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科學家、科學教育者及相關專業人士一直關注這樣一個問題:學生和教師在科學領域掌握多少科學知識才適宜?在科學領域應學習什么?通過多方觀點的驗證認為:教學生們怎樣去做科學比教他們學習科學知識要好得多。學生在學會如何做科學的同時也學會了科學知識。他們必須學會如何觀察、如何創造、如何提出新觀點、如何探究、如何開展調查以及如何分析與評價。教師無需在學生的頭腦中努力裝滿無數的科學事實、原理及概念,以為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適應目前或以后的生活,而必須讓學生學會如何做科學。
筆者有幸參加了中國教育學會規劃課題“在科學游戲活動中探索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的途徑”。通過三年的實驗,筆者作為課題負責人對于幼兒園探究式科學活動的開展有了以下幾點體會,現提出來與大家共討。
一、選擇好適宜兒童發展特點的活動內容
不同年齡的幼兒具有不同的認知特點,教師選擇的活動內容要符合幼兒年齡特點才可使目標培養具有針對性、循序漸進性、使幼兒在活動中具有實際操作性。如活動“各種各樣的香皂”,我們安排在小班進行,在活動中充分調動幼兒的視覺、嗅覺、感知覺,通過認識、觀察各種不同香皂的形狀、顏色、大小、氣味,培養入園初期幼兒有序的觀察能力。而活動“密封的方法”我們安排在大班進行,因為對于“密封”不但要求幼兒有相應的生活經驗,還有個環節“請幼兒自己嘗試在紙上涂蠟油”需要幼兒有很好的操作和控制能力。
二、精心設計活動,做好實驗準備
科學活動要求實驗教師用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的研究方法去操作,注重活動的嚴謹性。每個科學活動開展前實驗教師都應對活動進行精心的設計,明確活動的目的、反復推敲每個環節、每句組織語、每個材料投放的方法與位置、每個活動中幼兒的座位擺放、每組人員的安排等等。精心設計后,教師要進行實驗前準備,教師操作材料的投放、順序擺放,幼兒操作材料的投放、順序擺放。實驗前準備還包括活動組織前教師要親歷實驗的制作過程,明了其中蘊含的科學原理,預測幼兒活動中可能發生的問題并思考相應的問題設計與引導。如中班活動“讓土豆片浮起來”,教師是從網上找到這個活動的,并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進行了修改,可是在研究課時又發現了很多環節有問題,如:對于實驗的目的明確性不足、在哪里體現幼兒有自己的猜想、在幼兒操作實驗環節如何控制幼兒取糖或鹽的數量、如何監控幼兒是否是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實驗等。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又進行了總體活動設計的修改,通過三次修改,多人參與研討的活動,從課堂效果上看幼兒參與性很好,實驗效果明顯。
在這里需要提出一點,教師預測幼兒活動中可能發生的問題并思考相應的問題設計與引導,需要教師不但有精心的準備還要有靈活駕馭課堂的能力,如“讓土豆片浮起來”活動在進行時出了一個小插曲,在請幼兒判斷糖、鹽哪個可以使土豆片浮上來時,一名幼兒認為糖和鹽混合的可以,這個結論在教師課前準備并沒有進行實驗(教師也不知道結果會怎樣),于是在活動中教師靈活地和這個幼兒一起加了一個實驗:糖和鹽混合成溶液,看看土豆片是否能浮起來。通過實驗的結論是:土豆片不但浮起來迅速而且看上去比放在鹽水中的還要好。因為出了這樣的結果驗證了幼兒的想法,他開心地手舞足蹈。因為不能根據一個實驗就得出結論,教師又和其他幼兒一起進行了同樣的實驗,實驗結論一致。幼兒顯示出異常的興奮,他們又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想:放在鹽水中的土豆片時間長了也會沉下去的,這個實驗教師也沒有進行課前準備,于是大家提議將課上的材料留到觀察角,等明天再看,第二天一看所有留存的土豆片全部變黑下沉。看到自己的猜想被驗證幼兒再一次為自己鼓起了掌,相信這次活動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成為他們積極地進行科學探索的助力。
