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指出:"幼兒教育是一種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能夠勝任的,必須要兩方面結合取得充分的功效。"而且,對幼兒教育來說,家庭和幼兒園是影響幼兒發展的兩個主要環境,兩者不能脫節,只有實現家園共育,才能完成幼兒園保教工作的任務,因此本
論文主要從當今社會存在的育兒觀念;家長工作對幼兒教育的意義;家庭教育的內容及方法,實施家長工作的具體做法等方面來探討家長工作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希望本
論文的研究對幼教工作者有一定的幫助.
一、當今社會存在的育兒觀念
有的家長認為,教育是幼兒園的事,自己只管孩子吃、穿、住,也有的家長認為,自己文化素質不高,不懂教育,把教育孩子的事依賴給了學校:還有家長認為家長參與教育是幼兒園無能的表現。然而我們知道,家庭是孩子成長發展的第一環境,也是對孩子成長影響最直接、最密切的一個環境。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幼兒園也教養不出優秀的孩子。而做好家長工作,對幼兒園、對老師、對孩子都是有利的。因此,幼兒教育應該將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相配合,共同為幼兒健康和諧的發展而努力。
二、家長工作對幼兒教育的意義
幼兒教育離不開幼兒園,但是幼兒園卻不能取代家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對孩子的態度,為孩子今后對社會的態度奠定了基礎。瑞典的貝肯羅斯博士認為“在個性、社會性、智力發展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和最重要的環境影響因素。”幼兒入園前在家庭里生活的經歷,形成的行為習慣,獲得的能力,特別是語言等等,對幼兒園教育有重大的影響和制約。入園后的教育效果也離不開家長的配合。所以家長要以身作則、做好榜樣、重視幼兒教育。
三、家庭教育的內容及方法
家庭教育是指在一定的家庭文化背影下,由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對未成年子女或其他年幼者施加的有助于他們社會化和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影響活動。
1、身教法。這種家庭教育方法要求家長意識到自己是孩子學習的榜樣,不斷加強自身修養,為孩子的做人做事樹立良好的榜樣,使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形成正確的認識觀點、態度及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家庭教育活動中,孩子更多的是從家長組織、設計的活動本身受到教育,例如,父母為了增強孩子的體質,鼓動孩子去登山。孩子更多的是從家長的言行獲得教益,因為在家庭教育活動中家長的身教更容易使行為規范具體形象化,體現出行為規范的可信性、可行性,家長在親子關系中具有權威性,青少年以觀察模仿為重要的學習方式,所以家長應該以身教為首要的教育方法、
2、鼓勵法。家長的態度對孩子的自我教育與發展都是一種重要的影響因素,家長應該重視自己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由于孩子意識到或者錯覺性地意識到家長在教育他,所以孩子特別關注家長對他的態度。雖然孩子沒有意識到家長在教育他,或者并不認為家長在有意地教育他,但是孩子還是能夠感受到家長對他的態度。與孩子留意、注重家長對他的有意的態度相比,雖然孩子不太在意家長的無意的態度,但是家長的態度畢竟是他對孩子看法的真實流露,終究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因此,沒有不會對孩子產生影響的態度,只有不重視自己的態度對孩子產生影響的家長。”所以,家長在平時的教育中要多鼓勵,少批評。
3、經歷法。對孩子的成長、發展而言,他人的言教畢竟是一種間接經驗,其教育作用終究不如孩子在親身經歷,實際鍛煉中獲的認識、體驗那么深刻、有效。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家長卻習慣于說教,而不重視孩子的親身經歷教育,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有一位幼兒的家長反映,孩子早起磨磨蹭蹭,不急著起床、洗刷,提醒她上學要遲到了,也不管用。雖然多次給她講早晨上學要抓緊時間的道理,也不見效果。如何才能讓她早起有緊迫感,我們給他提議,不要再提醒她、對她進行說教,順其自然,有意地讓她遲到一次,讓她經歷一次上學遲到、挨教師的批評,使她從親身體驗中認識到要遵守幼兒園紀律、早晨要抓緊時間的道理。親身經歷法對于培養孩子的思想品德及獨立生活的能力非常有好處,不過有些家長卻不愿意采用此法教育孩子。
四、幼兒園實施家長工作的具體做法
1、推行家長教育,提高家長素質。通過召開家長會的形式和家園共育的內容向家長灌輸育兒知識,使家長掌握保育、教育兒童的知識、技能,以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而進行的教育活動。家長是實施家庭教育的主體,家長個人的素質是家庭教育成敗的決定性因素,要提高家長素質,從而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就必須推行家長教育。作為家長首先要具備正確的思想道德素質。施教與為政的道理一樣,都需要以身作則。例如:當電話鈴響了,父母在接電話時對人有禮,他的孩子也會象他一樣,相反父母在接電話時對人無理、促聲粗氣,孩子同樣會依葫蘆買瓜。其次,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素質。當今孩子見多識廣,問題和困惑也相應增加,家長必須有一定的科學知識,才能滿足孩子解決問題、消除困惑的需要。
2、教師的態度要積極熱情。教師要放下架子,態度熱情、真誠、和善是打開“溝通”這扇大門的金鑰匙,讓家長感到自己是受老師尊重的,被老師所接受的。利用入園和離園時間,把家長當作自己的朋友聊聊孩子的愛好,在家的表現以及幼兒在園的情況,拉近距離,使家長覺得與老師交往輕松自然,讓他們愿意與老師溝通。
3、 提高家長參與的積極性。定期舉行親子活動,這不但增進了父母與孩子的感情,也讓家長有更多與老師溝通的機會。
4、平等地位。家庭和幼兒園是影響幼兒發展最主要的兩大環境。家長和老師分別是這兩大環境的主導者,這兩者之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合作的伙伴關系。老師雖然受過專門的教育,有一定的育兒知識和經驗。但是,我們不能自以為是教育的行家里手,而高高在上,總覺得家長沒有水平,溺愛孩子,而一味地去指揮家長。這樣可能會引起家長的反感,不能真正發揮家長的作用,很難形成教育孩子的雙向互動,也不可能使家園共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實際上,幼兒園的老師受過專業的訓練,在專業知識和教育技能方面是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家長是看著孩子長大的,對孩子的了解要比我們老師深刻得多,在家庭教育實踐中也積累了不少經驗,雙方各有長短。如果老師能以平等的態度與家長對話,充分了解他們的需要和愿望,家長也一定會真誠地配合老師,真正做到家園配合,共同教育。
五、總結
通過對家長工作的總結,我認為,作為一名現代化幼兒園的教師,要勇于開拓、敢于創新、不斷努力,密切家園聯系,家園共育。做到耐心、細心、誠心。讓每位幼兒在愛的氛圍里健康快樂地成長!而作為新時代的家長,應該做好家長的本職工作,以身作則,重視教育方法,密切配合教師的工作,達到家園共育的,讓孩子在健康、快樂的氛圍中茁壯成。今天的付出是為了明天的收獲,讓我們一起為了孩子美好的未來而努力吧!
【淺談如何做好幼兒園家長工作】相關文章:
• 淺談如何做好幼兒園家長工作
• 淺談如何做好幼兒園家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