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是幼兒園課程的源泉,幼兒園課程的生活化是由幼兒園課程的特質所決定的。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教育以書本為中心。幼兒園課程需要生活化,應追隨幼兒的經驗與生活,讓生活走進課程,讓課程貼近生活。
[關鍵詞]生活化;幼兒園課程;幼兒教育
[中圖分類號]G25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1)012-0126-02
幼兒園課程的生活化是指在設計、組織、實施幼兒園課程時,要將其與幼兒的日常生活、感性經驗聯系起來,使幼兒在生活中獲得身體、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和諧發展。幼兒園課程的生活化是由幼兒園課程的特質所決定的。
一、生活化是幼兒園課程的應有之義
(一)幼兒園課程特定對象的發展特點、學習特點要求幼兒園課程生活化
幼兒園課程的特定對象是3~6歲的兒童,這些兒童的生理在不斷發育,心理也在不斷發展。幼兒園課程是促進幼兒身體、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全面和諧發展的中介和橋梁。然而,幼兒生理、心理的發展水平決定了對幼兒的教育既不可能是灌輸式的,也不可能是強迫訓練式的。我們必須尋求一種自然的、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教育,使幼兒在享受快樂童年的同時,身心得到相應的發展。為此,幼兒園課程必須遵循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與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相一致,與幼兒的以感性經驗為主的學習方式相一致。而幼兒的生長、發展是基于生活進行的,幼兒在生活中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獲得多方面的經驗,尤其是直接經驗,從而不斷提高能力。
(二)幼兒園課程內容的淺顯性要求幼兒園課程生活化
幼兒園課程內容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識、衛生習慣、行為習慣、口頭語言及粗淺的數學知識和科學常識以及一些
音樂、美術活動。這些課程內容是從幼兒身心發展水平出發確定的,來源于幼兒周圍的現實生活,與幼兒的生活密切相關,同時又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特點。它并不是以知識的嚴密邏輯性組織起來的學科,而是以幼兒的生活邏輯組織起來的感性的、多樣化的一日活動,具有淺顯性。課程內容往往隨著幼兒生活情境的變化而變化,隨著幼兒興趣的變化而變化。在組織、實施時,需要通過幼兒在園一日生活的各種活動來完成。
(三)幼兒園課程實施途徑的活動化要求幼兒園課程生活化
幼兒心理發展水平和認識周圍客觀世界的能力很低,他們不可能像中小學生那樣,依靠教師的直接灌輸、系統的書本學習、語言傳遞的間接經驗來獲得系統的知識與技能,而必須通過自己與周圍世界相互作用來發展自己。在這一過程中,幼兒通過自己的活動不斷獲得有關周圍世界的經驗,并將這些經驗逐漸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從而實現身心的發展。所以,在幼兒園課程的實施中,應通過為幼兒創設多種多樣的活動情景,提供豐富的玩具、材料,通過幼兒與環境、材料之間的相互作用,與教師、同伴之間的互動,以及自己的操作、探索,獲得物理的、邏輯數學的和社會的經驗,而這一切都是在幼兒的一日生活活動中進行的。
(四)幼兒園課程結構的整體性要求幼兒園課程生活化
幼兒園課程結構的整體性是由幼兒發展的特點和教育任務、目標、要求決定的。幼兒身心發展不僅僅表現在身體、認知、能力、情感等個別屬性上,還表現在幼兒整體內在身心結構及其質量水平上。身心發展的整體性要求整體性教育,而整體性教育必須有整體的課程來支持。陳鶴琴的“整個教學法”就是針對幼兒認知的整體性而提出的,認為應把各科功課打成一片,把兒童所應學的東西全面地、系統地去教給兒童,“讓幼兒以完整的人的面貌面對完整的生活”。因此,幼兒園課程結構的整體性決定了幼兒園課程必須生活化。
二、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實施
(一)幼兒園課程生活化要源于生活,做到清新自然
良好的教育應該是自然的、自由的、個性化的,它源于幼兒的生活,為幼兒所熟悉和喜愛。以往那種機械地選擇教學內容,呆板地執行教學計劃的做法,往往導致教育的僵化。福祿培爾曾經指出:“一切專斷的、命令的、絕對和干涉的教育、教學和訓練,都是起毀滅、阻撓和破壞作用的。”許多教師也意識到“專制化”的教育和“共性化”的教育是幼兒教育中的通病,如果換一種思路從幼兒的實際生活出發實施課程的,看到的情景就大不一樣了。
例如春天,萬物蘇醒,各種各樣的樹開始發芽了,長出了嫩綠的小芽苞,花兒在靜悄悄地開放。結合這一季節特點,可及時開展“春天來了”的二級主題活動。和幼兒一起去結識樹朋友、花朋友,以朋友的目光感受朋友、理解朋友、關心朋友,幼兒給自己的樹朋友制作身份證,細致入微地觀察芽苞的色澤、質地、形狀……這一活動源于幼兒的生活,清新自然,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能使幼兒從生活入手探索發現,并且還整合了科學、社會、語言、藝術等多個領域的內容。因此,活動中幼兒輕松愉快,積極投入,他們一有空就會去看望樹朋友、花朋友。這一主題活動可使幼兒在活動中觀察發現,獲得心理體驗。
