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感恩教育是我們社會領域中的教育目標,并在主題背景下的感恩活動相結合研究,將感恩教育與幼兒園課程進行整合,從“情感、認知、體驗”三個層面上,潛移默化地使幼兒快樂地體驗感恩、實踐感恩,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以達到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幼兒園 感恩 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882(2013)03-052-02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和諧社會的道德取向,它推動著社會向一種更加文明更加進步發展。它包含著這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萌發幼兒初步的愛家鄉、愛祖國、愛集體……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陳鶴琴老先生“做人 做中國人 做現代中國人”等教育家的品德教育思想給了我諸多啟示,見此,我在幼兒園積極開展感恩教育實踐,取得良好成效,愿與同行切磋。
一、幼兒園關于感恩教育的認識
我們人的一生處處都是充滿著恩情,周所周知,有養育之恩,教育之恩,關愛之恩……
儒家就重視情感操節《詩經.小雅.寥羲》中有談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長我育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幼兒階段是一個人性格、習慣、品德形成的重要階段,感恩教育是一種以人格完善為目的的人性教育,幼兒的感恩教育則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讓幼兒能夠從生活學習中感受到自己是收到恩惠的,體驗后,就要學習去理解去關愛身邊的人,并產生了一種回報恩情的做法。在幼兒階段的感恩教育作為我們社會領域一個重要形式,我們追求的是持久的、長期的教育,是要培養幼兒初步形成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形成主動關心他人的習慣,體驗到父母與長輩的辛苦,珍惜別人的勞動,它是人的一種基本道德,也將伴隨著人的一生。
二、幼兒園關于感恩教育的內容與途徑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勇氣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一樣珍惜……”這是我們如雷貫耳的《感恩的心》,是我們幼兒園近年來每周一上午的傳統手語,已經慢慢植入幼兒的心中,我們更是從“情感、認知、體驗”三個方面,潛移默化地使幼兒快樂地體驗感恩,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將幼兒從任性逐漸帶入學會感恩,使我們的幼兒正茁成長。
(一)情感――點滴滲透感恩
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都是課程,我們引導幼兒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用行動去感恩,并有意識地創設各種場景,培養幼兒“小手做好事”“小手多做事”等活動,得到他人幫助時,能說“謝謝”,不小心影響了他人,會說“對不起”,他們還懂得用放學了,書包不能讓大人們背,還要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學會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幼兒懂得尊重他人的勞動,感受為他人服務的快樂;并大聲地說“愛”,學習“愛”的表達,讓幼兒懂得給予愛、播種愛,懂得付出。
1. 滲透,萌發感恩意識
談話是幼兒一日生活常規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每天的談話中我們不斷滲透感恩意識,和幼兒一起說感恩有關的傳統故事和精選讀本《猜猜我有多愛你》,故事對幼兒進行春風化雨般的引導,來喚醒幼兒心靈深處的感恩的善根,使幼兒在故事中受到熏陶,心靈得到凈化,促使幼兒感恩意識的形成。
2. 互動,體驗感恩行動
