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園課程評價是針對幼兒園課程的特點和組成部分,分析和判斷幼兒園課程價值的過程,即評估由幼兒園課程所引起的變化的數量和程度。幼兒園課程評價的范圍包括四個方面:幼兒園課程的目標評價、幼兒園課程的內容評價、幼兒園課程的實施評價、幼兒園課程的效果評價。在此筆者就建立幼兒園課程評價的標準進行探討。
關鍵詞:幼兒園課程;課程評價;評價標準
一、幼兒園課程評價的內涵
1.幼兒園課程評價的含義
評價(evaluation)這個名詞有各種不同的詮釋。泰勒(Tyler)認為,評價是一種過程,基本上在于確定課程和教學方案實際達成教育目標的程度[1]。桑代克(Thorndike)與哈根(Hagen)指出,評價和測驗的關系非常緊密;評價比測驗更具有包容性,它包含了非正式的和直覺性的判斷;優良的測驗技術為優良的評價奠定了基礎[2]。以斯特佛賓(Stufflebeam)為代表的學者認為評價就是專業的判斷,比如權威機構對學校的實地訪問、傳統方式的學校調查、教育局或基金會對于研究計劃的審核等。筆者認為幼兒園課程評價就是對于幼兒園課程的價值取向、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實施過程以及獲得效果的專業性的判斷;其根本目的在于優化幼兒園課程結構、促進幼兒身心發展、提高幼兒園教育質量。
2.幼兒園課程評價的功能
斯克里文(Scriven)于1967年首次提出了課程評價的兩個主要類型――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evaluation)和總結性評價(summative evaluation)[3]。形成性評價是課程在試行或實施過程中進行的評價,這種評價的結果可以用于改進、修訂和發展課程?偨Y性評價則是課程在試行或實施告一段落以后的評價,這種評價具有綜合性檢討的性質,用以判斷課程設計的成就,其結果亦可用于教學評價、鑒定和選拔。
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兩者并不能輕易地被區分開來,原因在于總結性評價的結果可能會認為課程并未達到預期的目的,因此需要對課程進行修訂,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評價的性質就轉變為形成性評價了。因此,斯克里文認為,兩種評價功能區別不在于其預定作用(intended function),而在于其對課程整體的影響。[4]
基于此,筆者認為幼兒園課程評價的功能在于――以一定目的的達到程度為標準,對于幼兒園課程進行修訂、改良和發展。
3.幼兒園課程評價的范圍
幼兒園課程的含義甚廣,包括課程的目標、課程的內容、課程的實施等,因此,幼兒園課程評價的范圍也是很廣闊的,通常包括四個方面――幼兒園課程的目標評價、幼兒園課程的內容評價、幼兒園課程的實施評價、幼兒園課程的效果評價。
幼兒園課程的目標在本文中所指的并不是長遠的目標,而是短期的目標,即幼兒教師預期的本次課程結束后所達到的目的。比如:讓幼兒分辨左右方位。評價幼兒園課程目標的意義在于用專業的手段來了解預期結果與現存結果之間的差距。預期結果即欲達到的目標,反映出幼兒教師希望通過此次課程幼兒獲得或養成的知識、技能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而現存結果是此次課程結束后幼兒實際的習得。通過這樣的對比與評價,方能對于幼兒園課程的目標進行調節,以便更加符合實際情況。
幼兒園課程的內容包括知識、技能與價值。知識和技能的選擇就體現出其價值取向、用途,以及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對于幼兒園課程的內容進行評價能夠幫助幼兒教師對于幼兒的興趣與需要有深刻的了解,能夠更準確地判斷課程內容的適宜性、實用性,以幫助幼兒的成長。
幼兒園課程的實施是一個復雜而持續的過程,包括預設、脈絡、過程和成果四個部分。本研究中的幼兒園課程實施側重于過程這一方面,強調的是教師在幼兒園活動中對于課程內容的組織與實行。課程實施是一個演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教師會遇到諸多阻礙(如意料外的突發情況等),幼兒教師對于課程的實施水平有賴于其消除障礙的能力。對于幼兒園課程實施的評價則是幫助幼兒教師對于課程內容的組織與實行進行不斷地修正,以達到預期的課程目標。
