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以"淺談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為主線,以什么是幼兒園教育小學化;造成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原因;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危害;以及如何避免幼兒園教育小學化以及改變家長的觀念為內容進行了闡述。本文主要參考了《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學前教育學》、《幼兒園課程》、《幼兒認知發展與教育》、《家庭教育學》5本教育書籍,然后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進行了闡述,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
關鍵詞:幼兒園教育;小學化;改變觀念;幼兒園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365-02
1.為什么讓家長轉變觀念?
變了味的學前教育是"良藥苦口"還是"拔苗助長"。到底什么是幼兒園教育的小學化,什么是幼兒園的教育。讓我們來逐一解答。
1.1 什么是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就是幼兒園的教育提前把漢語拼音、書寫漢字、數學運算等小學一年級的部分教育教學內容納入了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甚至把幼兒園的學前班當成小學的預科班了。
1.2 家長對幼兒園班級的理解。
(1)分班問題:有的家長說孩子在小班什么也沒有學到,需要上大班,但是年齡不夠就上大班,本學期的幼兒也有應該上小班的上了中班,應該上中班的卻上大班,而且有很多的家長。(在本園的幼兒入園學籍卡中可以看到)
(2)家長要求寫算的問題――幼兒園小學化的問題。
(3)現在的教育背景:
在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今天,要求培養的目標應該拒絕高分低能,而素質教育是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促進人的健康發展,是學校、家庭、社會通力配合的,素質教育還強調了體育、美術、
音樂的教育作用。
(4)讓家長轉變觀念的理論依據:
孩子不是天生就會解決各種問題的,還需要學習,學校在培養孩子智能的同時,也要讓他們懂得做人的道理。而兒童的認知是指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心理學家普遍認為,認知包括感覺、知覺、注意、思維、想象、創造、問題解決、也把學習、記憶、語言、動作活動、觀察力、分析判斷能力包括在內。可見,認知能力是一種很一般的能力,即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智慧能力。
2.造成幼兒園小學化的原因有哪些呢?
2.1 家長。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以及對幼兒園的要求,家長送孩子入園時考慮最多的就是這個園能給孩子教多少文化知識?多少漢字?多少數字?能教會孩子幾以內的加減法等。
2.2 幼兒園。幼兒園不是義務教育,為了生存必須盈利,盈利的方式無疑就是幼兒數量,生源問題,然而,擴大生源最厲害的招數就是取悅家長,投家長所好,教幼兒文化知識。
2.3 小學的入學考試、分數、分班和小學老師圖輕松的心理。如果幼兒園在孩子入小學前將一些小學一年級的課程進行完,孩子入小學后也輕松,小學老師也圖輕松,這種圖輕松的心理也導致了幼兒教育小學化。
2.4 教師本身。也許有的老師非幼兒教育專業畢業,對幼兒教育、幼兒園課程不是很了解,所以,就憑借自己的意識和思維來進行教學,也導致了幼兒園教育小學化。
3.幼兒園小學化的弊端到底有哪些呢?
