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
舞蹈教學是幼兒
音樂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培養幼兒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一種教育形式,具有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幼兒容易接受的特點。喜歡
舞蹈是幼兒的共性,舞蹈能給幼兒美的感受,陶冶幼兒的情操,鍛煉幼兒的體質,豐富幼兒的想象力,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及表現能力。在幼兒園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啟蒙者,要把幼兒舞蹈有效開展起來,在孩子幼小心靈中播下美的的種子。
一、按幼兒年齡特點編排動作
幼兒園的舞蹈,只需要教會幼兒粗淺的舞蹈技能,以后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四歲以下的幼兒,對
音樂的高低、強弱、快慢的辨別力不是很強,動作的協調性也比較差,因此要從最簡單的動作教起,如拍手、點頭,接著再教一些簡單的上肢動作及模仿動作,使幼兒在簡易有節奏的動作中逐步理解音樂的旋律和節奏。舞蹈教師教動作前,要先讓幼兒聽音樂,啟發幼兒對音樂的想象力。如“蝴蝶飛”,可先讓幼兒聽蝴蝶飛的音樂,引導幼兒注意聽,使幼兒初步理解音樂的性質和特點。帶領幼兒做動作時,要使幼兒明白所做動作的含義,是在學大象走路還是在學小兔跳,啟發幼兒聯想大象走路、兔子跳的樣子,有感情地表演動作。
四歲以上的幼兒,對音樂有一定程度的辨別力,動作也比較靈活協調了,能根據音樂的變化變換動作,并能在集體活動中調整自己的動作。因此教師的語言指示要逐漸減少,訓練幼兒跟著不同的音樂做不同的動作,讓幼兒隨著音樂的快慢、強弱、高低等變化,在動作中做出不同的反應。例如在做“高人走、矮人走”的動作時,音樂速度快了,就要走得快;音樂速度漸慢,走路的速度亦應減慢;音樂力度加強時,動作幅度大一些,走得重一些;音樂力度減弱時,動作幅度小一些,走得輕一些;音樂在高音區演奏時,踮起腳尖走路;音樂在低音區演奏時,蹲下走路等等。對年齡稍大的幼兒,教師要根據幼兒熟悉音樂的程度,啟發幼兒按音樂的結構做動作,但不能用一個曲子做不同性質的動作。
當幼兒對舞蹈和音樂有了一定的感悟且能詮釋的時候,為了幫助幼兒獲得心智的成長,充分感受和體驗音樂創造的快樂,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教師可在平時的教學中引導幼兒學習創編歌詞,并在自己創編歌詞的基礎上搭配動作。鼓勵幼兒以“小舞臺”的形式創編歌詞,表演舞蹈。讓幼兒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看看誰是創作小天才,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最大程度上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二、將舞蹈教學融入幼兒日常生活
舞蹈是一種身體隨著音樂旋律有節奏的優美運動。孩子在和舞蹈相伴的過程中,能得到身心的愉悅和自在的享受,活潑、歡快地表現自己的情緒,從而促進孩子藝術美的發展。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孩子喜歡舞蹈,愛上舞蹈,就必須讓孩子了解舞蹈。
首先,教師可以從活潑并富有節奏的音樂聲中著手。選擇一份好的材料對教學起著關鍵性的決定作用。選擇活潑的音樂,能讓孩子保持身心的愉悅;選擇富有節奏的音樂,能讓孩子不由自主地隨著音樂節奏拍手、跺腳、轉圈、踏步等等,無形之中把舞蹈貫穿于幼兒的生活當中,讓孩子在生活中一聽見音樂就翩翩起舞。
其次,教師可以把舞蹈擬人化,讓孩子和舞蹈做朋友。在奇妙多彩的生活中尋找幼兒能理解能掌握的舞蹈動作,動作需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讓幼兒吸收并掌握音樂的節奏。教師可以把孩子在幼兒園中一些經常表現美的動作記錄下來,編成
兒歌,搭配成動作;碰上高興的事,也可以配上歡快的音樂,搭配成簡單的舞蹈動作。由于舞蹈的內容都是來源于孩子們的日常生活,因此學生很容易理解并接受,在學的過程當中“自愿”地學,高興地學,對于舞蹈是發自內心的喜歡。在平時開展區域活動的時候,教師記錄下幼兒在藝術區的表現,及時挖掘他們的藝術天分。在孩子有了一定音樂基礎和舞蹈基礎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孩子自己去感受音樂的魅力,根據自己理解做出不同的舞蹈動作。
傳統的幼兒園舞蹈教學方法往往忽略了對兒童情感交流、想象力的培養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幼兒往往只注意舞蹈步伐和動作,而表現不出情感,更缺乏應有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表現力。教學不應是機械的訓練,而應是富有魅力、充滿人性化。教師和孩子不僅是師生關系,更是朋友關系。除了音樂欣賞和舞蹈課之外,早操也是一種表現美的藝術形式。舞蹈教師的早操動作要充滿激情,做到聲情并茂,突出形象,起到渲染氣氛和陶冶情感的作用。
音樂讓孩子們的世界變得多姿多彩。作為幼兒園舞蹈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和兒童觀,讓孩子在和舞蹈相伴的過程中愉悅身心,發展情感,激發創造力。◆(作者單位:江西省上饒市教育局直屬幼兒園)
□責任編輯:張淑光
【如何開展幼兒園舞蹈教學】相關文章:
• 幼兒園數學教學方法探析
• 淺談幼兒園集體教學的有效性
• 幼兒園禮儀教育初探
• 幼兒園一日生活探班
• 談談農村幼兒園的美術教學
• 上幼兒園
• 信息化背景下幼兒教師專業發展探討
• 比利時幼兒園:一個老師帶一個班
• 幼兒師范開展學前兒童性教育探思
• 淺談幼兒園如何進行幼兒挫折教育
• 師資隊伍建設鑄就民辦幼兒園發展
• 信息技術架起家園溝通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