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的語言活動一直是大家所探討的話題,如何在語言活動中展現幼兒為主體,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呢?我想這是因人而異的。這需要老師根據幼兒自身的年齡特點及發展特點,利用傳統的語言教學方式變化出新的教育形式來發展幼兒的語言。
幼兒語言能力的提高,方法有很多,但是個人認為表達語言之前,要先學會思考。這里的“思考”指的是“思考的過程”。出現思考的過程是需要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結合的。首先,幼兒的興趣。引導幼兒靜下心來觀察,讓孩子們觀察周圍的事物,觀察老師所呈現的教具。作為一個看圖語言活動特別是看圖講述活動,觀察圖片是重點。只有在看懂的基礎上才能正確的思考。其次,老師要留給幼兒思考、講述的空間。如果一個幼兒講述的活動變成了老師的講述活動,那么幼兒對這個活動的興趣還剩多少?
在仔細觀察圖片并用完整的語言講述是中班幼兒比較欠缺的方面。在語言活動《小烏龜看爺爺》的第一次教學活動中,我們將重點放在了學說這一方。雖然整個活動中教師留給了幼兒一定的空間進行學說、講述。但是執教過程中我們發現幼兒講述的內容是老師高控制下的內容。我們觀察到很多幼兒雖然在很認真的學說,但是在每次學說失敗后均由一種挫敗感。這樣的情況發生頻率越高,幼兒的自信心越下降,最終幼兒學習興趣的缺失,該活動也成了一個失敗的教學活動。通過組里的討論,我們調整了方案,留給幼兒一個更為開放式的空間觀察、思考、大膽表達。整個活動放棄了學說的步驟,以幫助幼兒仔細觀察圖片,大膽講述自己的發現為主,取其精華。引導的過程中,教師沒有成篇的講述,只用了“蘋果樹有什么變化”這個問題,引起幼兒的觀察、思考,幫助幼兒看懂故事,理解內容。尋找秘密的過程中又穿插了情感的內容。逐漸的,秘密一個接一個的揭曉,孩子們也在向目標逐漸靠攏。當孩子們理解了故事的內容后,我們請幼兒用自己的語言將幾幅幅圖連起來完整的說一說,讓孩子們做到自主閱讀。并能做到情節的連貫性、聯系性。幼兒在看看、說說、講講的自然狀態下調動自己潛在語言能力。做到讓每個孩子都參與進來,每個孩子都會有說話的機會,這樣也會避免個別孩子傾聽不專注的現象發生。
其實語言活動的種類繁多,看圖說話、閱讀、討論、談話都是其中的一種類型。但無論什么形式的語言活動,老師都必須根據幼兒年齡特點、自身發展水平設計活動方案,切忌將活動設計的過于拘束,導致幼兒興趣的缺失。留給幼兒一點空間去看、去思考、去表達。
【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相關文章:
• 早期閱讀教育教學感想
• 如何提高幼兒閱讀能力
• 提高語言教學質量的對策
• 充分發揮古詩對幼兒審美語言教育功能
• 幼兒園開放性語言教育活動初探
• 真實性的語言環境對幼兒理解兒歌的幫助作用
• 從關注文本到關注兒童
• 有獎借閱,其益無窮
• 語言教學中的提問策略
• 運用多種方法指導早期閱讀
• 幼兒語言教育與信息課件運用
• 如何培養3--4歲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