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起始階段。幼兒教育應自小開始,為終身的發展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如果家長只注重孩子背會了什么,背會多少,考試成績多少,這些智力上的長進,只看到眼前的一些成長,忘記培育孩子的夢想,忽視了重于一切的“心靈教育”,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不可能擁有多么遠大的理想。更進一步來看,在幼兒教育的過程中,不要只注重對孩子智力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教孩子認清人生的意義,明白人為什么活在這個世界上。要讓我們的教育培育出生活的強者,這個強者不是物質上的強者,而是道德上的強者。
關鍵詞:幼兒教育,起始階段,素質基礎,心靈教育,道德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幼兒期的身心特征
1
2.1 幼兒期的生理特征
1
2.2 幼兒期的心理特征
3
第三章 幼兒期教育的方法
3
3.1糾正家長的幾個錯誤心理
4
3.1.1 不要不適時的稱贊孩子
4
3.1.2 不要完美主義
4
3.1.3 不要和別的孩子作比較
4
3.1.4不要把培養的學習能力作為教育的重心
4
3.1.5 不要總揪著孩子缺點不放
5
3.2 教學小妙招
5
3.2.1 招數一:音樂
5
3.2.2招數二:動物玩具
6
3.3 幼教常見的誤區
6
3.3.1過分保護,過分替代,過分限制
6
3.3.2書本化喂養
6
3.3.3重治療輕預防
7
3.3.4 重知識輕運動
7
3.3.5手段和目標不清
7
第四章 總結
7
參考文獻
8
第一章 緒論
在人的一生中,幼兒期是最重要的階段,因為在這一階段,不但孩子的身體處于發育的關鍵期,而且智力的發育,性格的形成等也是他們這一生中最重要的黃金期。因此,正確的把握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對于孩子在在今后人生的發展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 幼兒期的身心特征
2.1 幼兒期的生理特征
一 大腦發育
在幼兒期,個體的生理不斷地發展變化,身高、體重在增長,身體各部分的比例逐漸接近于成人,肌肉、骨骼越來越結實有力;更主要的是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皮層的結構和功能不斷成熟和發展。幼兒大腦重量在繼續增加,3歲時為1011克,到6、7歲時能達到1280克。這時皮層細胞的纖維繼續增長,分枝增多,并不斷地髓鞘化;皮層細胞之間的聯系增多,分析綜合活動日益完善,皮層各葉相繼成熟,皮層抑制功能迅速發展。這些,為幼兒的心理發展提供了條件。
二 牙齒的發育
可以反映骨骼的發育情況。1歲時嬰兒應出6~8顆乳牙;2歲半時20顆乳牙應全部出齊。
三 體格生長
速度減慢仍穩定增長:體重穩定在每年增長2kg左右,身高穩定在每年5~7cm左右。比嬰兒時期旺盛的食欲相對略為下降。從會走、會跳、會跑開始,接觸外界環境相對增多。
四 神經心理發展
迅速,語言、記憶及思維想象力、精細運動等發展增快,對外界環境產生好奇心,好模仿,趨向智能發展過渡。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周圍交往增多,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與情感多樣化,易產生同情感、榮譽感、信任感,正確引導下,可逐步區別好與壞,喜歡與不喜歡。
五 言語的發展
幼兒期是口語豐富化時期。皮亞杰認為,就言語功能發展來說,幼兒期是由自我中心言語向社會言語過渡的時期。但許多研究者不同意這樣的看法,認為兒童的言語一開始就具有社會交際的功能。幼兒能夠逐漸控制發音器官,區別微小差別的語音,可以發出本國語所包括的全部語音。他們擁有的詞匯量迅速增加。一般說,幼兒在幼兒初期約掌握500~700個詞,到幼兒末期約掌握3500~4000個詞以上。在同一年齡階段,他們掌握的詞匯量因生活和教育條件的不同會有大 的個別差異。
2.2 幼兒期的心理特征
