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小班班主任如何做好應對幼兒入園前準備工作,從自身、幼兒和幼兒家長方面進行闡述,論述了幼兒入園前一系列的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準備,幫助幼兒適應新環境,共同做好孩子入園前的準備工作,讓孩子順利地進入幼兒園。
【關鍵詞】小班班主任;幼兒;入園前;準備工作
一、引言
班級是幼兒園保教工作的基本單位,班主任則是班級的中心,在整個班級管理中起主導作用,決定著班級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水平。3歲是孩子進入幼兒園的最佳年齡。幼兒從家庭到幼兒園,經歷了教育環境的變遷。兒童進入幼兒園時面臨著難題:是否樂意來園,愿意和其他幼兒園人來往,并喜歡使用那里的玩具;能否減少對父母的依賴,愉快的在幼兒園生活,并追求新的滿足。對大多數幼兒來說,孩子在入園之初會產生一種惶恐、不安、害怕情緒等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適應困難。幫助孩子順利入園,渡過這一適應期,會對他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這需要家長、老師在孩子入園前對孩子進行一系列的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準備,幫助幼兒適應新環境。
二、物質方面的準備
物資準備應根據幼兒園的具體情況、要求而定,一般包括床上用品、生活用品、學習用品甚至玩具的準備。如:布置良好的環境,整理教室衛生,減少細菌,堅持每日用消毒毛巾將幼兒能接觸到的地方擦拭,特別是容易滋生細菌、發生交叉感染的地方;對于幼兒的玩具、桌椅、坐墊、餐桌、餐椅都定期用消毒液進行消毒。教室地板隨臟隨擦,給幼兒創造一個清潔衛生的環境。
三、生活方面的準備
孩子的衣、食、住、行是家長非常關注的問題,要落實好保育常規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幼兒衣著問題。在天氣變化的情況下,我們要注意孩子是否穿了合適的衣服,要根據天氣變化隨時增減衣服,教會孩子自己表達身體情況,熱了或冷了主動告之老師。
2.養成良好洗手習慣。除了要做到餐前餐后要洗手,便前便后要洗手之外,還要做到正確洗手,不能把洗手當成是“過水”。教師可以在洗手池附近張貼正確洗手圖,隨時提醒幼兒使用正確方法。
3.幼兒入睡。安靜入睡是非常重要的睡眠習慣,老師要重視培養好孩子的入睡習慣,保證孩子有良好的睡眠環境。
4.幼兒進餐。進餐必須保持安靜,教師要起示范作用,吃飯時不得大聲說話;餐桌要保持干凈,要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在進餐過程中趴在桌子上吃飯,不僅影響幼兒身體,也是不好的進餐習慣。要求幼兒學習端碗吃飯,學習使用小勺吃飯,在老師的幫助提醒下能吃得干凈,不將飯菜含在嘴里。此外,還要注意培養幼兒餐后閱讀好習慣。開展餐后閱讀活動,培養幼兒良好的餐后閱讀習慣,為中班打好基礎。
除了以上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問題,還要注意檢查幼兒有無攜帶不安全物品,如:小刀、玻璃片、小球、珠子等,要及時妥善處理,排除一切不安全因素和疾病傳染隱患,并通過各種安全教育活動,讓孩子們了解哪些物品對人體有傷害性,主動避開不安全的物品;出現火災等危險情況時該如何自救;獨自在家時如何保護自己;不吃陌生人的食物;不給陌生人開門;不跟陌生人走等等。
四、心理方面的準備
入園,是孩子成長中的必然階段,孩子通過在幼兒園過集體生活,心智會成長一大步。父母應該永遠是自己孩子的支持者,不能希望你的孩子跟別的孩子完全一樣。“為什么別的小孩很快就適應了,我的孩子卻適應不了”,這樣的心態會給孩子和家長都帶來壓力。作為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你永遠是他的支持者,這對孩子適應全新的幼兒園生活有很大的幫助。
1.班主任要做好對幼兒的心理準備
對于幼兒來說,上幼兒園是正式離開家庭、走上社會的第一步,第一次離開父母的懷抱,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過群體生活,入園前做好充足的準備是很有必要的。很少有孩子2-3歲就準備好要進入集體環境中生活。突然的分離給孩子的壓力是巨大的。
