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以來,湖北省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課內比教學,課外訪萬家”活動。按文件精神,幼兒園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教學大比武活動,我們想借此活動,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于是教師人人登臺,全員參與,備課、授課、說課、評課,實實在在、不走過場。通過開展活動,我受益匪淺,收獲頗多。下面我就教學活動的幾個基本要素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選材是教學活動的前提和基礎
1 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其興趣
活動前,我園確定了三個主題:小組的主題是“我愛小動物”;中班組的主題是“秋天”;大班組的主題是“祖國媽媽我愛您”。三個主題符合三個年齡段的特點及其興趣。每個班級在各自的主題上再選擇具體的內容,內容豐富,涉及五大領域,結合三個主題舉例:
小班:語言活動“青蛙愛跳高”“熊叔叔的生日派對”、
音樂活動“小雞出殼”、體育活動“小兔抱抱”“火車開開”等。
中班:語言活動“秋天的樹葉”、
音樂活動“摘果子”、科學活動“水果沙拉”、體育活動“收果子”等。
大班:語言活動“搖籃”、藝術活動“黃鶴樓”“大中國”“祖國祖國我愛你”、綜合活動“歡樂中國行”等。
2 貼近幼兒生活,符合幼兒現有經驗
在選材上,“貼近幼兒生活”容易做到,但“符合幼兒現有經驗”對老師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很多時候,自以為“符合幼兒現有經驗”,但在試教后,問題就出現了。所以優秀的教學活動要經過多次的打磨、修改、再試教,才能出爐。
3 內容具有挑戰性,在幼兒原有經驗上有所提高
常規的活動內容,易于教師們嘗試和接受。在這次“課內比教學”活動中,我園教師大膽嘗試,勇于創新,選擇了一些具有挑戰性的活動內容。例如:
小班:一只貓(訓練孩子的發散思維,對孩子的要求較高)、奇奇的魔法棒(學習“長長長……縮縮縮……”的句式)。
中班:創編詩歌“樹葉”(平時創編詩歌較少)、排列規律“多彩的樹葉”(在一面墻上有大小、顏色不同的樹葉,找出排列的規律、有一定的難度)。
大班:創編歌曲“祖國祖國我愛你”、好喝的茶(幼兒對茶文化了解較少)、瘋狂的椅子(孩子從2米高的椅子上在老師的保護下跳下來,不懼怕)。
4 有利于幼兒持續發展
在充分地了解、分析幼兒現有水平和發展需要的基礎上設計、選擇適宜的活動內容,才能為上好一節課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目標是教學活動的靈魂和中心
幼兒園教學活動目標的定位應寫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提倡寫發展目標,不寫培養目標,目標宜從小處著手;顒幽繕藨哂幸韵绿攸c:
(1)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
(2)體現各領域目標的準確性。
(3)表述明確,重點突出,具有層次性。
教學活動是緊緊圍繞目標而展開的,如果教師目標定位模糊不清,或者心中根本沒有目標,將會影響到整個活動的設計與組織。在實踐中,我們發展一節好課的目標定位應該是清晰的,能整合認知、情感、態度等多種元素,促進幼兒可持續發展,體現適宜性、整合性,優秀活動目標舉例:
1 科學活動“顏色配對”的目標:
(1)根據色彩關系,進行紅、黃、綠、黑、白事物之間的配對。
(2)在顏色配對過程中,發展幼兒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2 體育活動“火車開開”的目標:
(1)體驗集體游戲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快樂。
(2)在游戲中發展幼兒走、跳、爬等技能,促進幼兒動作的協調性。
(3)學習一個跟一個走,學會遵守游戲規則。
3 藝術活動“折紙——黃鶴樓”的目標:
(1)感受自主學習和克服困難后成功的樂趣,對折紙活動感興趣。
(2)看步驟圖,學習黃鶴樓的折疊方法,并嘗試用粘貼、添畫的技能,小組合作完成作品。
(3)在活動中發展耐心、仔細、認真、協作的習慣和能力。
三、活動過程是教學活動的手段和方法
活動過程中要注意:
(1)過程安排合理,環節遞進。
(2)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能主動進行學習。
(3)能使用有效的提問。
(4)在活動中能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5)教師主導與幼兒主體的有效結合。
優秀活動過程舉例:
1 科學活動“顏色配對”活動過程:
(1)聽一聽,初步感知顏色配對。
(2)找一找,初步學習顏色配對。
(3)試一試,鞏固學習顏色配對。
(4)玩一玩,復習鞏固顏色配對。
2 健康活動“秋天的樹葉”活動過程:
(1)準備活動:幼兒聽音樂入場。
(2)游戲活動:幼兒與樹葉做游戲。
(3)放松活動:幼兒與樹葉一起休息。
3 語言活動“秋天的禮物”活動過程:
(1)猜一猜——是誰送來禮物。
(2)學一學——秋天是什么顏色的。
(3)比一比——秋天還送來什么顏色。
(4)嘗一嘗——秋天送來的味道。
(5)聽一聽——秋天送的聲音。
在實驗研究中,我們往往看到教師在課改背景下設計學習活動時,出現模式化的現象,交流總結比較多,而富有情趣性的、藝術性、挑戰性的教學手段并不多見,但是,過程的實施與設計又恰恰需要多種教育手段來完成。
三、教師策略是教學活動的核心和要素
教學環節設計好了之后,需要執教者去完成。同樣的課讓不同的教師執教,效果也會不同。教師策略在一節課中運用得是否恰當決定一節課的效果。教師策略的運用有以下幾方面:
(1)師肢體語言、眼神、語氣、聲調的運用。
(2)進行有效的隨機指導,擁有良好的教育機智。
(3)教師自身的感染力、氣氛的調動、控制能力。
(4)給予幼兒積極、有針對的鼓勵,能適時提供幫助。
(5)面向全體與個別關注相結合。
四、幼兒表現是教學活動的根本和保證
在參加湖北省第四屆幼兒教師優質課比賽時,我園劉靜老師執教的科學活動“小球站穩了”,在華師幼兒園孩子的配合下,幾乎是完美地完成了。同樣的課在我園試教了七遍,每遍都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參加省級比賽時,幼兒跟執教老師配合默契,互動積極,問答完美,才得以讓活動順利完成。幼兒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1)參與積極,在活動中樂于表現。
(2)活動中表現出良好的常規和習慣。
(3)能與教師、同伴、活動材料進行互動。
(4)能在原有基礎上所提高。
借“課內比教學”活動,我園教師在教學上做了深入探討,教育理念很好的落實到了教學行為上。用一句話概括出上好一節集體教學活動的要點,環節要簡約,目標有厚度,提問不隨意,活動不累積。
【幼兒園教學活動的基本要素】相關文章:
• 幼兒園教師隊伍發展現狀與策略
• 發揮幼兒園的輻射功能,促進幼兒園與社區聯動
• 長春市成立首家慈善幼兒園
• 如何上好幼兒園語言課
• 農村幼兒園課程的現狀及對策
• 農村恢復建設公辦幼兒園的必要性
• 專題:幼兒園辦園成本透視
• 幼兒園區域活動材料投放的策略
• 如何做好幼兒園保育管理工作
• 文化、民間藝術與幼兒園課程
• 《中小學幼兒園應急疏散演練指南》發布
• 幼兒園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