每天的接送幼兒是感恩教育最有效又最無痕的環節,我們通過“說悄悄話”的方式,對幼兒進行關愛父母的個別教育。進幼兒園大門,家長送幼兒入園時,幼兒用“爸爸,再見”、“媽媽,再見”等禮貌語言和父母道別;家長在回家的路上,幼兒會說“爺爺奶奶,您辛苦了”、“爸爸媽媽,你今天上班很累嗎”等話題,主動和父母交流,在彼此傳遞感恩的情結。
主題活動中,我們開展“我做小雞的爸爸媽媽”的活動,讓幼兒通過活動感受到他們無憂無慮的生活,是和父母的無私奉獻和關懷分不開的,從而學會關心身邊的人。同時,我們逐步將感恩教育融入在幼兒一日生活環節細微之處,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用眼睛去看,用心靈去感受,無論是爸爸媽媽還是同辦,嘗試感激關愛自己的人,幼兒們將這點點感恩之情制作成精美的“心卡”,懸掛在幼兒園的鳳凰樹上,整個幼兒園營造一份濃濃的感恩與祝福的氛圍。
3. 提升,鞏固感恩行為
幼兒年齡小,情感教育更注重的是進行親身體驗,而感恩教育也是需要體驗的,我們發現,在游戲中體驗并學會“感恩”,是讓幼兒直接體驗的良好途徑,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感恩教育看得見、摸得著,從而使感恩教育能“活”起來、“玩”起來。起床了,你幫我拉拉鏈,我幫你拿拖鞋,這樣讓幼兒在一種“互相關愛”的環境中長大。在周末娛樂和游園活動時,隨處可見到哥哥姐姐在鼓勵、照顧弟弟妹妹的情景,在玩中感受到伙伴間親密和一起游戲的快樂,懂得照顧他人,以及彼此感恩。
(二)認識――創設感恩環境
沒有良好的環境,就不可能有效地實施感恩教育,隨著幼兒知識面的增加,我們為幼兒營造良好的“感恩”情感氛圍,除了幼兒園室內外環境的布置,做到溫馨、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等,還將幼兒在感恩活動中的畫面制作愛心卡片,張貼于幼兒園的室內外環境中,如,一進幼兒園的大門,我們的專欄《恩預報 報恩長》和順樓梯而上的《您辛苦了 謝謝你們》的場景,吸引著幼兒侃侃而言,在他們的有效心靈里種下了感恩的種子。
在教室里,我們讓幼兒自己設計愛心卡片貼在幼兒自己的座位上、凳子上和床上作為自己的記號。在美工角中,教師和幼兒共同制作感恩卡片、感恩小禮物,送給自己想要感恩的人。在閱讀區,我們為幼兒適當增加一些感恩方面的圖畫書籍和故事等等。環境是幼兒的第二任教師,正發揮著隱形作用,讓幼兒時時都能體驗感受到幼兒園、世界到處都充滿了愛與感激。這種良好的情感氛圍對幼兒“感恩”的培養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體驗――多渠道體驗感恩
1. 借助幼兒園的文化節,體驗感恩
我們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結合中西方,一年到頭,有很多節日,而這些,恰恰是很好地進行“感恩”教育的特殊形式。心理學家羅杰斯也指出:“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個體深層次的發展,有助于增進交流,協調關系,促進健康,完善個性”。 (1)“心存感恩.快樂新年”
新年到來時,我們以“心存感恩.快樂新年”為主題的感恩系列活動,幼兒們在體驗過新年和將要長大一歲的日子里,感受著自己的每一步成長都傾注了周圍人的關愛,萌發一種愛周圍人的感激之情,培植一種感恩的情感。
幼兒在參與制作中獲得自信,表演中體驗快樂,分享中感受成長,互相祝福中學會感恩!把自己對朋友、對老師、對爸爸媽媽的祝福送到她們的心里去。讓所有小朋友和家長都感受到了節日的快樂與濃濃的愛!
(2)“愛在溫馨三月”
“三.八”婦女節來臨之際,我們請來助教爸爸和幼兒們忙碌著,每位爸爸帶領七八個幼兒在專心致志地為媽媽做禮物,活動尾聲各班幼兒為媽媽送驚喜,送精美禮物;為媽媽涂護手霜;為奶奶、媽媽捶背;在媽媽、奶奶耳邊送祝福……等。當媽媽們收到幼兒和助教爸爸親手制作的禮物,特別是看到禮物上寫的:“送上一顆巧克力,今生今世甜蜜蜜”時媽媽們開心得合不攏嘴。我們更加堅信以這種傳遞“愛”的方式,激發媽媽們博大的母愛去建構理性的教育觀念和行為,扶持我們的幼兒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3)“大手牽小手,快樂天天有”
在我們幼兒園,感恩教育也包括同伴之間的互助與友愛。每年六一兒童節,我們都舉辦了慶“六一”大帶小游園活動,開展了以“大手牽小手,快樂天天有”為主題的自主游園活動。
活動中,幼兒們享受著節日歡樂的氛圍,大班哥哥姐姐帶著小班的弟弟妹妹暢游園所各個游戲環節在各環節中哥哥姐姐會和弟弟妹妹一起配合,愉快地完成各個有趣的游戲,如:《搭橋過河》、《拖地板》游戲中哥哥姐姐會和弟弟妹妹相互配合、同心協力,在《快活呼啦圈》游戲中幼兒們相互提醒、鼓勵讓我們欣慰……,在游戲中隨處可見到哥哥姐姐在鼓勵、照顧弟弟妹妹的情景,讓愛在游戲中傳遞。