①做好孩子的心理準備,主要是讓孩子愿意并喜歡上幼兒園。這需要做很多:老師要對孩子多進行教育,并注意引導,告訴孩子上幼兒園是因為你已經長大了,要學知識、學本領了或者說長大的孩子都上幼兒園。
②注意部分幼兒產生心理學上的“分離焦慮”現象。幼兒與親人分離形成的煩躁、憂傷、緊張、恐慌、不安等情緒,這是幼兒入園適應的最大心理障礙。幼兒從出生起,逐漸對父母養護形成依戀。當依戀對象突然不在幼兒視線之中,他會不安地哭鬧。老師在面對這種心理的兒童時要給予關懷,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呵護,創造熟悉的家庭模擬環境,使幼兒不太在意是否能看到依戀對象。
③關注特別的孩子。有些孩子在意環境的變化,細微的變化都可能引起他們的強烈反應,像入園這樣環境的大變化,他們往往會表現出強烈的分離焦慮;有些孩子生活中都是有親人伴隨左右,理解孩子的需要,及時解決問題,如果親近的人不在身邊時他會束手無策;還有一些受到疾病困擾的孩子,會比平常更纏人,因為他很難表達清楚自己的病痛,想回到母親的懷抱中,找回那舒適的感覺。以上這些不同孩子的心理都需要老師細心關注并給予關心,讓他們在幼兒園里感覺到家庭的溫馨,要注重關注方式,關注孩子心理成長的需要,多一些照顧,建立信任關系,才會消除對幼兒園的排斥、恐懼、焦慮等心理。
2.班主任要做好家長對幼兒的心理準備
孩子的思維模式是視覺型的,對于沒有見過的事物,他沒有相關的經驗以及在經驗過程中的心理感受,無法在大腦提前想象將來的情景,并產生特定的情感。孩子在對幼兒園產生印象之前,不會產生恐懼。成人在進行心理準備時,常常會將自己的體驗和心理感受傳導給入園前的孩子。這種潛意識無形之中會造成孩子的壓力,老師在對家長教育時,要避免這種思維的使用。那么,為了讓家長做好幼兒客觀的心理準備,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①父母可能對孩子上幼兒園不放心,言行中有意無意地流露出來,孩子會敏感的感覺到幼兒園不是個安全的地方,從而產生害怕心理,拒絕進幼兒園,所以家長不要讓自己焦躁的心情影響孩子,應當認識到上幼兒園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家長應在自己的言行中積極鼓勵孩子。老師應該和家長溝通,告訴孩子幼兒園是一個快樂的地方,幫助孩子形成安全感。
②事先引導孩子心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來進行適當的引誘,這樣不斷強調幼兒園的好處,勾起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讓孩子產生向往,達到引導的效果。如:別的小朋友到幼兒園玩的多開心呀!幼兒園非常好玩,你想去玩嗎?
③讓寶寶喜歡幼兒園。家長向幼兒講述園中趣事,引起幼兒的共鳴,激發幼兒入園的興趣。在入園前對孩子講幼兒園趣事,使孩子對幼兒園有好感。
④端正入園觀。家長要堅持天天送孩子入園,不能舍不得。有的家長常常騙孩子去幼兒園,或送到幼兒園后偷偷溜走。父母應該事先和孩子講明道理和條件,答應的一定要做到,不要讓孩子失望而影響情緒。
⑤為了消除入園的恐懼心理,家長多帶孩子接觸家庭以外的世界,到幼兒園去參觀、玩耍,使幼兒對陌生的環境熟悉,鼓勵孩子出去交往,多和上幼兒園的孩子接觸,聽孩子說幼兒園的事,以培養他們的交往能力和樂群性。
⑥父母提前給孩子打“預防針”,增加寶寶對幼兒園的熟悉感與認同感,將幼兒園有趣的事描述給孩子聽,模仿幼兒園的游戲、上課情景,使孩子從內心向往幼兒園。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和語調談論幼兒園,激發幼兒期盼入園的愿望,家長的情緒會在很大程度上感染孩子。比如用愉快的口氣談論幼兒園,告訴寶寶幼兒園里都有什么、可以做什么等,并把寶寶將要入園當作一件期盼的事來討論,讓寶寶充滿了向往、好奇。
⑦入園前進行面對面溝通,讓家長更好地了解幼兒園的要求做一些心理準備并放心。在寶寶正式入園的前一周,家長和寶寶一起過幾天幼兒園生活,讓寶寶以較開放的態度探索幼兒園的環境,讓孩子了解周圍的環境,游戲活動,認識老師及小朋友;同時,孩子在家庭環境中和老師交流,在輕松的氣氛中讓小朋友之間相互熟悉起來,會進一步減輕陌生感。把孩子順利送進幼兒園,盡快適應新環境,除了要做好以上工作外,家長還應詳細了解幼兒園的規章制度,例如接送的要求、請假的手續等等,更好地了解幼兒園。
3.班主任要做好家長的心理準備
