、較靈活的問題,可請能力較強的幼兒回答;這樣跳一跳,能夠到的問題可以幫助幼兒建立自信,提高學習興趣。
4.問題的回應
如何選擇有效合理的策略來回應幼兒,也是教師要思考的問題。教師要本著了解幼兒,尊重幼兒的原則,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及時捕捉和分析來自幼兒的信息,到底哪些信息對教學有幫助,哪些信息應該及時回應,哪些信息可以進行引導和進一步拓展。
五、運用提升、拓展的延伸
一個好的活動延伸是意味深長的,能激起幼兒更深層次的探討。如大班科學“神奇的圈”,教師在帶幼兒實踐的畫有兩條線的“麥比烏絲圈”后,繼續出示畫有三條線的“麥比烏絲圈”,讓幼兒猜猜它剪開后會是什么樣子的,并繼續在記錄表上記錄下幼兒的猜測。讓幼兒活動結束后到科學區去嘗試一下。幼兒非常感興趣,活動一結束就到科學區操作起來。還有一些小朋友自制了“麥比烏絲圈”,畫上了四條線、五條線。又如,在幼兒的活動室內,每班都設立了種類豐富的自然角和“小小氣象員”,供幼兒在日常活動中觀察,積累豐富的經驗。同時,還在活動室內開設了益智區、操作區、發明區、閱讀區和生活區等多種多樣的活動區角,在這些活動區中為幼兒提供既安全衛生的動手操作材料和一些廢舊物品,讓幼兒在玩中做,做中玩,學習觀察、分類、操作、思考等方法,而且在這樣的活動中讓幼兒主動的參與,自己收集各類廢舊材料和新區角的創新和主動創設,為幼兒的創造性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反思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我們教師們共同的目標。以上只是我的初淺認識,要實現科學集體教學的有效性,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我們去思考與實踐。教師首先要豎立幼兒本位的思想,把握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的規律,了解幼兒的興趣、需要,學會反思,善于反思。相信在老師的精心打磨下,孩子的潛能一定會在科學活動中得到發展,科學課堂也一定會成為真正有效的課堂。
【幼兒園科學集體活動有效性的思考】相關文章:
• 幼兒園科學教育之我見
• 科學發現室與幼兒園課程
• 淺析如何在幼兒園開展科學教育
• 幼兒園整合式科學教育活動類型
• 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化的實證探討
• 淺談幼兒園科學教育
• 讓幼兒園科學教育走出“冷門”
• 試析幼兒園科學教育生活化
• 如何開展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活動
• 淺談幼兒園的科學規范化管理
• 淺談幼兒園的科學教育
• 幼兒園科學探究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