生活中有許多的教育資源,等待我們去挖掘、去發現、去利用。如果教師善于從生活實際出發選擇課程,那么,源于生活的活動一定會給幼兒帶來清新自然的感受。
(二)幼兒園課程生活化要融入生活,做到動感活潑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也強調,幼兒園教育應“密切結合幼兒的生活”。那種不考慮現實生活背景的課程不是適宜兒童的課程,遠離幼兒生活背景的內容難以讓幼兒真正感受和領悟,難以進入幼兒的認知結構之中。因此,不僅應選擇幼兒的生活作為教育的內容,而且還要通過幼兒的生活來進行教育,既把生活作為教育的內容,又把生活作為教育的途徑,將課程融入幼兒生活。
例如在“蔬菜”這一大班主題活動中,可帶幼兒去參觀農民種的小白菜,讓他們學著撿白菜,觀看和親手制作小白菜餡餃子的過程;收菜的時候,教師和孩子一起去觀看。要求幼兒回家觀察媽媽制作白菜的過程,通過家園互動,幼兒用各種感官,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這一主題活動自然融入幼兒的生活,不再讓孩子端坐于課堂,教師提問,孩子回答,而是用生活化的學習手段引起幼兒的興趣,使幼兒萌發積極主動探索實踐的欲望,讓幼兒在身臨其境、親身體驗中學習和成長。
教育必須立足于幼兒的天性,那種脫離幼兒生活的教育是單調、枯燥、乏味的,是不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而融入幼兒生活的活動課程,則是動感活潑的,合乎幼兒本性的。
(三)幼兒園課程生活化要來自生活,做到鮮活有趣
理想的教育就應該從幼兒最感興趣的問題入手,它來自生動鮮活的幼兒生活世界,是幼兒樂于探索、主動建構的有價值的學習和活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這種完全來自幼兒實際生活的、生動的課程內容具有動態性、生成性,它徹底擺脫了傳統課程的框架和模式,是一種滿足幼兒發展需要的活動課程。
例如午后散步,可帶小朋友到戶外小花園玩,小朋友在草叢、小樹旁發現了小蝸牛,他們會對這一小動物發生濃厚的興趣,紛紛跑去尋找。教師及時開展“尋找小蝸牛”實踐活動,小朋友把找到的小蝸牛帶回教室放在自然探索區,一連幾天都跑去觀察,“小蝸牛從硬殼里爬出來了”,“小蝸牛有兩對觸角”,“小蝸牛爬過的地方有一條長長的白線”,“小蝸牛會吃樹葉,它是不是害蟲”……可將此話題拓展成一個主題活動,與幼兒一起全面搜尋關于蝸牛的資料,建成一個主題網絡,開展全面探索活動。
對于幼兒來說,最有效的學習莫過于他們感興趣的學習,能夠從興趣點上生成的活動,是真實、鮮活而有趣的活動。那么我們不妨多關注幼兒的生活,從其中尋找一些幼兒需要的活動課程。
(四)幼兒園課程生活化要表現生活,做到創意精彩
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使幼兒在豐富多彩的生活化活動中展現自我、張揚個性、獲得發展,就必須把生活作為開啟幼兒智慧之門的源泉,滿足幼兒表現生活的愿望。孩子是天生的探索家、發明家,只要教師善于利用生活為依托激發幼兒的創作靈感,善待他們在生活中的發現,及時鼓勵他們大膽設想,積極嘗試,提供和搭建各種平臺,讓幼兒自由表現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那么生活化的活動課程就會盡顯精彩創意。
例如在 “漫游地球村”主題活動中,通過“多彩的服裝”和“參觀服裝市場”等系列活動,幼兒對服裝的種類、服裝的款式、服裝的加工制作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結合幼兒想做服裝設計師的愿望,開辦“寶寶服裝店”。幼兒運用各種廢舊材料,創意地設計出各種各樣的精美服飾,進一步開辦“娃娃服裝城”。孩子們裝扮服裝城,設計制作廣告語,招聘營業員、聘請時裝模特兒,忙得不亦樂乎。再如在進行《交通工具》主題活動時,請孩子們把自己的汽車玩具帶到班級來,并向同伴介紹自己的玩具車,并一起觀察汽車的外形、色彩,探索汽車的功能。有的孩子家里有汽車就說得津津有味,不了解的孩子也聽得很專注,孩子們說著、討論著,最終教師將話題引向高科技的汽車,以“假如以后你自己擁有了汽車”為題展開討論:你最希望你的汽車是什么造型、什么顏色、具有什么樣的特殊功能?這樣,教學活動不再枯燥乏味,孩子們的興趣非常濃厚,在熟悉的生活中,產生了要探究學習的情感與認知需要。
課程并不是生活的簡單再現,而是生活的提煉與升華。讓生活走進課程,讓課程貼近生活,活動教學只有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才能使幼兒在開放的、多元的、生活化的活動課程中盡顯生機與活力。
【生活化:幼兒園課程魅力之所在】相關文章:
• 辦幼兒園經驗
• 淺析民族幼兒園的辦園特色
• 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目標的制定
• 幼兒園藝術折紙“圓形折貼畫”初探
• 鄉鎮幼兒園家園工作策略例談
• 論信息時代下幼兒園教研趨勢
• 幼兒園墻面環境裝飾在幼兒園教育中的重要功能
• 提高幼兒園區域活動有效性的方法
• 幼兒園本土化發展的實施策略
• 幼兒園青年教師辯證管理初探
• 孩子在幼兒園被打家長怎么辦
• 幼兒園語言教學的探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