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隨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貫徹落實,全國涌現出許多的幼兒園教材,這些教材為幼兒園貫徹《規程》、實施《綱要》提供了便利。但由于地域的特殊性,這些教材在幼兒園運用時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我園目前正在使用的教材中的許多內容,離我們農村孩子的生活較遠,孩子興趣不濃,甚至有些內容無法在我們農村幼兒園實施。因此,我園就嘗試著尋找地方鄉土資源中有價值的內容,替換掉現有教材中不符合當地情況的一些主題,通過環境布置、豐富多彩的主題、游戲活動,來活化幼兒園的課程,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隨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貫徹落實,全國涌現出許多的幼兒園教材,這些教材為幼兒園貫徹《規程》、實施《綱要》提供了便利。但由于地域的特殊性,這些教材在幼兒園運用時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我園目前正在使用的教材中的許多內容,離我們農村孩子的生活較遠,孩子興趣不濃,甚至有些內容無法在我們農村幼兒園實施。因此,我園就嘗試著尋找地方鄉土資源中有價值的內容,替換掉現有教材中不符合當地情況的一些主題,并與幼兒園教育環境緊密集合,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活化了幼兒園的課程,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一、選擇材料,篩選信息。
我園地處美麗的射陽湖畔,水鄉資源極為豐富,為幼兒園課程的開發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并不是所有的資源都是幼兒園課程資源,教師根據幼兒特點,立足幼兒的發展,審視這些自然資源的價值,并充分發揮家長,參與材料的收集工作,教師對原始材料再精心選擇,系統設計,認真實施。并在實施的基礎上不斷的總結,去粗取精,真正發揮鄉土資源課程的教育價值。在教師、家長、幼兒參與下,經過不斷的的收集整理,形成了以“水鄉荷韻”為主題的資料“信息庫”。
二、活化環境布置。
幼兒園的教育環境是幼兒園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把收集的有用資源,及時運用到幼兒園的教育環境布置中。首先是得天獨厚鄉土材料的運用,如蒲、蘆葦、樹葉、泥巴等, 尤其是我園地處荷鄉,荷葉、荷藕的秸稈都成環境布置的材料。為了實現既凸現濃郁鄉土氣息的農村環境特色,又真正發揮環境育人的教育功能。在環境創設上利用自然資源進行環境創設,將環境創設與幼兒活動緊密結合,為幼兒園課程開展導航。我們把環境創設分為兩部分,欣賞與操作。在欣賞性環境中,我們把目標定位在讓幼兒感受濃郁的鄉土氣息,欣賞家鄉的富饒與美麗,體驗家鄉獨特的自然資源,感受家鄉人的勤勞與善良,產生強烈愛家鄉的情感,這些都是以活動為載體,體現幼兒在活動中感知、學習和提升。在操作性環境創設上,我們把目標定位在創設開放自主的操作環境,激發幼兒創作欲望,提高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幼兒創造想象力。為此,在環境的創設中,我們全園教師、家長、幼兒三者互動,整體策劃,精心構思,與班級特色活動聯系,開辟了操作性活動區域。首先在材料的選擇上鄉土化,根據不同的季節選擇幼兒熟悉的、安全衛生的鄉土活動材料,例如植物的秸稈、蒲、柴、荷葉等,投放到班級的區角中來,讓幼兒通過與自然材料互動中,學會材料的玩法。并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創造性開展粘貼、裝飾、編織、建構等多種區角游戲活動,提高多方面的能力。同時,我們精心選材,不斷創新,并聘請有特長的家長、民間藝人走進幼兒園,指導一些民間編織工藝(如:蒲席、蒲扇、草帽、草鞋等),我們將教師、家長、幼兒共同制作的富有濃烈鄉土氣息的作品,用來美化幼兒園的環境,做成了吊飾,時裝秀等,同時也讓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快樂。
