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就我國幼兒園科學領域數學教育活動現狀而言,在活動目標、內容、方法上仍為突破原有傳統的框架體系,還不能完全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數學教育活動仍然存在著四輕四重現象:即重“知識”輕“情感、能力”;重“結論”輕“體驗過程”;重“書本”輕“實踐活動”;重“技能”輕“綜合運用”。
如何改變這種現狀,是當前幼兒園操作性教育學習活動與創新能力研究的重要課題,也是本課題研究的根本導向和主要內容。
數學是人類生活的工具,對數學的認識不僅要從數學家關于數學本質的觀點去領悟,更要從數學活動的親身實踐中去體驗;數學發展的動力不僅要從歷史的角度來考量,更要從數學與人和現實生活的聯系中去尋找,充分說明數學來自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數學與幼兒的生活經驗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如何把數學教育活動生活化,把幼兒的生活經驗課堂化,化抽象的數學為有趣的、生動的、易于理解的事物,讓幼兒在操作性活動感受數學其實是源于生活且無處不在的,數學的學習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學習數學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體現生活,數學操作學習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幼兒園新大綱》在關于五大領域課程目標的闡述中,大量使用了“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過程性目標動詞,從而更好地體現了數學教學中操作性學習對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態度等方面的要求。
二、概念界定
生活數學包括生活問題數學化(即數學抽象)和數學問題生活化(即數學應用)兩個理論層面的內容,這兩者的辨證結合,對于數學的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抽象)
生活問題數學化就是指由生活中具體事物中抽取量的方面、屬性和關系,并形成相對獨立的數學對象。
2、數學問題生活化(數學運用)
數學問題生活化就是指幼兒能積極主動地將學到的數學思想、知識技能和方法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分析解釋并解決一些簡單的現實問題。
三、研究目標
a。總體目標(研究內容與要求)
本課題試圖通過“生活——數學——生活“的實踐過程,將操作性數學教育
活動的各種數學問題還原為取之于兒童生活實際、并具有一定現實意義的數學問題,把幼兒生活與操作性數學教育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讓幼兒真實地感受、理解、掌握數學思想、知識技能的形成過程,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幼兒數學思維能力、生活能力協同發展,培養幼兒能數學地分析、解釋、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應用能力以及運籌優化意識和創新精神。
b。具體目標
1、生活問題數學化研究(操作性活動抽象研究)
(1)真實情景體驗教學
(2)模擬情景體驗教學
2、數學問題生活化研究(操作性活動應用研究)
(1)認知階段的應用研究
(2)探索階段的應用研究
3、構建新型的數學教學活動評價體系的研究
(1)結果評價
(2)過程評價(包括情商評價、能力評價、個性評價)
具體設想:通過研究,引導幼兒在操作性學習活動中主動參與,積極思考,教學活動設計要充分展示幼兒積極思維過程,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方法,發展幼兒動手能力并形成初步正確明晰的數概念;
通過研究,讓幼兒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和用數學、符號、圖形描述現實生活的過程;
通過研究讓幼兒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和創造,感受數學的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通過研究,讓幼兒成為具有初步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明智使用者,學會在操作性活動中提出問題,并能通過操作性活動中獲得數學思想、知識技能和方法,分析解釋并解決一些簡單的現實問題。
四、實驗對象、方法、步驟
1、實驗對象:3—5歲兩個年齡班共85名幼兒。其中小班(3—-4歲)幼兒40名,中班(4—5歲)幼兒45名實驗按實驗內容設計教育教學活動。
1、方法,自然實驗法
第一、按造均等性原則實驗
第二、控制實驗條件實驗
結合其他研究方法:結合調查法、觀察法、個案法、測量法、統計法等研究方法。
五、實驗工作的指導思想
皮亞杰的發生發展理論,行為和思維發展的具體過程。為孩子提供可操作教具,首先從數學理論開始入手,(包括數的組合、分解、數學運算、進位加、退位減)
六、研究階段
(一)形成階段(2004年9月——2004年10月);
確立課題,作好課題實施方案,邀請專家對課題進行論證,修改課題方案。召開開題會議,確定人員分工,向總課題組申請立項。
(一)實施階段(2004年10月——2005年4月)
1.第一階段學習有關理論以及進行師資培訓。
2.第二階段理論學習與操作性教學實施、觀察、積累、記錄階段。
3.第三階段對實施操作性學習教學系統進行評價指導,作好理論和業務講座,作好延續、深入、提高工作。
(二)總結階段(2005年4月——2005年5月)
結題階段。在以上成果總結的基礎上,對課題進行全面、科學的總結。寫出實踐報告。
【操作性數學教育活動與生活數學課題研究方案】相關文章:
上一篇:有趣的0(中班數學)
下一篇:和孩子一起探索生活中有趣的數學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