幼兒園課程的成效指的是達到預設課程目標的程度,鑒于本研究所指的課程目標是特指短期的目標,即知識與技能,對于目標是否達成以及達成的程度是可以立即進行評價的。對于幼兒園課程成效的評價將有助于幼兒教師對于課程目的、課程內容以及課程實施的修訂,以使課程更加符合幼兒的需要,能更好地達成課程目標。
二、幼兒園課程評價的標準
評價任何事物都要有一個衡量尺度,在評價課程時,需要有衡量課程設計、實施狀況及其效果的標尺,課程評價的標準就是這種衡量的標尺,這種標尺首先是一種價值標尺,即衡量課程價值取向的尺度。
1.評價標準的實用性
實用性,即課程評價標準本身具有的實用價值,能向各類對象提供豐富的信息,并對課程的發展、應用和推廣有一定的影響作用。幼兒園課程評價講求實用性,為改善和提高教育質量提供有用的信息,防止形式化。課程計劃是教研人員、教師編制的,教育活動是教師組織、幼兒參與的,幼兒的發展也是課程效果的主要體現,教師和幼兒是整個評價過程中的被評價者。應確保課程評價的結果能為幼兒園、教師、家長和幼兒提供有用的信息,可幫助他們更進一步地認識和了解課程。
2.評價標準的可行性
可行性,即切實可行,投入的人力、物力適宜有效。選擇推廣一種課程模式需要通過對課程方案作出理性的分析,或者對其實際效果的評定,以及對課程的性質、特點、實用范圍等作出價值判斷,以決定是否可以采用、是否值得推廣。無論是對國內現行的課程,還是對國外引進的課程,都需要有一定的評價標準,以便決定取舍,以及確保所投入的人力、物力是否適宜有效。只有讓教師切切實實感覺到評價過程是一個研究如何改進教育教學工作的過程,他們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得到幫助和提高,課程評價才具有可行性。
3.評價標準的適宜性
適宜性,即評價應在日;顒优c教育教學過程中,采用自然的方法進行,使幼兒和教師都感到舒適自然,沒有壓力。在課程評價中,幼兒發展狀況既是課程設計的重要依據之一,又是課程效果的主要體現者,因此對幼兒園課程評價無論如何都會涉及對幼兒的評價。但課程評價中,我們講求的是適宜性原則,評價兒童不是為了鑒別兒童,而是為了檢核課程,為了了解課程是否適合兒童,是否能有效地促進兒童發展。同時,對教師教育行為的評價也不是為了給教師評定等級、劃分優劣,而是為了探討教育教學的規律,改進教學。
有了以上三種原則,對于幼兒園課程的評價能夠更加的客觀,也能給予幼兒教師更大的空間來發展幼兒園課程;在達成教學目標的同時,促進了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也提高了課程對于幼兒成長的指引作用,從根本上滿足了學前教育質量提升的要求。
參考文獻:
[1]Tyler,R.W..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9:105―106.
[2]黃政杰.課程評鑒[M].臺北:師大書苑,1987:14.
[3]Scriven,M..The Methodology of Eraluation[A].In Tyler,R.W,Gagne,R.M.&Scriven,M,etal.Perspectives of Curriculum Eraluation[C].Chicago IL:Rand McNally,1967.
[4]Scriven,M..Beyond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Evaluation[A].In Mclaughlin,M.W.&Phillips,D.C.,etal.Eraluation and Education:A Quarter Century[C].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20―33.
【幼兒園課程評價標準研究】相關文章:
• 寧波北侖區新凱河幼兒園
• 幼兒園家園共育的有效策略
• 小議幼兒園角色游戲的指導
• 幼兒園開展親子活動的初探
• 論幼兒園班級管理中的有序性
• 淺談利用幼兒園自然資源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
• 淺談幼兒園教研活動的有效開展
• 淺談幼兒園良好的行為養成教育
• 新入園幼兒適應新環境的方法
• 李元寧:幼兒園不可怕
• 淺談幼兒園如何組織開展校外活動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的評價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