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我是幼兒園的堅決擁護者,因為孩子終究要接觸這個生活,終究要融入集體生活,要懂得如何與別的小朋友相處。早一點知道規則,從心理和體質上慢慢適應,我覺得是一個雙贏的過程。所以,孩子三歲半的時候我把她送到美國家門口的私立幼兒園。
睡到自然醒
孩子入園之后,最讓我頭疼的問題就是睡午覺了。上周每天接她回來,發現她還沒吃晚飯,就已經開始困鬧了。看她實在困得支撐不住了,就讓她早早地睡了。仔細想了一下,估計是孩子在幼兒園沒睡夠。美國幼兒園小孩睡覺很隨意,沒有專門的寢室和床。午睡時間,老師把一些疊起來的簡易床拿出來放在地上,再在上面鋪個床單就可以了。老師也不像國內的在生活上照顧得那么精細,有時小朋友連鞋都不脫就睡下了。
星期一我和老師溝通,老師說小朋友一起睡時,女兒總也睡不著,睡覺的時候不讓說話,她就只能眼巴巴地望著天花板,或者翻來覆去地在床上滾,好不容易入睡了卻要被叫醒,一天最多只能睡個20分鐘。老師感覺到我的擔心,叫我別著急,原則上是1個小時的午休,針對我女兒的情況,她會注意靈活處理。晚上下班回來,看女兒的一天情況匯報表,沒想到今天睡了整整一個半小時,讓我大為驚訝。原來到了起床的時間,老師特意沒有叫醒她,讓她睡到自然醒,說是照顧到每個孩子個體發展的不同。老師的這種做法還是很人性化的。
魔法詞去了哪
周二去接女兒,明顯看出她已經很適應幼兒園了,還依依不舍地和老師告別呢!走到門口,女兒看見桌子上免費送給小朋友的棒棒糖,用手指著奶聲奶氣地說:“I want my lollipop。”剛要替她去拿,老師笑瞇瞇地問道:“What’s the magic word?(魔法詞是什么)”我還沒反應過來,女兒趕快補充道“Please”,還故意拉長了聲音。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請”是一個有魔法的詞,這句問話恰恰是老師對小朋友一種善意的提醒,幫助孩子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老師告訴小朋友魔法詞威力很大,說話做事有了它,會得到更多的幫助。懂得會說“Please”和“Thank you”“Excuse me” 等禮貌用語 ,才會懂得尊重別人。晚餐時間,爸爸給她拿了盤子,這次不用提醒,女兒很自覺地說了“Thank you”。吃飯的時候,胃口出奇的好,還打了個飽嗝,沒想到接下來竟來了一句“Excuse me”。猛然發現寶貝長大了,禮貌教育在她心中就這樣扎根了!
玩是我的權利
周三那天天氣很熱,我提早下班去幼兒園接女兒,孩子們大多短袖短褲, 頂著烈日在戶外玩耍。我在旁邊觀察,發現美國孩子的玩法很特別。老師拿著個塑膠水管望沙坑里灌水,不一會兒就變成了泥。孩子們興高采烈地脫下了鞋襪,爭相在混著水的泥沙里玩著,渾身上下臟兮兮的。怪不得幼兒園手冊上說,玩沙日要給孩子穿舊點的衣服去學校。我有點擔心,要是孩子把臟手放進嘴里該怎么辦?一旁監督的老師卻很淡定,讓小孩子無拘無束地玩耍,直到快結束的時候,才把孩子帶進教室里換上干凈的衣服。
臨走時和老師閑聊了幾句,她說玩沙也是一種教育,對幼兒手和胳膊的精細動作發展會很有幫助。這讓我想起學校手冊上的一句話:“Preschool is a fun, messy age. When your child comes home with messy clothes you will know that they had a fabulous day.” 當家長發現孩子回家后衣服很臟的話,那就說明你的孩子在學校玩得很盡興。玩耍對幼兒還是很重要的,不管是沙還是泥,都不能阻擋幼兒去戶外活動。
小心果仁
幼兒園的零食日 snack day是由家長輪流為孩子們帶零食,周四輪到我,于是帶了Granola Bars 香脆燕麥棒。結果老師很抱歉地對我說,因為里面含有核桃仁,所以不能分給孩子吃,還和我說買的時候一定要看清食品上的注明。老師又給了我一份明細,上面列舉了不可以帶的食物。以前只聽說美國孩子對花生過敏, 嚴重到致命的程度,看完之后才明白,原來核桃仁等其他果仁也是過敏源,真是防不勝防。
幼兒園一直對這方面很重視,采取了很多措施。學校的大門口上貼著NUT FREE(無果仁)的醒目標志。入園的表格里專門有一項是有關食物過敏的, 家長必須認真填寫,并要給幼兒園過敏急救的藥物,讓老師在緊急情況的時候使用,實在不行還要帶孩子去打過敏針。幼兒園對這些藥物有專門存放的地方, 貼上標簽注明到期日,好隨時檢查和提醒家長更換。女兒這家幼兒園是管午餐的,廚房門口貼著打了叉的花生油的標識,說明烹調食品的時候絕不用花生油,好讓家長盡可能的安心。這一切都透著一股濃濃的責任心。
能說會道
周五是女兒所在幼兒園的“分享日”。所謂分享日就是老師在星期五之前公布分享日的主題,一件喜歡或有意義的東西,或是以某個字母開頭的一樣東西,然后從家里帶一件和這個主題相關的物品、圖畫或者照片,與小朋友一起分享,增強孩子的分享意識,同時培養他們的表達能力。這次的主題是字母“M”,女兒說要帶一個有新意的東西。翻了半天,她找出一幅畫,畫上是一個大人牽著一個小人,仔細一看,原來女兒想說的是我和她。 正好媽媽(mommy)和我 (me)兩個單詞都是以M打頭的,原來小人想要分享的是“媽媽和我”的畫,還從家里帶了她最喜歡的 M&M 的巧克力豆。
情況如我所料,女兒的表現很棒,大家圍著她,女兒成了講話的中心。分享時,老師一般會問以下幾個問題 :分享的是什么?這個是自己做的還是別人送的?為什么喜歡它?有什么特別的意義在里面嗎?有的小朋友容易害羞,要啟發性地問問題才能回答。女兒則相反,不等老師提問,就當著全班的面眉飛色舞說起來,還真是不能小瞧了她。自從經歷了“分享日”之后,孩子們“有福同享”的意識就更濃了。
【美國幼兒園的一周新鮮事】相關文章:
• 幼兒園品德教育過程中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 略談幼兒園“以人為本”的管理
• 英國夫婦開成人幼兒園
• 陜西省主題式幼兒園課程市場調研報告
• 幼兒園智能視頻監控系統探究
• 幼兒園大班串聯式角色游戲探究
• 走向專業發展的幼兒園教師教育改革
• 淺析當前幼兒園特色課程
• 幼兒園小班班級管理策略
• 幼兒幸福力和情感力培養與發展
• 幼兒園大環境布置的創設與互動
• 幼兒園“借”來了男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