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的環境規劃無形中透露出我們在教育上的思考。我們應該回到以孩子為本位的教育立場,提供給孩子人性化的教學環境,讓孩子能充分地在屬于他們自己的學習環境中自由地探索。 一、室內環境的規劃
我們曾看到過這樣的“畫面”:教室中央,椅并椅、肩并肩,整整齊齊地坐了幾排小朋友。除了第一排的幼兒外,其余每個人不是抬頭仰望,就是左搖右晃,以期能看到老師手中一本小小的圖畫書;其間有人站了起來,馬上有人推他,有人則大喊:“看不見啦!”老師放下圖畫書高聲說:“不要吵!你坐下來。”過了五分鐘,坐在后排的幼兒,有人開始東張西望;有人開始談話;有人干脆“爬”下椅子,坐在地上玩椅子。教室里的雜音越來越大,老師猛抬頭,喊著:“老師在講故事,你們怎么可以這么吵。你手上拿什么東西,給我;你坐起來……你們都不想聽故事,是吧?那老師不說了!”
讓我們仔細思考這個“畫面”,為什么幼兒會不想聽故事?為什么老師要罵個不停?如果老師手中的圖畫書能大一點,如果幼兒的座位是排成類似半圓形,而非一排排的話,一切負面的行為是否都會“煙消云散”呢?不當的環境安排,使得老師必須分心在許多瑣事上,而無法專注于教學的質量。
幼兒具有注意時間短,充滿好奇心與想像力,隨時都想看、想聽、想吃、想聞、更想動手做的特質。當老師“忘了”這些特質時,教室里就可能出現這樣一些畫面:老師面對著三十幾個幼兒,手中拿著一張小彩色紙,要求他們逐步跟著折紙;折好第3個步驟時,有人開始跟不上:“老師我不會”的求救聲四起,空氣中彌漫著不安與躁動。老師高喊“不要吵!老師在講話,你們怎么可以說話。”最后只有兩個人自行完成作品,老師帶著怒意,一一替其他孩子折出一件件“作品”。
因此,作為一個幼教工作者,必須認清幼兒的特質,提供一個能幫助孩子身心健全發展的理想環境,讓每個幼兒在進入這個“環境”后,能夠如魚得水,深刻體會到“這里”是專門為他準備的地方,他每天都可以在這個環境中:按自己的興趣、能力與發展階段,找尋他最“需要”的東西,從容地學習;擁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充分展現自我;從親身體驗或探索事物中,獲得成就感;愉快地成長,不用擔心會遭受斥責或趕不上別人;與同伴分享經驗;覺得被愛,肯定自己也接納他人。
二、學習區域的規劃
我們可以按照發現學習的做法將教室布置成多個學習區,每個區角內都放置各種各樣的教具。老師需根據不同教學主題做情境布置,并適時增減或更換角落里的教材教具。也可利用教室以外的空間,或結合各班教室設計出大角落。學習區域的規劃給幼兒的印象是:
1、這是一個好地。東西要豐富、清楚、可更換的,(一定要是一個適合幼兒學習、不搪塞他的好地方。)
2、你屬于這里(所有不安全的東西要過濾掉,要教孩子怎樣用或怎樣拿一些物品而不會掉落,要考慮某些物品怎樣去使用。)在學習區可以做標識、顏色區分等各種孩子能懂的東西來讓孩子玩完玩具后放回原處;還可以用籃子來讓幼兒分類,這樣在放學前,玩具等物品就會放得整整齊齊。桌子是不是圓角的等一些安全、便利的問題在進入“你屬于這里”前都應解決。
3、這是一個你可以信賴的地方。每一個區角都需要桌子,讓孩子變成一個自給自足的人,吃飯時孩子可搬動,而且要分散,材料、區角要多于幼兒。
4、這是一個你可以探索和嘗試的安全的地方。很重要的觀念:你能不能不說話,你的環境會說話,要有很多工具書教孩子做膠泥工等,不是我告訴他,而是他告訴我。例:語言區要有一個區域讓孩子寫前練習,如:我這把傘少一個勾勾,你可不可以幫我畫上,畫字而不是寫字,還要包括聽跟說,東西是可以吸引孩子學習的。