三、設置恰當的猜想內容
為了鼓勵幼兒探索和發現,教師請幼兒猜想的內容應該是與幼兒的生活經驗、自身體驗有關聯的相關問題,讓幼兒進行有部分根據的猜想,而不是憑空瞎說、瞎猜。如活動課“漂浮的土豆片”,教師請幼兒進行了兩次猜想:第一次是集體猜想:土豆片放到盛滿水的杯子里會怎樣?第二次是個人猜想:糖或鹽哪個可以使土豆浮上來?因為在玩水或家庭生活中幼兒可能看到過或體驗過類似的情境,所以這兩個問題幼兒都可以根據生活經驗進行猜想。而在小班活動課“漂浮的扣子”中教師如果設置“小扣子為什么會浮上來”這個問題就很不適宜,因為這個實驗是通過檸檬酸與小蘇打混合產生氣泡而使小扣子浮上來的,在小班幼兒的生活經驗中是沒有檸檬酸與小蘇打的概念的。
四、引導幼兒積極探索
在幼兒的操作活動中,教師應做個有效的觀察者、合作者、引導者。幼兒在實驗過程中會出現多種問題,此時教師的觀察、引導、支持十分重要。如活動課“誰能穿過彎管”,教師請幼兒對系上一段繩子的小鐵釘、手電筒的光、一段長約10厘米的鐵絲進行試驗,請幼兒通過操作活動得出結論:它們誰能穿過彎管(一節彎曲的塑料管)。由于是塑料管,幼兒在操作中為了使手電筒的光可以通過做著做著就將管子弄得偏直了,這樣得出的結論是有誤差的,如果教師沒有觀察與指導幼兒就不能得到科學的結論。機智的教師很好地抓住了這個契機,她在請幼兒講述自己的實驗結果時將這問題拋給了幼兒,因為別組的實驗結果和幼兒是不一樣的。為什么會出現這個結果呢?幼兒的困惑就是最好的教育契機,教師針對這個問題請全體幼兒來發現,這個活動中的小插曲既培養了幼兒細微的觀察能力又培養了他們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五、注重探究過程的真實性
在一次公開活動中,一個幼兒拿著一杯水和一塊糖問一位專家:“老師,你說這塊糖要是在水中化了,杯中的水位會升高還是降低?”這位專家說:“我不知道。”孩子又問了另一位專家,他也說不知道。對于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專家沒有隨便說出一個結果,而是很明確地說:“這個問題我還沒有研究過,所以我不知道。”(摘自《幼兒教育》2006.4《教師:你會說“我不知道”嗎》)科學實驗最注重真實性,有這樣一個例子:活動課“漂浮的扣子”中有一個實驗,全班幼兒的實驗都成功了,只有一名幼兒的小扣子在水底穩穩地待著,為什么會這樣呢?所有的操作材料都是一個個逐一發的,這其中的一份為什么與眾不同呢?大家想到了所有的可能重新進行了無數個實驗,可是只要用那個幼兒的杯子進行的實驗就是不行,我們無法用自己的所知向幼兒解釋,因為我們要注重真實性,我們告訴他們:教師對這方面的研究還不夠專業、不夠深入,希望我們可以在以后繼續學習。
以上只是個人的一點粗淺的見解,希望能與大家共討、共進步。
【責編 金 東】
【幼兒園探究式科學活動開展之我見】相關文章:
• 師范院校《幼兒園科學教育》教學改革對策研究
• 幼兒園“做中學”科學活動
• 科學獻血走進幼兒園
• 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如何開展
• 關于幼兒園科學教育的一點思考
• 淺析幼兒園科學活動的開展
• 幼兒園科學素養評價研究
• 幼兒園如何上好科學課
• 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自主性培養策略
• 對幼兒園科學探究體系的研究
• 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之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