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20-0-01
兒歌教學是幼兒園教學中的一項重要教學項目,通過
兒歌教學不僅能夠有效的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與綜合協調能力,對于幼兒的健康成長與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意義;兒歌語言簡潔明了,詞句音韻流暢,易于上口,曲調接近語言音調,節奏輕快,幼兒可以在生動的韻律中感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幼兒園兒歌教學不僅可以引導幼兒學習兒歌,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兒歌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認知能力以及積極的情感、態度等,因此在幼兒園,兒歌教學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下面筆者就幼兒園兒歌教學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在游戲中學習兒歌
游戲是幼兒園孩子們最喜歡的一項活動,游戲不僅能夠活躍學生的學習生活,還能夠引導學生進行人際交往、合作協調,提升他們的實踐技能。其實在兒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采用游戲滲透,激發和加強幼兒游戲的興趣和愉悅感。幼兒邊玩邊唱,使整個游戲富有節奏感,從而提高游戲的興趣,豐富游戲的內容。如在教學《丟手絹》這首歌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丟手絹的游戲:讓十余個幼兒席地圍圈而坐,多媒體播放丟手絹兒歌:“丟手絹,丟手絹,輕輕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訴他,快點快點抓住他。”幼兒一邊做游戲,一邊唱兒歌。在游戲活動中加入兒歌因素,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學習兒歌,在唱兒歌中開展游戲,極大的豐富了游戲內容,調動了幼兒學習兒歌興趣,激發了幼兒學習兒歌潛能,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還能夠活躍他們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邊唱邊玩,能夠很好的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與參與積極性,提升兒歌教學的效率。
二、通過朗讀學習兒歌朗讀
兒歌朗讀,就是把書面上的兒歌語言變為口頭上說的語言,把無聲的語言變為有聲的語言,更能表情達意的活語言。在兒歌的教學中,運用朗讀法,教授幼兒學習兒歌,也給幼兒創設想說、敢說的環境,從而豐富幼兒的語言,增長幼兒的知識、擴大幼兒的眼界,對幼兒的語音和語感訓練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朗讀兒歌過程中,可以充分調動幼兒多種感官,首先是加深了記憶,且在朗讀中自然加深記憶。幼兒的朗讀過程,也是廣泛吸取語言表現力營養的過程,隨著語言的豐富、技巧的提高,口頭語言也隨之提高。比如在教《小白兔》這首兒歌的時候,教師就要能夠引導學生去進行朗讀:“小白兔,白又白,兩只耳朵豎起來,愛吃蘿卜愛吃菜,蹦蹦跳跳真可愛。”讓學生能夠體會到兒歌中的韻律,再讓他們進行朗讀,讀出其中的童趣,感受到其中的故事內容,加深學生的學習認知。
所以我們要充分認識幼兒園兒歌朗讀教育的獨特魅力,巧妙利用朗讀法,提高兒歌教學實效,達到促進幼兒語言全面發展的目標。兒
三、通過
舞蹈表演學習哥哥
歌舞本是一體,都是根據一定的節拍進行演示。幼兒時期的學生大多活潑好動,學習效率也相對較高,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一定的
舞蹈表演,讓幼兒進行全身運動,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也鍛煉他們的身體機能。在兒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要善于通過舞蹈表演來培養幼兒的肢體語言,豐富學習兒歌內容,加深幼兒對兒歌印象和記憶。比如常見的《小兔子乖乖》、《數鴨子》等等,教師都可以引導學生在樂曲
伴奏下翩翩起舞,讓學生能夠根據
音樂的節拍進行舞蹈,提升他們對于節拍的感知能力,加深幼兒對兒歌的感受和理解,從根本上提高兒歌教學效果,同時激發了幼兒學習的熱情,又在舞蹈的過程中學習了兒歌,不但豐富了幼兒的詞匯量,也培養了幼兒的語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四、在圖畫中融入兒歌
歌配畫是以兒歌內容,畫出符合兒歌的圖畫,加深幼兒對兒歌的理解,也可結合繪畫活動,培養幼兒的形象思維能力,啟發幼兒的想象空間,開發幼兒的創造潛能。如在教授兒歌:“小小花雨傘,落入樹林中;要是撐開來,再也收不攏。”后,可以指導幼兒學畫彩色蘑菇。先畫出半圓形的蘑菇蓋,再畫出長短、粗細不同的蘑菇柄,然后指導幼兒用簡單的線條裝飾蘑菇蓋,并為每個蘑菇涂上喜歡的彩色。注意蘑菇要畫得有大有小,不要排列得很整齊。先學兒歌再畫蘑菇,加深了幼兒感性認識和對歌詞的理解、記憶,并很快的記住兒歌,提高了兒歌教學效果。
幼兒園兒歌教學,其方法多種,需要我們根據不同內容和不同時期,采取具體教學方法,豐富兒歌教學內涵,擴展幼兒認識,促進幼兒主動學習,提高兒歌教學實效。
【淺談幼兒園兒歌教學法】相關文章:
• 初探幼兒園班級戲劇環境的創設
• 幼兒園傳染病防控工作
• 淺談幼兒園的藝術教育
• 實踐教學學前教育論文
• 農村幼兒園教師看學前教育公平
• 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制度研究
• 民族貧困地區民辦幼兒園師資問題研究
• 幼兒園教育中游戲教學的實踐
• 淺談幼兒園教師的心靈教育
• 巧用信息技術優化幼兒園數學教學
• 家庭幼兒教育分析
• 幼兒園集體教學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