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做合一符合幼兒的天性
幼兒教育首先要符合幼兒的天性。而教學做既指教、學、做分立,又強調三者合一,使得幼兒在教中得學,在學中會做,在做中領悟教,在做中體會學。這樣的合一如果能夠達到和諧的境界,那對幼兒的教育之效便能顯現出極大的作用,而和諧的判斷依據不是高深的教育理論,而應當是幼兒的天性。在筆者的教學中印象最深的問題之一,就是幼兒剛入小班時如何讓孩子“斷奶”。看多了幼兒在家長離開之后哇哇大哭,甚至在幼兒園大門口拉住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的衣角不肯走的時候,工作之初時的筆者感覺到一些酸,而現在則更多地用一種職業的眼光來看待。幼兒走入幼兒園,意味著從此以后一天的大部分玩樂時間將不再有家人的陪伴下度過,而是與幼兒園的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度過,這是一種生活方式上的變化,對于相當一部分幼兒來說其實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此時教學做思想如何指引幼兒教師化解這一難題呢?如果純粹地教,那無非是鼓勵幼兒堅強一些,或者給他們提出一些明確的要求,這一招往往能夠起作用;如果純粹地讓孩子學,那也行,可以給出其他一些學習的榜樣,幼兒觀察之、模仿之,亦能解決一些問題。但是真正從做的角度來考慮這一問題時,發現挑戰不小。因為一旦具體到實踐當中,做一般不可能是純粹的做,做往往是一個與教和學伴生的過程,因為有了教師的教與幼兒的學,才有了幼兒的做。從這個角度來看,教學做三者之間并不是并行的關系,而存在著一種教與學的基礎上去做的意義。
二、教學做合一引領幼兒的成長
對于剛進幼兒園孩子的“斷奶”教育而言,教與學都是傳統的手段,而做的思想引領下生成教學做合一,將有可能成就幼兒教育新常態的途徑之一。事實上,回溯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思想的形成過程,會發現陶先生提出這一思想也不是一個突變的過程,其正是在對教育不斷的思考中積累而成的,當其將自己的名字改成“行知”時,其實正是以“行”促“知”的思想形成時期,其中的“行”在筆者看來,與“做”的含義并不遙遠。于是,在幼兒教育的具體情境中,教學做合一的思想便有了通過教學促進做,通過做來引導教、反哺學的意義。在上面所舉的例子中,筆者在將部分“奶癮”較強的孩子帶到教室之后,先舒緩了一下他們的情緒,然后跟他們做了一個小游戲:起初由筆者扮演他們的父母,然后讓他們說出自己的心里話。此時不少孩子不敢開口,教師則可以讓他們以悄悄話的形式跟老師說,這個時候大部分孩子是愿意的;等到孩子們更放松了一些之后,再讓他們互相扮演家長與孩子的角色。這樣的“做”符合幼兒的天性,無非就是角色扮演,在生活中他們做過太多的這樣的游戲———游戲原本就是做出來的!孩子哭鬧,更多的還是因為心里對幼兒園這個地方有一些“恐懼”。對于剛入園的孩子而言,通過教、學尤其是做,消除孩子的這種陌生感,應當是第一要務。
三、教學做合一奠基幼兒的未來
在領略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思想的過程中,筆者盡量提醒自己不要去刻意地摘章尋句,而是結合自身的教育實踐去尋找“教學做合一”思想對于當下幼兒教育的指導意義。但仍然有一段論述是需要銘記的,那就是陶先生所說的:教學做合一“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個方面,而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情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作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通過實踐與思考,筆者發現,當下幼兒教育的一大認識是指向幼兒的終身發展,即幼兒的未來。這與傳統的幼兒教育相比而言,目光要長遠得多,但同時幼兒教育扎根實踐的傳統并沒有丟,基于當下幼兒的實際去踐行教學做合的思想,成為立足眼前、放眼長遠的最佳選擇。這是一個打造新常態的社會,而新常態卻絕不是指與曾經的常態割裂,就幼兒教育而言,讓悠久的教學做合一綻放出新的思想,是打造幼兒教育新常態的必由之路。
作者:朱賽男 單位:江蘇省啟東市大同幼兒園
【幼兒教育中陶行知思想運用】相關文章:
上一篇:新理念幼兒教育探微
下一篇:幼兒教育教學師生交流互動策略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