(三)、活化主題、游戲活動。
(1)、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
在區域游戲活動中,我們根據材料的提供首先和孩子們一起制定計劃,了解活動的要求,然后讓幼兒自選游戲。主要有美工操作、編織、角色游戲。例如:我們在大班創設了3個區,第一個區:“美麗的荷園”,在這個區中幼兒可以參觀、介紹荷園的景點,還可以在荷塘中開展“掏藕”的活動,一個個孩子扮成導游、掏藕工、運藕工是活靈活現;第二個區:“綠荷加工廠”,孩子們將運來的藕經過沖洗、加工成各種藕制品。第三個區:“綠荷超市”,孩子們把加工的藕產品送進超市,玩起了超市的游戲,在超市還設立了免費品嘗“荷葉茶”的區角。由于選材來之于幼兒身邊,是幼兒熟悉的事物,幼兒十分感興趣,再則,就是他們的爸爸媽媽大多也在藕制品公司上班,回家后還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分享,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培養了幼兒能力,感受了家鄉之美。
在戶外體育游戲活動中,一方面我們把家鄉傳統的民間游戲作為活動內容,收集了具有濃郁水鄉特色的民間傳送的童歌、童謠,將這些童歌童謠與戶外游戲結合起來,孩子們邊說童謠邊做游戲;另一方面把幼兒在區角活動中做的成品,如:草團、蒲墊、草繩、蒲龍等都用來作為幼兒戶外活動的器具,如:舞龍、走平衡、過小橋等戶外活動。節約了經濟,也為為幼兒戶外活動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體育活動材料,激發了幼兒的興趣,提高了活動效果。
(2)、開放的主題活動。
現有教材每學期一般有四個大主題。每學期我們同年級組的教師都一起梳理現有的教材,對教材中不適合本地實際的內容舍去,選擇幼兒熟悉的鄉土內容充實,用增加或替換主題的方式進行整理加工,然后制定計劃,讓教師在日常實踐過程中,再進一步的充實、完善。例如:現有的中班教材中的主題活動綠色的植物,教師們就結合我們荷鄉的特點,換成了綠色的荷藕。教師們把這一主題分成了四部分:荷藕的生長、荷藕的用處、荷藕節、荷鄉人。并在每一部分生長許多個小主題,隨著不同的季節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還將這四個主題延伸到大班,在知識性、層次性上進行拓展,形成了系列的主題,實現了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的有效整合。活動中孩子們興趣濃烈,從觀察荷藕的生長時間,不同生長期的變化;不同品種藕的花、果實不同;荷藕渾身都是寶的調查;古今中外人們對荷藕的贊美;走進田間、工廠,參加8月8日的荷藕節活動;大班幼兒還以小記者的身份,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開了一些富有童趣的“小記者發布會”,收到了社會、家長的一致好評。班級的主題墻上,掛滿了孩子們要不同的方式表達他們的發現、感想,一個個主題活動留下的痕跡,一張張精彩的畫面,展示了孩子學習、收獲的過程,這其中也蘊藏著孩子多少未來的暢想……更主要的是在這些活動中教師、幼兒、家長都得到了收獲,是我園課程活化的豐碩的成果展現。
經過幾年的實踐總結,我園目前已形成系列的園本課程―“水鄉荷韻”課程,并將這一鄉土課程有機地與現有教材相結合,使原有教材更飽滿,更鮮活,更具有實用性,真正成了孩子喜歡的內容,同時也使我園的園本特色課程建設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利用鄉土資源 活化幼兒園的課程】相關文章:
• 提高幼兒園后勤管理工作質量的對策
• 關于幼兒園一日活動實施的研究
• 談幼兒園活動教學中注意細節
• 幼兒園美術教育中幼兒興趣的培養
• 如何更好地進行幼兒教育
• 幼兒園互動式區域游戲環境的研究
• 幼兒園小班中秋節活動方案設計
• 幼兒園角色區域游戲活動指導策略
• 從兒童文化反思幼兒園課程
• 幼兒園探究活動淺談
• 幼兒園音樂教育生活化實踐探究
• 淺談如何在幼兒園進行愛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