(4)“ 敬老愛老,從我做起”
每到重陽節我們開展了以“敬老愛老,從我做起”為主題的親子活動。活動中請來幼兒們的爺爺奶奶來園參加,以“感恩”貫穿整個過程,活動內容極為豐富,如:為爺爺奶奶表演歌舞節目、玩翻繩、下棋、包餃子、捶捶背、送重陽糕、奉茶、剝桔子和鵪鶉蛋給爺爺奶奶吃等。我們看到幼兒們把臉貼在爺爺奶奶的耳邊說悄悄話“爺爺奶奶辛苦啦!”“爺爺奶奶我愛您!”還送甜甜的吻……,爺爺奶奶在幼兒們的感動下,有的翩翩起舞,有的放聲歌唱,有的和幼兒們念起天真有趣的
兒歌,幼兒們和他們的爺爺奶奶在一起度過了一個愉快的節日,此時的幼兒園沐浴在溫馨、幸福的氛圍中。
2. 家園共育,營造感恩氛圍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教師要充分利用家庭的教育資源,開展家庭教育指導,使家長成為學前教育機構的合作伙伴。” 陳鶴琴提出的“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則”這一教育原則,父母的品德、操作、模范行為是對子女施教的重要條件。
父母應成為幼兒感恩教育中的首席教師,并將家庭視為幼兒獲得感恩意識的第一個平臺。“過生日”時,我們和家長達成共識,一改大人要為幼兒送禮物的做法,而是幼兒在區域活動時間里,指導幼兒親手做上禮物,回家后送給辛苦照料他的爸爸媽媽,并說聲“謝謝您”,這種感恩活動,讓幼兒感受到了“施愛”是幸福的。通過這些具體而形象的活動,讓幼兒學會正確地對待他人的無私和熱心的幫助,學會感恩與回報,體驗自己的感恩行動。
三、幼兒園關于感恩教育的原則
(一)體驗性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們知道幼兒愛模仿,幼兒是以具體形象思維占主導,理解能力差,我們單純而又抽象的說教是很不合適的,幼兒只能是停留到表面的記憶當中,他們的很多行為習慣都是通過觀察與模仿他人的行為而習得的。我們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
(二)趣味性
《幼兒園工作規程》里也倡導,幼兒園的教育活動要有游戲性、綜合性與活動性,“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我們組織各種有趣的感恩活動,能體驗到感恩的樂趣,在感恩的游戲活動中,幼兒更多的是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關心與愛護,同時,也借助趣味的游戲,讓幼兒在趣味的活動中,獲得直接經驗,并學習交往,在交往中發展。
(三)情境性
感恩,對于一個人來說,是一個自覺地行動,我們將感恩教育滲透在幼兒的談話、游戲、每天的活動中,體驗到感恩來自于生活,生活中實施感恩,這種情景化的感恩教育,將拗口的感恩教育內化為幼兒可以理解的,并便于幼兒進行表達的方式。
總之,《綱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幼兒教育要為幼兒一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而品德教育是基礎,感恩教育則是基礎的基礎,我們教育幼兒從小學會感恩做人,將來就能敬業做事。
參考文獻:
[1] 盧樂珍 樓必生.幼兒道德啟蒙的理論與實踐[M]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7.
[2]南京師范大學.陳鶴琴教育思想研究文集[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7.
[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解讀[M].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2.2
【幼兒園開展感恩教育之我見】相關文章:
• 古代幼教思想與幼兒教育論文
• 幼兒園體育器械的有效投放思考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 幼兒園管理新策略
• 幼兒園最后一課,你上好了嗎
• 幼兒園識字教學之我見
• 幼兒園新教師培養策略的研究
• 幼兒園健康教育問題探究
• 淺談幼兒園藝術教育模式的創新
• 淺談幼兒園公共危機管理
• 促使幼兒園蓬勃發展的黨建文化建設之我見
• 讓“綠色”走進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