5、學習區需要規則。有了規則,孩子就能學習了,教學也能順暢;教室中每個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和速度來學習。
首先是使用時間。老師可以用不同的樂曲節奏做為“訊號”,告知幼兒學習區活動開始或即將結束了。
其次是使用人數。在學習區的開放之初,年齡愈小的孩子,愈會有一窩蜂搶著參與 的情況,老師設置的角落玩具以種類少、數量多為宜,讓幼兒容易熟悉玩具功能,也不易有搶奪玩具的現象。另外,老師可以使用插卡掛牌、標示,或安排其他方式來幫助幼兒建立“先來先玩”及“輪流等待”的集體常規。如:用插卡的方式,讓幼兒將自己的名牌插入袋內。插滿后,后到者就得等會兒再來。要換區的幼兒則將名牌抽出,另尋空位。學習區活動結束時,請幼兒各自將名牌放回原位。
第三是教材、玩具使用方式。為了讓每個人皆能充分利用各區的教材與設施,老師必須和幼兒一起建立各區的使用規則。例如:按各區特色,要求幼兒每次使用一件或一種玩具;使用完的,按照該區收拾方式,立即物歸原處。不同區域的物品,除非特殊需要,避免混雜使用,以免造成收拾上的困擾。
第四是人際互動規范。當一群幼兒聚集在一處時,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搶奪、爭執、破壞狀況,老師必須引導幼兒面對問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處理的基本原則是讓幼兒參與解決問題,而非一味擺出成人的權威橫加制止。例如:建構區的人太多,造成搶玩具、霸占玩具、丟玩具等情形時,老師眼睛要夠亮,要讓孩子有臺階下,他就會改掉壞毛病(把看見的放在心里,找機會背后跟他說);也可在活動結束后,請幼兒圍坐一圈,大家一起討論剛才的狀況,引導幼兒參與決定,建立使用規則。再例如:搶奪玩具的幼兒須先將玩具還給先玩的人,或先暫時休息5分鐘(坐在一旁);兩個人同時拿到一樣玩具時,用猜拳決定誰先玩;不收拾的人,請他回來收好,明天暫時不能到這一區來玩等等。
學習區的使用規則繁多,老師不要一股腦全塞給幼兒,要求其遵守,最好是分段介紹給幼兒。比如:在第一階段時,先介紹教材、玩具的使用方法;在第二階段時,則可以 先仔細觀察孩子學習、互動情況,其中可能會發現一些“不愉快”或“不好”的人際沖突,這些情況正是說明人際互動規范的最佳“題材”。最后,在使用初期的第三階段,則介紹使用時間與人數。
總之,將良好的環境引入到幼兒的教育活動中,通過幼兒與環境之間的互動,能讓每個幼兒在參與活動的同時,都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和自信心。同時,幼兒給予教師的啟發、啟示,和教師幫助幼兒進行的知識經驗的整合,又使教師與幼兒之間產生積極、良好的互動效應。
【談談幼兒園的環境規劃】相關文章:
• 嘗試幼兒園教育技術管理工作有感
• 論幼兒園課程改革問題及發展趨勢
• 幼兒園繪本閱讀教學管見
• 淺談幼兒園環境教育的必要性
• 幼兒園建筑設計研究與實踐
• 幼兒園情境教學的有效性研究
• 淺析幼兒園大班繪本教材選材
• 信息資源在幼兒園教育中的應用研究
• 物質材料與幼兒園課程
• 幼兒園環境布置的審美與互動
• 幼兒園教學的變革
• 幼兒園民俗文化特色的藝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