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丫丫一見到我便說:“何老師,我包里面有悠哈悠哈糖。” 我問:“拿糖來干什么呀?” “跟小朋友分享!” 不知從何時開始,小(2)班的孩子會隔三差五地輪流把自家好吃的東西帶到幼兒園,和小朋友們一起品嘗。量雖不多,但感覺很溫馨,上次是瑾瑾,這次是爾夫,下一次可能是佳鈺……這個不成文的“規矩”完全是孩子們自發、自愿的,老師和家長沒有刻意“誘導”,也沒有過多干涉,只是在一旁為他們的成長而感到欣喜。
孩子的社會生活大多是從幼兒園起步的,因此,自孩子入園開始,就要培養他們善于合作、懂得分享的品質。
Way1:言行引導………………………………
大人的言行舉止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我們不妨利用各種機會,創造一個輕松、和諧的氛圍,引導孩子傾聽別人敘說。你可以親切地對孩子說:
“媽媽有件高興的事,想告訴你,讓你和我一塊兒分享快樂!”
“你有什么不開心的事就說出來吧!讓大家一起替你想個好辦法!”
“這里有一本好書,我們一起講故事吧!”
大人引導的話語、贊許的目光、微笑的面容等,會消除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使他受到極大的鼓舞,愿意更多地、自覺地做出合作與分享的行為來。
Way2:協作游戲………………………………
在結構游戲、角色游戲中,常發生兩個孩子因喜愛同一種玩具(或同一個角色)而發生爭執的現象,這時,我們就要分析問題發生的具體原因,并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了。
實例:
爾夫和大眼睛正在玩“我是小理發師”的角色游戲,輪到爾夫當理發師了,但大眼睛就是不愿意配合當顧客,爾夫的嘴巴撅得老高老高。
老師問大眼睛:“為什么不愿意?”
大眼睛說:“每次剪頭發我都會哭的!”,
于是,老師引導兩個孩子共同商量:“大家一起做游戲,需要友好合作,協調配合。”
爾夫向大眼睛保證:“理發的動作很輕,不會弄疼你的!”
最后,大眼睛同意當顧客了,游戲得以順利進行。
Way3:故事激發………………………………
分享目標有物質分享和精神分享兩種,其中的精神分享又可劃分為分享快樂與共擔憂愁兩個方面。精神分享看似比較抽象,卻可以通過形象的故事來激發孩子的實際行動。
實例:迷路的小花鴨
小花鴨和媽媽走散了,它不認識回家路,獨自在路邊哭泣,“媽媽,嗚嗚……”
梅梅說:“小花鴨,我送你回家吧!”
小花鴨不哭了,跟著梅梅往家的方向走去……
故事雖然簡單,但效果卻很明顯。午睡時間到了,在臥室的一角,我們又總能看到這樣感人的一幕:一個自己還不太會脫衣服的小朋友正在認真地幫另一個小朋友解扣子、脫上衣……
Way4:主題活動………………………………
目標明確的主題活動可以讓孩子充分體驗給予和被給予帶來的快樂和滿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愛。在活動中,孩子們愿意與同伴協商或合作,因為他們明白,許多事情僅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
實例:玩具總動員
休息日,相約同一個小區(或同一個幼兒園)的孩子把自己喜歡的圖書、玩具帶出來,通過互換、共玩的方式,教孩子懂得“我把好東西分給你,你快樂,我也快樂”的道理。
分享與合作是社會性行為的重要環節。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自發的分享行為以及與人合作的能力,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乃至今后的人生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自發分享”,在幼兒園上演】相關文章:
• 如何做好幼兒園保教員工作
• 幼兒園教育活動生成理念解讀
• 幼兒園“轉崗教師”培訓心得
•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綜合素質探究
• 對幼兒園紀律教育的思考
• 學前教育中鋼琴教學研究
• 淺析如何提高幼兒園管理效率
• 播種綠色的希望――幼兒園
• 淺談傳統文化在幼兒園的有效開展
• 幼兒園一日生活常規培養
• 信息化背景下幼兒園德育教育研究
• 生活元素在幼兒教師備課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