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幼兒;滲透;陽明心學;知行合一 龍場,陽明先生的悟道之地,作為一名龍場人,我們要把陽明先生的心學傳下去,讓未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們繼承陽明先生的心學的精髓,讓先生的思想精髓永遠傳下去。
陽明先生思想的精髓在于四個字――“知行合一”。
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就是將知與行合作一處,才知便是行,能行便是真知。這里的知,就是指知善知惡的良知 。良知人人都具有,人與其他動物的一個重要的區別就是人可以意識到并判斷自己的行為,能夠辨別善惡,并做出合理的選擇,而不是單純為自己的本能和外物所驅使。只是良知有時被私欲所隔斷,或為利所誘,或為威所屈,或畏難而退,對善惡也變得麻木,如同一面銅鏡上生銹蒙塵,不能照物。當良知不為私欲所蔽而顯現的時候,在王陽明看來,這便是行了。
幼兒園的孩子處于3-6歲的年齡,我們要在幼兒滲透陽明先生的心學精髓――知行合一,怎么樣面對這么小的孩子呢?這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孩子們小,理解能力差,我們日常的東西理解起來都困難,更不要說陽明心學這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成人都不太能理解的內容,要滲透給他們是多么困難的事。我們要從哪些方面入手呢?個人認為,我們面對那么小的孩子,要從行為習慣方面入手,將先生的思想精髓化為最簡單的方式,讓孩子們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幼兒正處于人生的初始階段,自控能力較差,既是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又是沾染不良行為習慣的危險階段,如果不適時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便會錯失良機,養成不良行為習慣。而積習難改,習慣成自然,會給將來的發展帶來難以彌補的缺憾。
鑒于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要把從不說謊話,從不欺負弱小,自己穿脫衣服,不隨地吐痰,不隨地大小便,用完的東西放回原處,按時睡覺,按時起床的習慣等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對他們進行教育。有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就為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一、循循善誘,向幼兒提出明確而嚴格的要求。
在提出每一點要求的時候,事先都經過周密考慮,做到要求合理。根據幼兒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漸進。開頭的時候,我只要幼兒掌握簡單的生活規則。比如,上課的時候,要安靜地坐好,不防礙別人等。接著,提出關于社會行為的要求,比如,待人要有禮貌,看到老師阿姨要問好,接受人家的禮物,或者得到人家的幫助要道謝等。
從幼兒的能力來看,既是履行一些內容極其簡單的要求,也要做出巨大的努力。如果教師對他們提出的要求不合理,他們接受不了,那么這樣的要求就會落空。當幼兒做不到教師的有些要求時,往往會對自己的能力喪失信心,并且對教師的話產生懷疑,不信任教師了。因此,當我向幼兒提出要求的時候,注意做到內容具體、明確、語言通俗、簡練;適合幼兒的年齡特征。比如,要求幼兒對人要有禮貌。我就這樣告訴幼兒:早上入園的時候要向老師、小朋友問聲好;回家的時候要說聲“再見”;跟別人講話的時候要專心,別人說話的時候不要插嘴;,要求幼兒講衛生,我就說,我們要做個講衛生的孩子,不隨地吐痰;不隨地大小便;要求幼兒午睡時脫下的衣服褲子疊好放在固定的地方……..這樣要求具體明確,幼兒才好照著去做。
二、不斷鼓勵,讓幼兒在練習中慢慢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幼兒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難長期集中。根據幼兒的這個特點,我采取不斷鼓勵的辦法,矯正幼兒不良的行為。當幼兒受到鼓勵的時候,他們為了要從自己的行為中得到愉快,也就會自覺地制止那些不好的行為了。
三、注意矯正幼兒任何一點細小行為的錯誤
幼兒往往從細小的過錯中,慢慢地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發生這些事情:有些幼兒容易發脾氣,教師的提醒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調動幼兒的內在因素,激發他??的上進心,才能讓幼兒變被動為主動,自覺遵守紀律。壞習慣就會減少了很多。
四、通過游戲活動,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
游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在游戲中幼兒心情愉快,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幼兒通過游戲的活動過程,能學會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比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質。同時,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也容易表現出來,有利于教師及時發現,給予糾正。
五、老師以身作則,做幼兒表率
幼兒有很強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們模仿的最直接的對象是老師,對老師言談舉止,觀察最細,感受最強,而且不加選擇地模仿老師的言行。對于幼兒,老師的話可以說是“最高指示”,經常可以聽到孩子們為自己的言行辯解:“老師就是這樣說的……”這就對老師的言行提出了較高要求。因此,我們注意從自身做起,嚴于律己;凡要求孩子們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讓孩子做的,自己千萬不能違反,一旦違反,要在孩子們面前勇于承認錯誤。記得有一次下課我無意中走進教室,看見有兩位小朋友坐在桌子上談話。我當場批評了他們,過后其中的一位孩子悄悄的說:“老師有時也坐在桌子上講話。”他的話讓我大吃一驚,仔細一想,自己也確實有過這樣的現象。我就對這位小朋友說:“真的?你怎么不早點給我指出這個壞毛病呢?今后,我們互相監督,不讓壞毛病再出來好嗎?”正如古人所言:“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所以教師應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幼兒起表率作用。
六、家園配合,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形成。
最近幾年,對幼兒的早期教育越來越受到家庭的重視,這種趨勢是十分可喜的,但是有不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的家長,只注重開發孩子的智力,卻不注意孩子早期行為習慣的培養。這要求家庭和幼兒園要把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放在首位.因此,對部分只注重學習知識的家長,我們要加強宣傳,讓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多數家長會笑著選擇后者。
總之,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必須貫徹落實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成人嚴格要求,反復抓,抓反復,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
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就是要使良知時刻關照著人的行為和心理,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使人不會失其本心,不會讓意志為外物所動搖,淪為外物的奴隸。知,行可以是行,知指導行。但是一個孩子,我們總是很難去預測他的行為。你做什么,取決于你的知,你的知,取決于你做什么。老祖先說,莫要看其言,且看其行。是這個道理的簡單注解。
相信,隨著年齡的增長,龍場悟道之地的孩子們一定會逐步理解陽明心學的精髓,將先生的“道”繼承并表揚光大的。
【如何在幼兒園滲透陽明心學】相關文章:
• 上海市幼兒園感恩教育現狀研究
• 陜西省幼兒園小學化實證分析
• 淺談幼兒園的愛國啟蒙教育
• 教學醫院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提高方法
• 當前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現狀與建議
• 幼兒園班級環境對幼兒的影響
• 幼兒園數學教育游戲化的探究
• 幼兒園區域活動的創設
• 淺談幼兒園民間游戲的社會性價值
• 關于幼兒園園本教研的思考
• 對幼兒園走廊環境建設的思考
• 淺談民辦幼兒園教師團隊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