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兒子上幼兒園哭了嗎?” “你女兒哭了多長時間才不再哭的?” 隨著兒子小博兩周歲生日的到來,我越發關注孩子去幼兒園的事情,得到的答案是:孩子肯定會哭的,送孩子去幼兒園一定要狠心,扔下就走,頭也不回。
第一天送小博去幼兒園,我要離開的時候,小博竟不哭不鬧,中午我偷偷去幼兒園看了一趟兒子,老師說小博瞪著大眼睛躺在床上呢。我和他爸松了一口氣,慶幸小博真是個讓人省心的孩子。
但是第二天我去送小博,他哭得昏天黑地,下午接他回家時,嗓子都啞了。第三天,小博睜開眼睛就哭哭啼啼地說不去幼兒園,說了半天好話他才勉強答應。他牽著我的手輕車熟路走進教室,還拍著小椅子說“媽媽坐”。可等我跟他道再見,小博卻開始號啕大哭,抱住我的腿不讓走。我在心里告訴自己,一定要狠心!頭也不回地離開,不再管自己臉上洶涌的淚水。
從那以后,每天我們母子倆都要上演一場“生離死別”的戲。小博的口腔里已經出現了潰瘍創面,可憐的孩子上火了。
我自己對幼兒園的記憶甚是恐怖。媽媽每天一大早將我送到幼兒園,說一會兒來接我,但“一會兒”卻是一整天。我總是哭,開始老師還耐心哄我,后來根本不管我了。而現在,我卻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兒子,他心里不也是充滿委屈嗎?
如果我事先為小博做好家、園之間的過渡會怎樣?
于是,當我再去幼兒園接小博的時候,不再急匆匆地離開,而是牽著小博的手,讓他帶我參觀參觀他的“新家”。剛開始他不是很主動,后來松開我的手,跑到我前面興高采烈地介紹起來。
我趁熱打鐵地與老師多溝通,將小博的個性與習慣告訴老師,包括他在家給自己起的昵稱“小博士”。當老師和小朋友們都喊他“小博士”時,他笑成了一朵花。我還向老師了解了幼兒園的作息時間、每天的活動安排,然后用講故事的形式,潛移默化引導小博接受幼兒園生活。果然,小博開始喜歡幼兒園生活了,并迅速地融入到集體生活中。最讓我欣慰的是,他敢大膽地舉手將自己的想法告訴老師。
有一天,小博說不想去幼兒園。同他聊了很長時間才弄清楚,他說了“何大壯”三個字,然后做了一個推的動作,最后指指自己的屁股。兒子遭到小朋友欺負了,難怪他害怕去幼兒園。我心疼得不得了,但也馬上告訴自己,不可以夸大孩子受傷的心理感受,于是語氣平和地告訴小博:“何大壯不是故意的,明天媽媽帶你一起和他和好,好嗎?”他搖頭不答應,我又給小博設計出第二個方案:“那就離他遠些,不給他碰到你的機會。”他依然不同意。第三個方案:“跟老師反映,老師會批評何大壯的。”小博認真想了想說:“我想跟大壯說,我不生氣了。”
從那以后,每天我都會詢問離園回到家的孩子,隨時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將家里的氣氛弄得輕松有趣。漸漸地,兒子開始主動和我談幼兒園的事情,我一方面注意開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又有針對性地引導他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不僅讓孩子明白遇到問題不能畏懼不前,更能讓孩子養成主動解決問題的好習慣。小博覺得幼兒園很好玩,老師可親、小朋友對他好,小家伙恨不得天天住在幼兒園呢,哪里還有心思哭啊!
【去幼兒園干嗎?哭唄】相關文章:
• 農村幼兒園禮儀教育的培養
• 完善園內管理,爭創優質幼兒園
• 幼兒園開展民間剪紙教學的實踐
• 現代家庭與幼兒園教育
•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實現途徑探析
• 民辦幼兒園園長專業素養調查
• 繪本對幼兒教育價值的探索
• 淺談幼兒園中的美術教學活動
• 德國的森林幼兒園
• 探求幼教職后培訓的近況及策略
• 談幼兒園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
• 農村幼兒園家長工作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