3.1 從幼兒自身發展來講。大班幼兒的身體條件和小肌肉的發展就決定了他們還不適應做書寫這些精細動作的特點。幼兒4歲后肌肉發育的速度已經能夠跟上整個身體發展的速度了,但是小肌肉群的發展比較遲緩,到5、6歲才開始發育,由于幼兒的小肌肉群還不夠發達,他們的手腕、手指的精細動作協調能力較差,也容易產生疲勞。而且孩子的骨骼發育沒有成熟,過早的用筆,會使孩子的寫字"雙姿"(握筆姿勢、寫字姿勢)的正確率不高,據統計,在幼兒園里大約70%的孩子的雙姿都不正確。所以讓他們認識認識、指指讀讀就夠了,該是什么時候學的就應該到什么時候去學,這種發展的基本規律是科學的,如果人一味地去違背規律辦事對長遠的發展是不利的。幼兒雖然能寫,但是所需要的時間和精力比起小學來就耗時多了。這正如孩子爬樓梯,兩歲孩子一周就會爬了,而讓一周的孩子去爬,恐怕一個月也不會,讓孩子承受了放大了的痛苦而得到了的是縮小了的收獲。如果您是一個懂教育的人,就應該像一根指揮棒,還孩子一個自然成長的環境,給孩子指引好正確的方向。
3.2 過早地介入理性教育,會好心辦壞事。如果讓一個5、6歲的孩子承擔過重的責任,一旦他承擔不了,他就會覺得自己不夠好,一個總是自責的人,將來生活得不會幸福,等他們的框架構建好了,有些東西他們自然就會了。如果幼兒學習過于吃力,智力水平是跟不上的,會給幼兒帶來厭倦、疲憊、畏懼苦惱的情感,不利于幼兒的心理發展,從而扼殺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3.3 違背幼兒的天賦和天性,抹殺了幼兒創造的可能。幼兒的大腦容易疲勞,會造成神經系統的損傷,并引起心理上的變化,比如:表情呆板、不活潑、不利于積極、開朗、?飯鄣男愿衽嘌?,過早過多的規范性學習還能導致幼兒近視、駝背等。
3.4 對幼兒的長遠發展不利。幼兒在幼兒園把小學的課程學完,入學領先,學習上就顯得很輕松,但是,久而久之就會養成懶惰、不動腦、不思考,只會死記硬背。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規定:幼兒教育應當是養成教育,旨"培養幼兒的良好生活、衛生習慣。"司馬懿說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圣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
4.如何避免幼兒園教育小學化、改變家長的觀念?
4.1 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性質和任務。
4.1.1 幼兒園時對學前幼兒進行教育的機構,與各類學校有相同之處,所以列入學制系統,歸屬教育部門主管。幼兒園又不完全等于學校,其區別就是教育對象為未入學的幼兒,幼兒生長發育處于未成熟階段,心理特征和心理需要也不同于中小學生,尚無自我保護和自理生活的能力,需要依賴成人的保護盒照料。
4.1.2 幼兒園的任務。1989年國家教委頒發的《幼兒園工作規程》(試行)中第三條幼兒園的教育任務是: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身心和諧發展。同時為幼兒家長安心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便利條件。
4.1.3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特點。
(1)生活性。在進行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時要注重讓幼兒的現有知識與幼兒的生活世界相溝通,與幼兒的驗、需要相聯系。比如,美術教育活動(樹葉拼畫)。另外幼兒園實行的是全日制,孩子入園后在園內每天要度過8-10個小時,可以把幼兒的教育活動滲透到幼兒的一日生活當中。幼兒園生活的各個環節都是貫徹和實施教育活動的有效途徑。
(2)整合性。幼兒園的教育活動要充分協調多種教育資源、利用多種教育途徑與形式、結合多種領域內容、發揮多種因素影響的基礎上而構成教育活動系統的。
(3)動態性。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隨時根據幼兒的最近發展區調整目標,適時的加以指導并不斷地生成和深入活動(教育過程并不是死板的、僵化的、一成不變的)。
4.1.4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基本類型
按內容領域分:健康、社會、語言、藝術、科學五大領域教育活動。
按教育活動的性質分:自動生成的,教師設計的。(隨機教育)
按結構分類:分科和主題單元結構的。(各科和整合)秋天或國慶
按形式分:集體、個別、小組。
按特征分:生活活動、游戲活動、學習活動。
總之,幼兒園教育的小學化,只有家長感到興奮,而幼兒失去了游戲、時間、自由、快樂,想象力得不到充分的開發,興趣得不到很好的培養,同時也束縛了孩子獨立個性和想象能力,對幼兒教師來說也是一種挑戰,即要顧及家長的要求,又要照顧幼兒的客觀條件。
參考文獻:
[1]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陳幗眉.2003年1月出版
[2] 《學前教育學》、梁志??.2001年12月出版.2012年3月重印
[3] 《幼兒園課程》、何幼華.2001年5月出版
[4] 《學前兒童發展與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王堅紅1991年10月-1999年重印
[5] 《家庭教育學》、繆建東 2009年9月-2011年12月
【淺談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現象
• 淺談幼兒園教育小學化
• 淺談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