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傳統節日歷史悠久,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代代相傳的寶貴文化遺產。中國傳統節日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它以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的形式,展示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理想、智慧與倫理道德的追求與向往,蘊含了深厚的民族心理、道德倫理、精神氣質、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是國家和民族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傳承中華美德的重要載體。幼兒園傳統節日教育指的是教育者利用節日活動中的人、事、物,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3~6 歲幼兒施以積極的影響,促進其發展的過程。以傳統節日為紐帶,讓兒童接受傳統文化情感的熏陶,使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從而陶冶孩子們的情操,浸潤并受益于中國獨有的傳統文化情懷,培養孩子互相關愛、熱愛自然等良好的社會情感,促進孩子認知、情感、行為的和諧發展,無論對于人的個體成長、群體塑造、社會發展,還是民族文化的傳承與更新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一、優化教育環境,注重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教育的隱性滲透
皮??杰指出:“幼兒思維尚處于具體運算階段,他們的思維還要借助于具體事物的支持。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取決于他如何與客觀環境發生相互作用,即如何活動!彼砸ㄟ^合理構建幼兒園的環境來實施幼兒傳統節日教育。從不同年齡的心理特點出發,考慮全面發展的需要和不同個性的差異,為幼兒創設一個整潔、溫馨、舒適而富有教育意義的環境。
在活動室區角上畫裝飾畫,渲染傳統文化的氣氛;利用班級的各個區域,創設“娃娃家”、“圖書角”等區域角,孩子們在各個區域里閱讀圖書、玩積木游戲等活動,通過書中、故事中、游戲中的人物行為去認識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及生活中的事情。環境作為一種隱形教育資源,使幼兒們在環境中不知不覺地受到啟發,建立一種正確的道德行為,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二、加強教職工的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教育
幼兒的模仿性是非常強的,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往往成為他們學習、模仿的對象。因此,幼兒園要從師德修養、執教能力、業務水平、教育理念、身心素質五個方面來提升教師綜合素質,激勵全體教職工忠誠于幼兒教育事業,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和堅定的職業信念,自覺力行師德規范,抵制社會不良風氣影響,愛崗敬業、關愛幼兒、為人師表,以高尚的人格魅力熏陶幼兒。
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
傳統節日中大都蘊涵著深刻的情感,例如重陽節和清明節蘊涵著深深的感恩情感和孝道,春節和中秋節洋溢著濃濃的家庭溫情,端午節則包含了強烈的民族情感。在“清明節”主題活動中,教師與幼兒就可以一起動手做菊花緬懷革命英雄烈士,幼兒在聆聽革命故事的過程中既為愛國主義英雄的精神所感動,又深深受到愛國情感的熏陶,同時也獲得一顆感恩之心,從而懂得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在進行“端午節”這樣的傳統節日教育時,就要通過多種手段向兒童講述屈原的故事,讓幼兒充分感受愛國詩人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形成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同時還可以組織親子活動包粽子,活動不僅能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也讓家長們有了不一樣的親子體驗,在活動中觀察到平時不知道的細節,從而更了解幼兒的發展情況。再比如中秋節是中國人合家團圓的日子,正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那么就可以組織幼兒走進養老中心,讓幼兒帶著自己精心排練的小節目和幼兒教師為老人送上水果、月餅等食物,在感動了這些節日里兒女不能在身邊的老人的同時也讓幼兒能有一顆愛他人的心。重陽節期間幼兒園可以以“我向爺爺奶奶獻孝心”為主題開展主題活動;訒r請孩子們的爺爺奶奶到幼兒園一起聽老師講重陽風俗,給幼兒講“尊老敬老、感恩回報”,并設計一些適合老少一起的親子互動的環節,比如送爺爺奶奶一件自己精心制作的小禮物;為爺爺奶奶剝橘子等等,并讓幼兒回到家中為爺爺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在婦女節、母親節和父親節這樣的節日時幼兒園也可以組織親子活動,請媽媽爸爸來到幼兒園,幼兒在向父母表達關心、祝福的過程,不但能增進親子感情,還能收獲一起受教育的效果。六月是孩子們自己的節日,每逢“六一”兒童節時可組織文藝演出,孩子們帶著自己排練的一個個節目在舞臺上,展示著自己,鍛煉自己的勇氣與自信。
戶外活動和體育游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所以幼兒園也應好好利用這一活動特點將節日教育融入其中,如在各類競賽性游戲中,激發幼兒的團結意識,明白團結一致、互相協作就會勝利的道理;在跳繩、玩皮球等為主的小游戲中,教育幼兒互謙互讓,不爭搶活動器械;在自由活動時,幼兒突然摔倒,其他幼兒就會自然流露出“愛心”去幫助他;當幼兒走獨木橋,個別幼兒產生畏懼情緒時,我們都及時地進行勇敢與嘗試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善于抓住契機,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隨時隨地進行教育。從常規教育入手,使傳統文化教育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隨時隨地的進行教育。也可選取《三字經》、《弟子規》等經典國學的部分內容來輔助傳統節日教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幼兒了解,并使之落到我們的行為培養中,如:自己用小匙吃飯、穿衣、疊被子、系鞋帶……經典國學的精華滲透到幼兒的衣食住行、言談舉止等生活的各個方面,為幼兒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堅實基礎。
在做好教育教學活動的同時,也要密切家園關系。因為家長也同時擔當著教育者的角色,家園一致的共育才能培養出更好的孩子。定期召開家長會,開展親子活動、家長開放日等活動也是非常必要的,通過這些活動可以向家長們宣傳科學正確的育兒觀,讓家長和幼兒園的教師共同學習,共同進步;也可以通過QQ群、微信群、電話等各種溝通交流方式,動員廣大家長積極參與活動的開展,從而促進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協調一致。
陳鶴琴先生說過:“小孩是生來好動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對孩子來說,游戲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戲。”他主張給孩子游戲的機會,通過游戲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每一個孩子都有無限發展的可能性,我們應努力創設符合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的教育活動,讓他們玩中樂、樂中學、玩中有得、玩中有創,使傳統文化在孩子的心中扎下根,讓幼兒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豐富其文化底蘊,為人生打好底色!
。ň庉/李舶)
【幼兒園如何實施傳統節日教育】相關文章:
• 幼兒園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思考
• “創造教育”與“幼兒園科技活動”
• 幼兒園親子活動有效性研究
• 幼兒園游戲課程建構思路探討
• 淺談幼兒園教學中合理運用“正面教育”
• 幼兒園區域游戲活動實施狀況調查
• 淺談幼兒園開展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徑
• 基于傳統節日下幼兒園品德教育研究
• 幼兒園繪本教學現狀及改進研究
• 淺談幼兒園如何加強幼小銜接
• 陽光下的鄉村幼兒園
• 開展幼兒園拍球活動的階段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