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說:“想造就一個科學民族,必須培植造就科學的幼兒,由此才有科學的中國。”可見,對孩子進行科學啟蒙,培養孩子的科學探究意識,促進未來人才提高科學素養顯得尤為重要。新《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教育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生活”,即提出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生活化的教育要求。
為了讓幼兒園的科學活動生活化,尋求更自然、更符合幼兒學習特點、更貼近幼兒生活實際的科學教育,我們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營造生活化的科學活動環境
環境作為隱性課程對幼兒的成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蒙臺梭利說:“在教育上,環境所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因為孩子從環境中汲取所有的東西,并將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我們應充分合理地開發幼兒園的活動空間,注重優化操作環境,讓孩子在適合他們年齡特點的環境中活動。
1.設立科學問題墻。我們可以把問題墻放在走廊、過道、樓梯等地方。通過搜集幼兒生活中的小問題,采用問答的形式解決孩子心目中的疑惑,主要起到對幼兒科學情感和態度的熏陶作用。如:春天,我們圍繞“找小芽”活動,記錄幼兒生活中有關植物生長秘密的小問題,并張貼在墻上,鼓勵幼兒、家長、老師與之互動,并及時更換,滿足幼兒的求知欲望。
2.建立科學探究室。外界環境的刺激激發了孩子熱愛科學的情感,情感的催化和保持只有通過自身的操作和實踐才能內化為自身不斷追求的新動力,因此,我們還要為孩子提供可供操作和實踐的場所,即建立科學探究室。在探究室里可以提供一些幼兒生活中接觸的光和影、力和機械、電與磁、聲音等相關主題的操作探究儀器,幼兒可以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搖一搖、聽一聽,在玩中學習和探究。也可以圍繞主題課程實施內容,設計適合小、中、大班幼兒操作的一系列游戲材料,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的探索需要。還可以提供動植物標本、科學圖書及圖片等,積累經驗,讓他們在觀賞中領悟科學無處不在。
3.創設科學活動區角。在班級設立“科學區”,這是孩子探索發現客觀世界、積累科學經驗的場所。這個區域主要涉及能讓孩子直接操作和體驗的內容,這些內容源于幼兒生活中各種常見的現象,如:通過玩磁鐵,感受磁鐵的吸附作用;通過玩彈簧,感受物體的彈性;通過觀察物體放在水中的不同現象,感受沉與浮。在“科學區”,孩子們自由合作、自主探索,在“千變萬化”中不斷嘗試,不斷假設、不斷驗證,經歷了發現奧秘的全過程,充分調動了學習科學的積極性,促進了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4.創設自然角。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認為,大自然是一部活的教科書。而自然角正是與幼兒生活緊密聯系的,是幼兒認識、探索自然界的窗口。為了讓自然角真正成為幼兒主動探索的有利場所,我們應該積極鼓勵幼兒參與布置自然角,發動家長、孩子共同收集物品,進行師生共同建構。同時,讓幼兒實地參與管理自然角,養成每天給植物松土、澆水,給小動物喂食的習慣,感受照料動植物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此外,我們還可以支持孩子在自然角進行對比性種植的科學實驗。如:把植物的種子種在不同的環境(土、沙、水)里,觀察其生長過程,并指導幼兒運用記錄的方式表達探索的結果,讓他們直觀地感受自然的奇妙,發展觀察事物、探索問題的能力,真正發揮自然角的作用。
二、開展生活化的科學教育活動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指出:“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要結合生活進行,不能脫離實際生活而空洞地教學。”
內容生活化就是讓幼兒理解和體驗到教育目標和內容對于他們當前的意義,把它作為促進幼兒主動學習的重要前提與條件。只有幼兒真正感到所要學的內容是他們生活迫切了解的知識或想要解決的問題,這樣他們才能積極主動地學習和理解。如在“電動玩具”科學活動中,我提供了各種型號的電池,讓幼兒想辦法讓自己帶來的玩具動起來。在操作中,有的幼兒把電池裝反了,玩具不會動,有的電池型號不對,玩具也不會動。這時,我不急于告訴幼兒答案,而是鼓勵他們繼續探索。經過多次反復操作,有的幼兒成功了,玩具動起來了,有的幼兒發現了電池型號不一樣的秘密,每個幼兒都積極地投入到活動中,獲得知識。由此看出,幼兒科學實驗內容不僅要生活化,還要改變教師單向教授的模式,由教學變為學教,即支持幼兒的操作、擺弄、探究、實驗,啟發幼兒提出問題和想法,努力為師幼間、幼兒間多層面全方位互動提供機會,讓幼兒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探索,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組織生活化的科學實踐活動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要拆除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高墻,要把學校里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中。幼兒園科學實踐活動正是利用幼兒園外在的環境資源,使他們在自然、社會中進行學習、實踐、交流與體驗,獲得有關周圍世界知識的創造性活動。
如主題活動“找春天”,幼兒園的景色及教學具的演示非常局限,我們可以組織幼兒到小區找春天,幼兒會更真實地感受到“黃黃的迎春花”,“綠綠的柳條”,他們還會在草地上坐一坐、躺一躺、打個滾,談談自己的感受。孩子們自主觀察,自由交流,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圍攏,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把與大家分享交流自己的經驗、感受。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發揮,在交流中增強了自信。
春天,我們可以帶孩子外出觀察春景和種植花卉等,秋天,我們可以組織孩子去郊外挖山芋、看落葉、采果子等實踐活動,讓孩子們在真實的情境中,深刻地關注周圍事物的變化,認識農作物,親歷勞動過程,解決實際問題,體驗能力價值,感受勞動帶來的收獲和喜悅。在活動中充分利用環境教育資源,引導孩子們在自然、社會中進行學習、實踐、交流與體驗,不僅豐富孩子們的生活經驗,還加強孩子們實踐成功的體驗。
科學活動源于生活,與生活、周圍物質世界緊密聯系,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會在不經意間發生。教師要善于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觀察幼兒,了解幼兒的活動意向,結合幼兒的生活,利用點滴機會,提高幼兒的科學素養。總之,只有讓孩子在“生活”與“科學”的交替中體驗科學,才能領略科學活動生活化的巨大魅力,讓科學與生活結伴同行。
【讓幼兒園的科學活動生活化】相關文章:
• 創設幼兒園環境課程,搞好科學活動
• 淺談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活動
• 讓幼兒園科學教育走出“冷門”
• 幼兒園科學教育方法初探
• 幼兒園如何進行科學化管理
• 幼兒園科學活動中教師角色定位初探
• 農村幼兒園科學教育淺談
• 淺談幼兒園科學教育
• 淺談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
• 軍隊幼兒園科學教育現狀及對策探討
• 幼兒園如何開展科學教育
• 淺談幼兒園科學啟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