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是指教師利用周圍環境,為幼兒提供材料和機會,讓幼兒通過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圍世界、獲取信息、發現問題、尋找答案的一種活動?茖W教育活動與常識活活動本身在內涵上是不同的,與常識相比較,科學不僅含有知識的成分,而且還包括“合乎邏輯的系統方法”,科學內容比常識內容更為豐富,那如何合理開展幼兒科學教育呢?經幾年的實踐活動,我談以下幾點體會:
1、教育的內容應是幼兒熟悉的
在開展教育活動前,必須要選擇教育的內容,而科學教育活動也不例外。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貼近幼兒生活的內容,幼兒熟悉的東西,更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內容都是幼兒平時生活中最熟悉的,幼兒對它有親切感,從而促使幼兒更大膽地探索,從而讓幼兒得到發現。
某個老師為了提起中班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她的活動內容總是以幼兒熟悉的東西為中心,如幼兒喜歡的玩具。她讓幼兒從家里帶來各種各樣的玩具,讓他們對玩具進行分類、進行排序,對玩具進行拆裝再組合,再利用廢棄物品制作新玩具。在這個活動中,幼兒非;钴S,積極性也高,實現了幼兒在玩中學的目的。
因此,選擇幼兒熟悉的教育內容,不僅可以為幼兒獲得能真正理解科學知識的經驗,提供了前提和可能,而且也只有幼兒真正體驗到學習內容對自己有相關的意義,才能發現和感受到周圍世界的神奇,才能保持永久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2、盡量多提供有助于檢驗幼兒各種想法的材料
當研究某些事物現象的原因或關系時,幼兒的假想最好能夠馬上被可見的實驗結果所驗證,不管是被證實還是被證偽,幼兒都會積極參到活動中去。因此,我們在選擇材料時,應多提供有助于檢驗幼兒各種想法的材料。
例如:在《蠟燭燃燒》中,我給幼兒準備了許多大小不一的杯子,讓幼兒想辦法把燃燒中的蠟燭熄滅。在這個活動中,幼兒肯定會假設許多方法,用東西把蠟燭蓋住或是直接用嘴吹滅蠟燭。后者馬上被實驗的結果所驗證,因為用嘴使勁一吹火就熄滅;而前者,幼兒必須用老師提供的杯子進行實驗操作。于是他們用杯子蓋住燃燒中的蠟燭,蠟燭便慢慢地熄滅了。實驗證明了他們的假設,這樣,幼兒的興趣也就更濃了,才能達到讓幼兒在快樂的情緒中學習的目的,并保持幼兒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態度。
3、開展教學活動時,應以幼兒的興趣為主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边@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老師在開展教育的活動中,如果能引起幼兒的注意,使之產生濃厚的興趣,不用老師提醒他們也會積極主動地參加與到活動中去的。因此我們也在開展科學教育活動時,也在注意以幼兒的興趣為主,注意形式多樣化,不僅要讓幼兒看、聽、說,更要的是讓幼兒親手自動手操作。
例如:在認識火的活動中,老師為了引起幼兒的興趣,整個活動都是以幼兒自己動手操作為主,自己用打火機點燃蠟燭,然后對火進行觀察,從中認識火的顏色;接著用杯子蓋住燃燒著的蠟燭,觀察蠟燭的燃燒情況,從中獲得燃燒的條件。這些操作活動都是讓幼兒對自己的發現感到驚奇,使整個活動始終保持很濃的興趣,有利于幼兒對活動的探究。
興趣是幼兒學習和探索新事物最重要、最持久的動力,也是幼兒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先決條件,優質的教育應讓幼兒在快樂的情緒中學習,并保持對學習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態度,而科學教育活動也需要這樣。
4、開展教學活動時,要把幼兒放在主動發展的位置上
4.1 把“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這一理念,貫穿到教育活動過程中。逐漸改變已經習慣的課程設計模式,變死板計劃為靈活計劃,以使幼兒在主動學習的同時,獲得有益的、高質量的學習經驗。
例如:在《蠟燭燃燒》中,整個活動老師都是讓幼兒自己在操作中認識真理,并不是一味地把知識強加于他們,而是讓他們自己去挖掘真理,從而使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
4.2 “操作中學”還是“傳授中學”是幼兒科學教育活動與傳統常識活動的關鍵區別。
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有些教師往往比較注重向幼兒傳授科學知識,忽視培養幼兒掌握科學的主法,缺乏給予幼兒打開科學知識大門的鑰匙。
例如:有的教師習慣在幼兒操作之前亮出標準答案,操作的目的似乎只是為了讓幼兒驗證這個答案。而對幼兒來說,操作是一種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的活動形式,他們是在盡情“玩”的過程中獲得發展的。因此,我們在進行科學教育活動時,應注重讓幼兒在操作中學。
4.3 在幼兒操作過程中,應減少老師的干擾。在進行操作過程中,老師急于讓幼兒把在操作中發現的答案呈現出來,總是在幼兒操作時提醒幼兒應這樣,應那樣,結果事與愿違,反而讓幼兒打亂了原有的思路。因此,幼兒在操作時,我們老師應讓幼兒去盡情探索,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幼兒,把幼兒放到主動發展的位置上。
4.4 把幼兒的研究視為其學習的重要途徑。曾有一位遷居美國的中國人,他發現他的孩子不像國內孩子那樣背著沉沉和書包上學,便問他的孩子:“你每天都學到了什么?”孩子的回答是:“我們每天都在玩!”于是他帶著疑問來到學校,剛好碰到老師在上課。老師問:“你們知道怎樣讓瓶子懸浮在水中嗎?”問完后,只見幼兒紛紛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老師,老師把他們的想法寫在黑板上后,便讓他們進行操作,操作完以后,她又把幼兒在操作后得到的方法寫在黑板上,便下課了。這個中國人覺得奇怪,老師為什么不糾正幼兒的錯誤?為什么不把正確的答案告訴幼兒?于是他便把自己的疑惑向老師說,老師的回答是:“我為什么要剝奪孩子發現事情經過的權力呢?”