該期的思維特征是:(1)具體性。(2)以自我為中心。(3)一點論,例如將兩杯水中的一杯倒入小口徑的圓筒中,5歲兒童認為圓筒中的水比杯子中的多。(4)只注意事物狀態(現在、過去和將來),而不注意其轉變過程。(5)沒有反思和比較的能力(如將滿滿的一杯水倒入第二杯后,不能回答倒回時能否灌滿一杯)。無法理解兩種或更多的現象之間的基本聯系(甲<乙,故乙>甲等)。(6)至7歲后上述現象逐步糾正。記憶力加強,認知能力出現新發展。3歲幼兒只能唱簡短歌謠,4歲能識別三種顏色,6-7歲能唱短歌,會用一切詞類,說清許多實物用途,說話流利,句法正確。
二、是接受早期教育和幼兒園教育的最佳時期,并又對終生產生深刻的影響。早期教育包括家庭教育、思想品德和行為規范教育、心理衛生教育、健康教育和幼兒園系統的集體教育。這對培育使全的人格品質、良好心理素質、打下學習基礎和保障身心健康都具有重要意義。
三、模仿力迅速發展,好問,好奇心極強,有助于認識自我和認識周圍事物。
四、具有較強烈要求,尋找游戲和小伙伴合作交流,從中學習初步行為規范,充當一定社會角色,培養良好生活習慣。
五、開始形成一定的性格個性模式,并影響終生。
六、情感不穩定,活潑好動,天真單純,任性和以自我為中心。
第三章 幼兒期教育的方法
采取表揚教育還是批評教育,是幼兒教育的一個永遠的論題。在某些情況下絕不縱容孩子,這是可以肯定的。要采取孩子易于接受的方法來教育孩子,這也是毋庸置疑的。
3.1糾正家長的幾個錯誤心理
3.1.1 不要不適時的稱贊孩子
一個人如果做得好,稱贊他是應該的。但要是你稱贊孩子不是因為他做得很好,只是為了讓他感覺自己很好,這可能使孩子對自己有錯誤的看法。
3.1.2 不要完美主義
有的家長給孩子設定了極高的標準,從一開始就要求孩子做到十全十美。對于孩子來說,很多事情都是人生的頭一回,可能會做得不好;而在這么多做不好的可能中,孩子漂亮地完成了一件事,是多么了的了不起,家長一定要進行表揚。這樣,家長也不會太在意那些做不好的的事情。
3.1.3 不要和別的孩子作比較
家長不要總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作比較。自家的孩子只要按照自己的個性發展就非常令人滿意了。每個孩子都有屬于自己的個性,家長要相信,只要孩子能發展自己的特長,在自己專長的領域具有一技之長,就可以成長為這個領域的佼佼者。
3.1.4不要把培養的學習能力作為教育的重心
學習能力固然是重要的,但如果一味地以此作為教育的重心會使整個教育出現傾斜。必須把對心靈的教育作為教育的重點,以培養孩子的EQ作為重點,重視心靈教育,學習能力自然會大大提高。
3.1.5 不要總揪著孩子缺點不放
不要盯著孩子的缺點不放,只要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長處,對他們小小的進步給以肯定和贊揚,就可以讓那些缺點消失。家長越是努力想去糾正孩子的缺點,就越有可能適得其反,缺點會越固執地留在孩子身上。與其這樣,不如把現在的孩子當做最好,肯定他的優點,表揚他的長處,孩子會自然地變得優秀起來。
3.2 教學小妙招
3.2.1 招數一:音樂
輕柔的音樂可安撫孩子的情緒
音樂有著神奇的功效,它能安撫寶寶激動的情緒,使他平靜下來。當孩子表現出壞情緒時,老師可以適時打開輕柔的音樂,讓孩子聆聽,孩子自己就會慢慢平靜下來。當然,此時老師對音樂的選擇非常重要,應選擇莫扎特、舒伯特等作曲家的古典純音樂,而不宜選擇節奏感較強的音樂,否則會引起反效果。
如果孩子從小就習慣傾聽柔美輕音樂,那么他的壞情緒也相對少一些,而且當他有壞情緒時,柔美音樂起到的效果也會更好。
律動兒歌可使孩子情緒愉快
假如平時和孩子聽一些律動兒歌,并且和孩子一起跟著兒歌跳跳舞,孩子的情緒就會很愉快。因為這些律動兒歌一般都是根據孩子喜歡的韻律和節奏來編寫的,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在聽歌跳舞的過程中,交流也在進行,孩子們肯定會滿心歡喜。孩子的情緒愉快了,壞情緒“偷襲”的幾率當然也就小了。
3.2.2招數二:動物玩具
和動物孩子傾訴
在孩子的眼里,所有動物玩具都是有生命的,它們是自己的好朋友,很多孩子喜歡抱著自己喜愛的動物孩子竊竊私語。當孩子產生壞情緒時,老師完全可以利用孩子的這一特征,拿一個孩子最喜歡的動物孩子,將自己的不開心講給它聽。將自己的不愉快傾訴出來之后,孩子的壞情緒會慢慢紓解。如果有可能,老師盡量聽聽孩子說的理由,以幫助孩子從根源處消除壞情緒。
