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說:“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之教育……”“從一定意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才有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這告訴我們,教育要面向現實生活,才能顯示成效,是的,生活就是一個很好的教材,幼兒園日常生活活動又包括入園、晨檢、早操、盥洗、喝水、進餐、入廁、自由活動、散步、課間活動、睡眠、離園等常規性活動。這些活動在時間、內容、組織方式進行方面每天變化不大,因而教師不能將這些僅僅看作是保育工作,而忽視了它們的教育性。我們要看到,日常生活活動貫穿在一日生活始終,它對幼兒的身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日常生活活動”在幼兒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也因此被納入幼兒園課程,成為幼兒園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
我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作指導,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日常生活,將幼兒園日常生活活動教育化,做了以下嘗試:
一、創設生活環境,感受幼兒生活經驗
1.創設溫馨的“家庭式”環境。在教室、盥洗室等環境布置中,教師充分考慮讓幼兒感受“家”的舒適,給予幼兒人文的關懷。如用櫥柜和綠色植物將教室分割成學習、生活等功能區;將門廳布置成“娃娃家”,投放玩具、靠墊、小沙發及全家照,感受家中熟悉的物件,呈現放松、自然的狀態,感受生活的愜意。
2.創設“好習慣”暗示環境。教師在醒目的墻面上創設“生活好習慣”、“我的生活我做主”等環境,展示幼兒自主、獨立生活的照片:有幼兒整理床鋪的、盛點心的、拖把擦地的等鏡頭;在各生活區張貼提示語,如大班午睡室里的“腳步輕輕靜悄悄”、“床鋪整理好”;小班盥洗室里用小腳丫提示幼兒排隊等候,水龍頭前“沖一沖”“搓一搓”“擦一擦”的字樣提示幼兒正確的洗手方法……這些暗示環境的創設都讓幼兒在榜樣學習和自我教育中感受著生活好習慣。
二、組織游戲活動,積累幼兒生活經驗
1.游戲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為了鍛煉不同能力幼兒的生活技能,教師通過讓幼兒自主選擇游戲內容來體驗積極的情緒情感。如生活游戲“喂娃娃吃飯(技能:會自己拿勺子和筷子)”和“系鞋帶”,在“系鞋帶”中教師提供三種不同層次的操作材料:①給娃娃梳辮子(技能:打死結);②給禮品包裝(技能:打蝴蝶結);③自己會生活(技能:系鞋帶)。幼兒獲得了積極的情緒體驗,從而產生樂于生活、適應生活的積極情感。
2.游戲中學習基本的生活常規。陶行知認為“教育就是培養生活習慣”。將日常生活的習慣、常規編入游戲中,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是教師常用的教學手段。如為了使幼兒知道要保持口腔清潔,愿意漱口。以《清清水兒在唱歌》的游戲,讓幼兒仔細傾聽水“唱歌”的聲音,看吐出的水是很臟的,都是細菌。然后,讓每個幼兒嘗試,也讓清清水在嘴巴里唱歌。最終,使幼兒知道用力鼓動腮幫,漱口才漱得干凈。游戲這一直觀、形象的教育手段,使幼兒難以接受的、枯燥乏味的自理能力變得生動、有趣,提高了幼兒自理的主動性,幼兒樂意聽、樂意做。在每天的游戲同化中,強化著孩子的自理方法,使孩子的自理行為得以了鞏固。
三、將各領域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活動中
教育源于生活,《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教師要將各領域的教育滲透到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從這一目標出發,教師應該抓住一日生活中的各種教育契機,將各領域的教育滲透到幼兒園日常生活活動之中。
1.日常生活活動中的藝術教育。藝術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幼兒感受和欣賞周圍的美和藝術,如在吃水果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觀察水果的顏色和形狀,引導幼兒邊吃水果邊觀察水果的形狀變化。
2.日常生活活動中的科學教育。科學本身存在與生活之中,生活見證科學。日常生活活動中處處存在著科學常識和數學規律。如進餐環節中,我向幼兒介紹菜品的名字及其營養價值,指導幼兒對食物進行分類,認識蔬菜的根、莖、葉等。
3.日常生活活動中的社會教育。在日常生活活動中存在著大量的社會教育資源。如生活中的禮儀和態度、同伴合作的態度、學習初步與他人交往的能力、洗手環節時學會輪流和等待等。再如,端午節來到時,我將與端午節有關的食品放進幼兒的進餐環節,使幼兒了解中國傳統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提升幼兒的民族意識,增加民族認同感。
4.日常生活活動中的健康教育。幼兒期是個體身心健康的奠基時期教師在日常生活中隨機地滲透身心健康教育的觀念非常重要。如小班幼兒在玩滑梯時常常會出現危險動作,膽小的小女孩不敢玩。我將玩滑梯的行為過程拍攝了再來,請所有幼兒一起觀看、討論,及時引導并幫助幼兒掌握正確的方法,增強幼兒的心理安全感。
5.日常生活活動中的語言教育。語言是人類生活的交流工具。在幼兒園的日常生活活動中,語言是教師指導幼兒的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幼兒表達需要的主要方式。如在進餐、吃點心的環節中,教師可以直觀地引導幼兒掌握關于食物顏色或口味的詞匯,如酸溜溜、甜滋滋等。
四、幼兒園生活活動教育反思
1.言傳身教,重視自身的榜樣作用。幼兒辨別是非的能力弱,教師應該在日常生活中處處為幼兒做表率,在幼兒前展露快樂的情緒和良好的生活習慣,給予幼兒積極的影響。重視日常生活活動的組織,樹立“教育無處不在,教育無時不有”的積極教育觀。
2.日常滲透,重視一日生活的教育。一日生活的各環節都是生活能力培養的途徑,重視日常生活活動中的每一個發現,并以此為契機對幼兒進行教育,讓幼兒的需求成為其主動學習的動力。另一方面,教育應重視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幫助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糾正其不良行為習慣,并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偶發現象去引導幼兒積極觀察,學會正確的觀察方法,培養幼兒仔細觀察的良好習慣,并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
總之,教師要善于觀察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重視幼兒園各生活活動環節,進一步研討各環節的細節組織,逐漸形成相應的常規,促進幼兒良好生活行為習慣的養成。每一個常規不是孩子的束縛,而是孩子在集體環境中形成的自學行為。
【幼兒園日常生活活動教育化初探】相關文章:
• 幼兒園垃圾分類習慣養成教育實踐分析
• 淺談幼兒園主題墻飾的創設
• 鄉村幼兒園環境創設文化提升策略
• 如何開展幼兒園數學教學
• 如何有效開展幼兒園區域活動
• 專業化發展是幼兒園青年教師的必由之路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中的創造力培養
• 民間藝術走進幼兒園
• 消費者知情權視角下學前教育論文
• 淺談幼兒園環境的創設
• 淺談幼兒園建筑的建筑設計特點
• 幼兒園的班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