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徑一:教學活動中的落實 1.改編原教材。例如大班《走進小學》主題中有一個故事《犟龜》,是根據同名童話改編的。原有的教材上只有一個故事文本,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感受作品,我們可以借用同名
繪本故事來代替。《犟龜》這本書的封面很有意思,畫面中的烏龜臉上帶著笑容,拉著車上的禮物,旁邊還插著一桿小白旗。很容易引發大家的疑問:烏龜在想些什么?禮物是誰的?為什么要插著一桿小白旗?從問題導入,直奔主題,為后面細致、有效地觀察故事畫面做好鋪墊。而后面
繪本里的幾幅經典畫面更是生動地渲染著故事主題:大雨傾盆時,烏龜在趕路;烈日炎炎時,烏龜也在趕路。白天烏龜在趕路,黑夜里,烏龜仍然在趕路。在這樣一個詠嘆調式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烏龜那種“向著目標,一步一步向前爬”的精神,以及她的那種“什么都不能阻止她”的“犟”。 這樣圖文互動,或者說是圖文合奏的形式,很好地發揮了圖畫書的魅力,比單一的文本故事要生動有效得多。
2.生發新活動。孩子受周圍世界的影響,有時候,一個故事,一幅圖畫、一個話題、一個節日都會生發出許多有趣而又有益的內容。例如,隨著端午節法定假日的推行,端午節的風俗文化也越來越被孩子們所關注,大家很自然地就提出了“為什么要吃粽子?”這樣的問題。對此,我們結合節日活動給幼兒講述《屈原的故事》,幫助他們了解有關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并和他們一起欣賞了童謠《五月五》(“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草香滿堂。帶香包,吃粽子,龍舟下水喜洋洋。”)。在學習童謠的基礎上,我們又生發出了“包粽子”、“賞香包”、“賽龍舟”等一系列活動。“包粽子”活動其實有兩個,一個是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包粽子,然后送到食堂煮好之后再一起品嘗,(包好的粽子雖然沒有什么棱角,也不是非常的飽滿,但是孩子們的臉上顯現出了無比的興奮與喜悅)他們既體驗了包粽子的樂趣,也品嘗自己勞動的成果。另一個是在有了生活體驗之后開展的集體舞《包粽子》,錄制了兩段
音樂,第一段主要將洗葉、盛米壓米、扎線等包粽子的基本動作合拍地表現出來,第二段是在第一段的基礎上變換隊形進行表演,使整個
舞蹈看起來更加豐富多彩。“賽龍舟”活動其實也有兩個,一個是小組合作的美工活動《美麗的龍舟》,孩子們嘗試運用畫、撕、剪、貼等多種方式和同伴共同裝飾出一艘艘美麗的龍舟;另一個是戶外體育活動《賽龍舟》。后續的這些活動是繼童謠《五月五》之后生發而出的新活動,但其實它又是對童謠內容的進一步生動詮釋。這樣一個個活動緊密相連,共同構筑起了《端午節》這樣一個特色主題活動。伴隨著主題行進的過程,教師、幼兒、家長們共同收集了很多端午節物品,有植物方面的艾葉、菖蒲等;有傳統飾品方面的香包、香囊等;有端午民間體育活動劃龍舟、登山等圖片;有端午食品如粽子、鹽鴨蛋等,這些豐富的準備為我們更好地實施主題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途徑二:游戲活動中的延伸 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游戲形式的多樣性,能更好地體現幼兒對文學作品多元化的感受和表達。
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開展書香區閱讀活動,營造良好的環境,鼓勵幼兒自主閱讀。在表演區開展各種形式的表演活動。剛開始像小中班可以提供一些成品的頭飾、指偶、木偶等引導幼兒開展故事、
兒歌表演,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幼兒根據故事情節自己制作道具、協商排練、開展演出,或者開展故事繪編等活動,引導幼兒在感受、理解文學作品的基礎上嘗試用多種方式進行表達和表現。
例如我們在開展小班繪本教學《月亮,生日快樂》之后,發現孩子對于過生日的情節非常感興趣,于是我們在區域活動中對繪本故事進行了延伸,開展了一系列的游戲活動:在美工區,我們提供彩泥和各種輔助材料,引導幼兒設計制作各種生日蛋糕;提供各種紙張、膠水、剪刀供幼兒制作生日賀卡。 在
音樂區大家一起唱生日歌,并學習用小鈴、圓舞板、串鈴等樂器進行簡單的
伴奏。在表演區我們提供小熊頭飾、帽子等道具,鼓勵幼兒進行故事表演。并在此基礎上,生發出了娃娃家給寶寶過生日的情景。推動孩子經驗不斷挑戰和發展。
途徑三:日常活動中的滲透 幼兒園一日活動皆課程。而幼兒文學,是愛的文學,快樂的文學。它不只局限于活動中欣賞作品,而是可以擴大到幼兒的日常活動,與幼兒形影相隨。幼兒在寬松的生活化的語言學習情景中,多聽聽、多玩玩、多談談,可更有效培養幼兒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欣賞能力。
如晨間戶外活動時可以和孩子邊念
兒歌邊玩《吹泡泡》游戲;也可以玩玩橡皮筋,邊跳邊念念我們小時侯都很熟悉的童謠《馬蘭開花二十一》,既傳承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游戲文化,又拓展了日常幼兒文學的內容,一舉兩得。
餐后自由活動時,可以鼓勵孩子和同伴開展一些語言游戲,如《拍手歌》、《頂鍋蓋》、《種蓮子》、《點點蟲》等等,也可以結合一些地方傳統民謠如《捉小狗》、《你姓啥》等等,用太倉方言來說說民謠玩玩游戲,孩子們非常喜歡,同時也是對地方文化特色的傳承。
還有像吃水果(橘子)時可以欣賞散文《橘子花》。先引導幼兒觀察橘子外形,再逐一剝開,充分調動幼兒感官看、摸、聞、嘗,最后把這個過程連起來,就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橘子花》。(“金黃的橘子圓圓的,像只小燈籠。給橘子脫下金黃的外衣,橘瓣就害羞的緊緊地抱在一起,把金黃的外衣放在小手上,它就變成一朵美麗的橘子花。/摸一摸這朵橘子花,軟軟的像小姑娘的手;聞一聞這朵橘子花,‘啊,好香啊!’;嘗一嘗這朵橘子花,又香又甜。噢!我喜歡橘子花。”)孩子們看到了,聞到了,嘗到了,對散文的感受自然更加真切。
途徑四:家園合作中的共進 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我們可以邀請家長共同來參與幼兒園文學活動,也可以將幼兒文學活動延伸到家庭中。如邀請家長來園開展助教活動、親子共讀活動等,舉行“家庭劇場”演出活動,開展“圖書漂流”、親子制作圖書活動等。讓家長和孩子一起沉浸到濃郁的文學氛圍之中,感受文學的獨特魅力。
【幼兒園文學活動實施的多種途徑】相關文章:
• 如何科學引導幼兒識字
• 在語言教學中培養幼兒的發散思維
• 論圖書對幼兒發展的價值
• 試論語言的文化載體特征與學前英語教育
• 學前班教材《綠蜻蜓》詩歌教學感想
• 如何提高幼兒的閱讀能力
• 幼兒語言教育中談話活動和講述活動的區別
• 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 構筑“對話”的平臺,培養幼兒口語表達
• 淺談幼兒的閱讀能力的培養(讀后感)
• 培養小班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實踐研究課題方案
• 如何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