3.3 幼教常見的誤區
在兒童早期發展中,大人們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不少誤區。
3.3.1過分保護,過分替代,過分限制
在家庭教育中,過分保護,過分替代已經成為普遍行為,這使孩子從小失去了鍛煉機會,導致孩子的成長結果與家長所期望目標的差距越來越大。
3.3.2書本化喂養
年輕父母多數以書為標準喂養孩子,有的過分認真地執行書本上的要求,認為這樣才是科學的。其實,書本上的知識和要求不一定與孩子的實際情況相符,因為每個孩子的睡眠時間、飯量和情緒并不完全相同,不能按同一個標準模式來要求。
3.3.3重治療輕預防
任何疾病都有其發展過程,家長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很多家長怕孩子吃不飽,每天每頓定好量,不吃完,追著、騙著、哄著也要喂完。而對孩子的喝水量卻不強求,認為喝多喝少無所謂。一旦孩子身體里水的比例下降到一定程度,得病在所避免。
3.3.4 重知識輕運動
人在成長過程中,身體成熟是第一位的,嬰兒的骨骼、關節、肌肉由瘦小、稚嫩發展到粗壯、有力,與運動分不開。老師在注重孩子學習的同時,一定要督促他們加強體育運動。
3.3.5手段和目標不清
許多老師常常分不清嬰兒成長中的教育手段、教育目的。例如,練習搭積木是為了提高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手的穩定性和靈活性,一些老師則把要求定在搭好、搭高上,結果因超出了孩子的能力,孩子怎么也玩不好,不利于他們自信心的培養;又如學電子琴,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開發孩子手的靈巧能力及其對音樂的感覺能力。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從小必須接受教育,玩又浪費時間又耽誤學習,剝奪了他們社會學習和自我體驗的機會。
第四章 總結
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要始終以學生為主體,精心設計課堂練習,創設多種條件,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從而提高學生能力,培養學生的素質。各學習課程也要把握彈性尺度,讓孩子通過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斷完善自己,培養自己的個性,讓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兒童教育》,李季湄、肖湘寧,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2.《教師與兒童發展》,龐麗娟,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學前教育論稿》,趙寄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4.《幼師社會性發展與教育》,楊麗珠、吳文菊,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5.《幼兒教育心理學》,潘日文,候桂蘭,中央名族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標準幼師畢業論文】相關文章:
• 論文:如何營造溫馨和諧的班級精神環境
• 幼兒家庭早期閱讀的現狀調查及研究開題報告
• 幼兒園教師實施愛教育論文
• 全語言教學理論在幼兒園課程中的運用論文
• 被忽視幼兒的培養論文
• 幼兒園園長非權力性的影響力論文
•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育論文參考
• 幼兒園有效教學問題及解決論文
• 自制玩教具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應用機制論文
• 幼兒園如何實施愛的教育論文
• 幼兒教育的誤區及對策論文
• 幼兒園家園共育改進措施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