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區域活動作為幼兒園活動的主要形式,能夠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有利于幼兒之間的交流,發展幼兒的優勢智能,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教師應該為幼兒創設適宜的環境,進行恰當的指導,使區域活動最大效度的發展作用。
關鍵詞:區域活動 材料 形式 指導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該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的發展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身心發展的經驗。”區域活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展起來的。什么是區域活動?區域活動,也稱活動區活動等,它是教師根據教育目標以及幼兒發展水平和興趣,有目的地將活動室相對劃分為不同的區域。如建構區、圖書區、益智區、科學區等,并投放相應的活動材料,幼兒根據自己的想法和愛好自由選擇活動區進行活動。區域活動具有自由性、隨意性等特點。
一、開展區域活動的意義
(一)區域活動培養了幼兒的自主性
在區域活動中幼兒是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自由選擇的活動區,他不受老師的指揮和操控,體現了自我選擇,這對于幼兒以后的選擇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區域活動促進了幼兒的交往
在區域活動中,不同的活動區幼兒有很多,大家在一起興趣相同,共同的話題就會很多,無形中就會促進幼兒的交往。同時在活動中幼兒之間會有爭議,協商等,這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三)區域活動激發了幼兒初步的探究精神
區域活動提供給幼兒可供他們探索的環境和材料,他們可以了解到蠟燭熄滅的原因,不同坡面的小車下滑速度不同等科學經驗。他們在活動中還會像模像樣地提出許多問題:為什么有的紙不吸水,為什么陀螺轉起來顏色就變了?這些初級的探索激發了幼兒對周圍世界的探索興趣,培養了其探索精神對幼兒的終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二、存在的問題
(一)區域活動材料投放不恰當
在區域活動中由于老師的能力及精力的有限,在材料的提供上不恰當,有的教師往往是不分層次地把所有的材料一次性投放,還有的教師雖然想投放可因為幼兒園的條件所限也未能合理投放。
(二)區域活動設置模式化
許多幼兒園為了檢查而設置了模式化的活動區,有的活動區幼兒從來不讓進去玩,或者只有檢查時才讓玩,這些活動區只是擺設,沒有充分發揮其作用。
(三)區域活動中教師互動差
區域活動中良好的師幼互動既可以促進幼兒的發展又有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教師應該想幼兒之所想,仔細地觀察幼兒,適時進行指導,讓你的指導成為幼兒的發展基石。
三、怎樣充分發揮區域活動的作用
(一)區域環境的創設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
教師在創設區域環境時一定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例如,在小班我們創設的娃娃家,這里有為娃娃穿衣,喂娃娃吃飯等,孩子在活動的同時增強了自己的動手能力和自我服務能力。而在大班的活動中我們更多的是強調規則的學習,合作的意識和探究的能力。
(二)區域活動的開展要體現師幼互動
為了避免區域活動設置形式化,幼兒參與性差的問題,在開展區域活動時教師要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激發幼兒的參與意識,選擇他們喜歡的、感興趣的問題來設置區域活動和投放材料。在和老師一起收集材料的過程中讓幼兒體驗參與的快樂。增強主人意識,對活動區的開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和幼兒的交談中發現孩子對陀螺有濃厚的興趣我便號召孩子和家長收集家中的陀螺帶到幼兒園,在科學探究區讓幼兒觀察,并投放了一些材料讓幼兒制作,孩子們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制作出的陀螺像模像樣,體驗了成功的快樂。
(三)區域活動投放的材料要豐富
教師在投放材料時要使不同層次的幼兒都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使幼兒在與不同材料的作用中獲得經驗,體會豐富的材料帶給他們的不同體驗。例如,在“我為祖國媽媽過生日”這個主題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服裝,水彩筆、橡皮泥,彩紙等材料。幼兒根據自己的愛好進入不同的區域,有表演區的;有做拉花的;有做生日蛋糕的等等。孩子們在其中體驗成功和快樂。
(四)避免設置模式化
給幼兒充足的時間和自由讓幼兒到活動區進行活動,真正發揮區域活動的功能,讓幼兒在活動中發展。
總之,區域活動作為幼兒園活動的主要形式,能夠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有利于幼兒之間的交流,發展幼兒的優勢智能,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教師應該為幼兒創設適宜的環境,進行恰當的指導,使區域活動最大效度的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 汪荃,《幼兒園游戲課程模式》,中國婦女出版社,2003年
[2] 《幼兒園游戲指導》,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
[3] 李季湄、肖湘寧,《幼兒園教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
[4] 李季湄 ,《回到基本元素去》,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
[5]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
[6] 陳幗眉、馮曉霞、龐麗娟,《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
【幼兒園區域活動初探】相關文章:
• 農村幼兒園區域活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