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讓幼兒在發問、提出問題時,不簡單地依賴教師來給予答案,而是自己學會運用工具,找到答案,并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同伴,從而使語言活動朝著深層次發展。其次是材料投放形式多樣化。
大量的心理學研究和學習教育實踐證明,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幼兒的語音、詞匯、語法以及言語交際和言語調節能力等均處于“整蓄待發”的階段,只需提供適宜的環境和教育條件,幼兒語言及閱讀能力就能得到迅速的提高。
但是,以往的語言活動區往往存在著環境封閉呆板、材料變化少、活動形式單一、活動內容貧乏的通病,在別的活動區的吸引下,語言活動區變得“門可羅雀”。因此,我們應該以陳鶴琴先生的“活動教育”理論為指導下,對活動區的環境創設、活動內容、評價方式等進行變革,從而使語言區“活”起來。
一、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采用各種渠道為幼兒提供“活”的多元的語言環境。
多元化的語言環境,應投放多樣化的語言活動材料,以利于幼兒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首先是材料多樣化。如:圖書資料、VCD片、電腦網絡、答題卡、訪問卡及書寫記錄材料等。讓幼兒在發問、提出問題時,不簡單地依賴教師來給予答案,而是自己學會運用工具,找到答案,并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同伴,從而使語言活動朝著深層次發展。其次是材料投放形式多樣化。適當用上一些簡單的輔助材料:小屏風、小柵欄或小操作臺將區角環境進行開放式分割,讓區角之間互不干擾又不影響幼兒的學習與交流。材料的內容和擺放應多變,內容除定期更換外,根據教學內容分專題陳列,能有效提高幼兒的交流質量。將材料掛在墻上,鋪放在地面上,或立在桌面上,可使整個語言活動區變得主動。最后是精神環境輕松化。教師與幼兒相處時,應該成為他們的朋友,信任他們,使他們在自主、自由的氛圍中,有話愿說,有話敢說。
二、教師應該投其所好,為幼兒創設“活”的多變的活動內容。
教師首先應根據幼兒思維的特點,選擇幼兒熟悉的活動內容,變化與豐富活動區的內容,如:讓幼兒講一講在大自然中看到的,說一說社會中聽到的,在日常活動中得到的等,并將其遷移到活動區內。其次,還應充分了解幼兒喜歡什么?對什么感興趣?從而調整語言區的內容。如:教師發現幼兒對“奧特曼”“藍皮鼠和大臉貓”“黑貓警長”等一些卡通形象十分感興趣,根據大班語言活動目標“能講述實物、圖片和生活經驗,做到語言連貫”,及時更換活動區內容,投放“黑貓警長”系列小卡片,讓幼兒以兩人扔骰子的游戲形式來講述“黑貓警長”及其朋友的外形特征與作用,受到了大多數幼兒歡迎。語言活動區為此天天爆滿,講述內容也從“黑貓警長”的長相、服裝遷移到與他的下屬白貓警士和朋友熊貓博士的故事……大大提高了幼兒的講述水平,促進了語言能力的發展。
【幼師激發幼兒興趣常用的資料:如何使語言教學“活”起來】相關文章:
上一篇:孩子被欺負了怎么辦?
下一篇:幼教隨筆:一件意外的小事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