有的家長認為家中已有的生活狀態安全可靠,突然要將孩子交給陌生人,生活在陌生環境中,孩子會受不了的顧慮讓家長感到焦慮,而這些情緒又會直接傳導給孩子。做好家長的心理準備很重要。
①自我調試。有的家長對送孩子入幼兒園表現出依依不舍。幼兒雖小,對家長的情感、心態卻是十分敏感。作為老師要讓家長意識到,把孩子送進幼兒園是讓他進入小社會,對孩子成長是有利的。家中缺少小伙伴交往會使幼兒易于形成孤獨、自我為中心等不良性格。進入小社會,在與伙伴交往和教師教育下,能培養起友愛、互助等良好心理品質,是家庭環境無法替代的。另外,也可以鍛煉孩子適應新環境,培養社會適應能力,對孩子日后成長是十分必要的。所以,為了孩子健康成長,家長應該理智。
②正確預期。寶寶哭鬧是正常的,家長要有這個心理準備。寶寶離開爸爸媽媽來到陌生的環境會因不適應出現哭鬧現象。不要懷疑老師對寶寶不好等,更不能不送寶寶去幼兒園,不管寶寶如何哭鬧,除了身體生病、不舒服等原因,家長要堅持把寶寶送到幼兒園去,不能因為一時心疼,就放棄送寶寶去幼兒園。這樣會使寶寶更難適應幼兒園生活。
③適應不安情緒。寶寶面對陌生環境會失去安全感,表現出緊張、焦慮、愛發脾氣、任性哭鬧等現象。家長不要太擔心,只要寶寶接受幼兒園了,很快會恢復正常的。
④積極配合幼兒園工作。孩子入園后,家長幫助孩子學會簡單的生活技能和做力所能及的事,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的基礎。如自己握勺子吃飯、用杯子喝水、洗手擦嘴、穿脫鞋襪及簡單的衣服等。家長可以在報名前后了解幼兒園的生活制度,在家中,家長可為孩子制定作息時間表提前預備,使孩子適應幼兒園的作息時間,培養孩子基本的自理能力,如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等以便孩子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⑤家長應盡可能建立積極的“親師關系”,加強與教師的聯系和交流。如在入園時向老師介紹孩子的性格、生活習慣和特點,與老師進行溝通,便于老師掌握情況進行教育和有針對性地給予照顧。
家長必須要花時間和心血,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鼓勵其多與其他小孩子認識,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使孩子適應團體生活。這樣,孩子在集體環境中會很受歡迎,而使孩子感到愉快,為在將來的生活、工作中出現的人際關系打下良好的基礎。
幼兒園是一個陌生的環境,孩子不了解,自然產生恐懼感。另外,幼兒園環境與家庭環境之間存在的差異,孩子適應需要一個過程。作為幼兒班主任需認真學習和接受培訓,不斷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育行為。尊重幼兒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為幼兒提供安全、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多方面發展需要,堅持與家長共同配合做好幼兒心理和生活工作,使幼兒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北京市教委“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課題組.北京對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案,1998.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58.
[3]利蓮·凱茲著.廖鳳瑞譯.專業的幼教老師.臺灣信誼基金出版社,1984:2
[4]葉瀾.新世紀教師專業素養初探.南京師大出版社.
【小班班主任如何“蓄勢待發”迎接幼兒園新生】相關文章:
• 幼兒園班級管理工作的實踐與思考
• 考察幼兒園,從哪些方面入手
•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認同感的培養
• 牽手幫扶鄉鎮幼兒園共促幼兒教育大發展
• 如何優化幼兒園一日的生活
• 談學前教育類人才培養價值訴求
• 淺談幼兒園環境教育的必要性
• 淺析幼兒園中班美術教學有效性
• 幼兒園打擊樂器配備問題研究
• 寶寶怕上幼兒園
• 服務成長:“民間故事進幼兒園”
• 讓創新之花在幼兒園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