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決定了幼兒園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著若干問題。為此,幼兒園要建立完善課程管理制度,發揮教師在課程實施中的主體作用,注重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加大對課程實施過程中的監控力度,加強園本培訓,提高廣大教師、家長的認識,加快課程實施的步伐。
關鍵詞:幼兒園 課程改革 存在的問題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2)12-0031-02
世界教育改革浪潮的大背景下,幼兒園教育改革順應新的形勢,已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幼兒園的課程改革在幼兒園教育改革這一大系統工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有效貫徹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綱要》的精神,對幼兒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本文將以本園的實際情況為例,分析當今幼兒園課程改革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一、忽視新舊觀念的沖突與重構
課程改革必然帶來教學觀、兒童觀的根本轉變。在課程改革中,教育觀念的對立、交鋒與重組是難以避免的。新的教學觀的要義在于:幼兒是學的主體,教師是教的主體,兩者相互作用,相輔相成,教學才能取得最大收益。在教學觀上,一部分教師雖然接受了新觀念,但其理解還存在很大偏差。如,把師生的平等關系簡單地理解為教師主體地位的喪失和幼兒主體地位的絕對化,導致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靠邊站”和幼兒的絕對自主人們對兒童觀的認識也日益走向科學。兒童是主體存在的,兒童是多元化存在的,兒童是完整性的存在。新兒童觀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人心。但在兒童觀上,存在一部分教師形式上接受了課程改革新理念,但實質上還遠未以新的兒童觀去實施課程,導致“想是新一套,做是老一套”。如,看不到幼兒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或多向度發展的潛力或誤將幼兒的缺點當中個性化優點加以縱然。
二、新的課程模式流于形式
傳統的課程模式多以教師為主導、高系統性、高結構化。新《綱要》的教育理念沖擊著幼兒園教育,以新理念改革傳統的幼兒園課程勢在必行。新的課程模式更游戲化和綜合化。它更強調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探索,操作在前,總結在后,教師起觀察引導的作用。但在許多觀摩活動及平日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發現新的課程形式趨于模式化了,教師覺得只要讓幼兒探索,操作在前就可以了,忽視了引導的作用了。例如,在大班科學游戲《沉浮》中,教師提供鐵珠、乒乓球、塑料船等豐富的材料讓孩子操作并做記錄“什么物體浮起來?什么物體沉下去?”卻忽略了調動和啟發孩子們積極主動地思考:“怎樣讓浮起來物體沉下去?怎樣讓浮起來物體沉下去?”。而在課程改革的驅動下,綜合活動成為主流,活動變成了各領域內容的大拼盤。例如,中班活動《顏色寶寶捉迷藏》中,教師為了整合常識和數學領域,還讓孩子逐一分辨紅、黃、綠色、讓孩子們重復點數1、2、3。這些課程忽略了對幼兒的啟發和思維能力的培養,表面上用了新的課程模式,可是流于形式,并能達到真正的作用。
三、低估了學科教學的獨特功能
在課程改革的浪潮中,幼兒園課程結構更多趨向綜合(主題)實踐活動的開展。部分教師在實現教育目標過程中,忽略知識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要知道“知識在兒童的知識總量中雖然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但對他們的智力發展卻具有決定性影響。”前蘇聯學前教育專家烏索娃認為,要使兒童掌握復雜知識,則必須經過專門的作業教學(即學科教學)。學科教學在幼兒園課程結構中承擔無法被替代的教育任務,發揮著幫助幼兒組織、提升簡單知識的獨持功能。如:內容上,學科課程是對各種歷史文化遺產精華的提煉,是結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形成的富有邏輯的知識體系。知識的系統化,將使幼兒的舊經驗在新的理解上得以重構。能生成新知識,促進知識的遷移和應用,提高幼兒的思維水平,從而促進智力的發展。可見,學科課程在現代幼兒教育中仍占有一席之地,關鍵是在我們如何掌握其特點并靈活有效的運用在幼兒教育中。
四、園本課程的開發舉步維艱
新課程改革加強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園本課程三級課程的研討力度。三級課程管理給予了地方和幼兒園更多的自主權。目前,園本課程開發的概念和重要性已經不再是人們關注的重點,園本課程的開發已經成為人們熟悉的一個名詞。園本課程開發需要對幼兒園各方面進行分析,基于幼兒園本身的基礎才能開發出適宜本園的課程,這也決定了教師必須成為課程的主體。因此,園本課程的開發對教師提出了挑戰。它要求在課程改革中教師應具備大量的知識和能力,這讓許多一線教師望而卻步。而園本課程還必需開展以促進教師發展和幼兒園發展為目標進行的園本培訓,還必須以幼兒園的課程資源支撐為基礎,它不可能憑空建設,需要一定的支持。這就強調在園本課程開發中,人們還需建立相應的組織與制度,不能把關注的焦點還停留在理論層面。然而,許多幼兒園的管理者長期脫離教學一線,事務性工作繁雜,對于園本課程的開發缺乏思路與計劃,導致一個能充分體現幼兒園和教師首創精神的過程舉步維艱。
以上結合本園情況對課程改革存在問題做四點分析。在下面的文章中,本人將就理想的課程模式提出自己的觀點。
1.我們要尊重幼兒的發展,設計適齡、適度、適量的幼兒園課程,這課程是幼兒能做得到、學得會的,是他們感到有興趣的,是他們有需要的,理想的課程內容更要注重啟發愛心、啟發思維的培育和創造力的培養。
2.優質的幼兒課程內容應包括:資料豐富--日常生活的常識、大自然的知識、科學的知識、環保的知識等;具體的圖畫;螺旋式的教學--除了基本的常識外,按年齡的增長,增加具趣味的新知識,可擴闊小朋友的知識,增強智慧;主題教學;配合多元智能的發展。
3.優質課程在活動設計上應注意幼兒的主體性的發揮,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理想的課程應在設計上發揮了系統思考的優勢,以幼兒學習動機、興趣、需要作為設計的焦點,用整合方法,進行主題教育。在主題中,整合動作、認知、語言、自我社交、情緒四方面發展目標,制定整合網絡,在學習內容上統整生活化教材、在教學中采用活動化方式,從而實現教育目標。
4.理想課程模式還必需有效地實行國家、地方、幼兒園三級課程管理體制。加大幼兒園師資隊伍建設,增強幼兒園課程管理體制的變革,在園本課程開發方面進行更多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參考文獻
[1]李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適應性功能教育的啟示[J].安康師專學報.2004年03期.
[2]黃曉星.“學生評教”意欲何為[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7年03期.
[3]易棉陽,萬曉紅.張百熙與近代教育[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2年02期.
【淺析幼兒園課程改革存在的若干問題】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園教師的“三平”精神
• 幼兒園活動實踐課程一體化模式探索
• 思體驗式教學方法,探幼兒園主題活動
• 淺談如何有效地開展幼兒園德育教育
• 淺析幼兒園綠色生態課程建設
• 幼兒園規則教育的價值探尋
• “黑”幼兒園為何頑強存在著
• 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與培養
• 幼兒園,早到晚接沒委屈
• 學前教育小學化傾向的措施
• 幼兒園課程滲透美術內容的教學策略
• 山東突破公辦幼兒園編制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