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是否要養活機關幼兒園?這個話題最近引起了一番熱議。今年年初《廣東省2011年省級部門預算草案》顯示,廣東省委幼兒園、省公安廳、文化廳、科技廳、衛生廳、科學院幼兒園以及廣東育才幼兒園一院、二院8所機關附屬幼兒園一年所獲財政預算撥款高達6863萬元。
消息一出,輿論嘩然,質疑之聲隨之而來。財政供養幼兒園合不合理?廣州有幾千所幼兒園,為什么財政只撥款給這幾所機關幼兒園?與此同時國有企業下屬的幼兒園也被推向了風口浪尖,人們質疑這種給職工的福利是否應該存在。
飽受爭議的機關幼兒園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機關幼兒園在教學軟硬件上具有較高水平,并且學費也在普通收入家庭能夠承受的范圍內。這些幼兒園大多有自己獨立的園區和樓房。例如北京航天機關幼兒園是市一級一類幼兒園,現為北京幼兒師范學校教科研基地。全園占地面積6100平方米,綠地面積1600 平方米。幼兒園環境整潔優美、教學設備也是比較先進的。
與此同時,這些幼兒園在對幼兒教師的選擇上也是比較嚴格的。航天機關幼兒園的相關負責人對記者介紹道:“我們幼兒園現有教職工45人,教師隊伍100%具有專業學歷和職稱,教師全部為大專以上學歷。”對于這種師資力量,家長還是比較放心的。
對于學費的情況,機關幼兒園由于有政府部門撥款,所以在保教費和伙食費上面沒有盈利的需求。保教費大概在每人每月1000元左右,伙食額外收費每月250元左右。由于機關幼兒園享受財政撥款,硬件設施質量有保障,教師有事業單位編制,人員流動性很小,同時學費相對也較低,一般公務員能夠承受的了。
軟件硬件條件都具備,收費標準又比較合理的機關幼兒園卻是以解決機關單位工作人員子女入園為目的而成立的,盡管面向社會招生,但在錄取過程中優先保障本單位職工子女入園,是機關單位“福利”的一種體現。
但這樣的福利也嚴重遭到了社會質疑,主要原因是機關幼兒園享受財政撥款,換句話說,使用的是納稅人的錢,但卻僅對機關單位員工子女開放,于是社會上產生了一種對“公平”的呼喚、對“特權”的聲討和種種對是否由財政“供養”機關幼兒園的質疑,更有甚者認為機關幼兒園是計劃經濟的“尾巴”,應該把它割掉。
另一方面,享受“特權”的公務員卻認為,若全盤取消機關幼兒園,那么公務員的正常收入是無法承擔私立幼兒園昂貴的費用,更不要說“天價”的贊助費。大批的機關職工子女的入園問題,也將進一步加劇“入園難”的現狀。
對此問題,航天機關幼兒園負責人也頗有難處,她告訴記者:“我們這個幼兒園現有幼兒240余名,設有大、中、小、嬰、實驗、親子九個班,規模已經算是比較大的了,但是現在想來報名的人數太多了,這些教室的容量是放不下這么多人的。我們的原則還是以先解決系統內職工的子女入園的問題,剩下的名額是面向社會的。現在系統內的職工不僅有機關人員,還有好多下屬事業單位的人員,所以每年的入園名額是非常有限的。這個問題確實比較難解決。”
逐漸消失的國企幼兒園
在以往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幼兒園是企業的福利部門,由企業包辦。幼兒園的人、財、物等一切事務均由企業主管部門包攬,幼兒園既不愁經費,也不管生源,一切都由企業安排,久而久之,企業幼兒園就形成了“等”、“靠”、“要”的依賴思想。
然而到了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要減輕負擔,幼兒園就必須從企業中分離出去,面向市場,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獨立實體。但企業幼兒園要從長期依靠企業辦園轉變為在市場競爭中獨立生存與發展,就不僅需要幼兒園自身的不斷改革,辦園機制的轉換,生存與競爭能力的提高,而且也需要相應配套運行機制的完善。
但在實際工作中,在企業幼兒園與市場接軌的新機制尚未建立的情況下,一些企業領導視幼兒園為包袱,急于給幼兒園“斷奶”,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急于將幼兒園推向市場。而企業幼兒園由于長期依賴上級主管部門辦園,缺乏自主辦園的思想,缺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生存與競爭的能力,一部分幼兒園陷入困境,被迫關、停、并、轉,使幼兒園的發展出現滑坡。
現已退休的中國一航局下屬幼兒園園長王淑和告訴記者,她經歷了國企幼兒園的興與衰。說:“一航局下面分別在天津、青島、秦皇島、大連、武漢五個地方設有分公司,每個地方都有一個本單位的幼兒園。”
這些國企幼兒園一般來說從建廠就開始有幼兒園,這是給職工特別是女職工的一種福利。王園長說:“秦皇島分公司的幼兒園是1975年建起來的,一直到1998年關閉,共經歷了20多年的時間。其中最紅火的是在80年代的時候。那時候幼兒園里大概有250多名孩子,老師的人數也挺多,基本上是一個班配備兩名老師,一名保育員。”
之所以八十年代的國企幼兒園能如此興旺,與以下兩個因素是分不開的。第一是當時各大國企都招了一大批女工進廠工作。本廠職工的孩子已經就有很多,所以幼兒園是不愁生源的。第二是國企在那時的經營效益還比較好,能夠對本單位的幼兒園投入較多的資金和人力去運作。當時的企業幼兒園也是不愁資金的。幼兒園需要教材、寢具、日用品等,就會有專人去買,回來去單位的行政部門一報銷就可以了。
但是進入到九十年代,有的國企開始走下坡路了,廠子效益不好,連年虧損。企業在轉制中,為減輕經濟負擔,往往將幼兒園分離出去。然而幼兒園一旦分離出去,就面臨資金短缺的嚴峻問題。即使不分離出去,如果所在企業經營效益下滑,幼兒園資金同樣難以保證。在這種情況下,好多企業都在考慮要甩掉包袱。于是在“要避免企業辦社會”的環境下,許多國企幼兒園紛紛解散。園內的教職工被分流出去,有的提前退休,有的去從事三產。如今再回去尋找當年幼兒園的時候,已是蹤跡全無。
我們可以做個假設:如果當時的企業幼兒園能延續到現在,那我們的入園難的問題會不會就有一些緩解了?不管是現今還存在著的幾個為數寥寥的國企幼兒園,還是這些飽受爭議的機關幼兒園,他們作為職工的一種福利象征存在著,但是大多數沒有享受到這種福利的人,該怎么辦?這種福利該如何惠澤于大多數人?
【附屬幼兒園:特權還是福利】相關文章:
• 幼兒園“生存”課程模式探討
• 為什么喂藥的都是民辦幼兒園
• 孩子在幼兒園學什么
• 比利時幼兒園的讀書活動
• 幼兒園贊賞之我見
• 舞蹈教學幼兒園論文
• 把漳浦民間剪引進幼兒園
• 幼兒園教師憤怒情緒探析
• 有效制定幼兒園集體教學目標
• 關于農村地區特色幼兒園建筑設計的探討
• 幼兒園教育中游戲教學的實踐
• 幼兒園美術創意活動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