對啊,我們為什么要剝奪孩子發現事情經過的權力呢?我們應讓幼兒通過自己的研究去發現事情的經過,以至得到結果,而我們老師不要去干擾他們,讓他們在研究中學習,為使他們成為創造人才奠定最初的基礎。
5、開展活動時,應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幼兒科學教育離不開教師適時的引導。教師恰當的引導,能充分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而教師必須隨時地接受來自幼兒的反饋和各種信息。歌德曾說大意這樣的話:“教育是相互的。”教師引導幼兒的行為,幼兒的行為告訴老師他的引導中什么地方疏忽了?什么地方得當了?這是相互的。教師能否引導幼兒,對教育效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5.1 在開展活動時,老師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差異性進行教育活動。教師和幼兒交往接觸的背景最多是在集體活動中,教師同時與幾十個幼兒打交道,難以與每個幼兒交流。有的幼兒在眾人面前不喜歡說話,使得談話這一非常有用的相互作用方式不能讓幼兒受益。幼兒極大的個別差異要求教師與每個幼兒個體有特殊的不同于他人的相互作用方式,如允許不同的時間完成同一個任務或給他們安排不同的任務。
5.2 在活動時,注意讓幼兒動手操作的活動反復多次。讓幼兒在多次操作中反復感知思考基礎上認識事物、了解事物。例如:有的教師盡管準備了充足的材料,但操作活動草草了事,匆匆收場不給幼兒足夠的時間去探索,這樣只是為了達到自己完成一個活動的目的,而未達到讓幼兒在操作中學習的目的。因此,教師應讓幼兒動手操作的活動反復多次。
5.3 教師的引導必須是及時的。幼兒的任何一個探究活動都是要經歷一個淺入深、由表及里的探究過程。要保證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并不斷深入,教師的及時引導是關鍵。例如:在《蠟燭燃燒》中,幼兒用杯子蓋住燃燒中的蠟燭時,有一個幼兒發現自己的杯底有一塊黑點,就問老師是怎么回事,這時就需要老師及時的引導,這樣不但讓幼兒更好更快地去發現問題,也便于老師引出了下一個環節。
5.4 教師要善于捕捉幼兒的問題。因為問題是幼兒對科學的興趣點。在實踐活動中表明,幼兒面對不知物體時,不知如何下手時,教師可以直截了當的啟發他們探索物體的方法:“摸摸看,你有什感覺?”,“嘗一嘗,它是什么味道?”但引導的前提是準確把握幼兒的需要,而又毫不妨礙他們去運用自己的經驗。
還有老師的提問抓住要領且簡潔。例如:在《蠟燭燃燒》中,“用什么方法可以讓燃燒中的蠟燭熄滅?”這樣的提問簡潔又明了,讓幼兒明確了自己的目的是什么。
5.5 教師應是積極參與活動的。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教師應是活動的積極者,幼兒科學教育也不例外。如果教師本身對這個科學活動不感興趣,就不可能積極去開展這個活動,這樣就不可能很好引導幼兒開展這個科學教育活動。教師應用自己對科學現象的好奇,引發幼兒的興趣,用自己強烈的求知欲,去感染幼兒,用自己嚴謹的態度引導幼兒樹立正確的科學觀。
在科學教育中,教師應引導幼兒主動探究,明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明確自己是引導者,而不是操縱者、替代者。應為幼兒提供學習探索的條件和機會,調動幼兒的積極性,發揮自己引導者的作用,這才是教師在科學教育活動中的位置。
科學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科學是探索的過程。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實質是對幼兒教育素質的早期培養。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是幼兒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走進了幼兒園,向幼兒進行科學教育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是幼兒發展的需要。我們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幼兒教師應不斷更新觀念,不斷開展有關的科研工作,在實踐中探索一條適宜幼兒的科技的新路子,為中國的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工作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如何開展】相關文章:
• 淺談如何開展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
• 淺談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
• 幼兒園科學活動探究思考
• 讓幼兒園科學教育走出“冷門”
• 論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
• 淺談幼兒園科學教育
• 讓幼兒園科學游戲“落地生根”
• 幼兒園科學特色建設的思考
• 幼兒園科學活動
• 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初探
•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學初探
• 達州市幼兒園科學啟蒙教育現狀的調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