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英語教育在幼兒園愈加受到重視,英語教學方法也多種多樣。筆者根據對兒童感官刺激程度的不同,將幼兒園英語教學方法分為視覺刺激法、觸覺刺激法、聽覺刺激法和多重刺激法。同時,筆者對四種教學方法的教學優勢與缺憾進行了分析和比較,并針對其不足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英語教學方法教學優勢教學缺憾
【中圖分類號】G61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1-4128(2011)05-0031-02
很多研究者認為,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在幼年時期。在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兒童不僅非常容易習得母語,對于第二語言的習得也很輕松;诖耍變簣@教育在重視兒童母語學習的同時,也越來越重視兒童對于第二語言的習得。英語作為國際通用的語言,漸漸成為幼兒園語言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大多數幼兒園開設了英語課程,許多地區甚至開辦了雙語幼兒園,英語教學方法也多種多樣。根據對兒童感官系統刺激程度的不同,筆者將幼兒園英語教學方法劃分為四種:視覺刺激法、觸覺刺激法、聽覺刺激法、多重刺激法。實踐中我們發現,視覺刺激法的使用頻率最高,其次是聽覺刺激法,而后是觸覺刺激法和多重刺激法。
1 視覺刺激法
視覺刺激法,是教師借助各種實物或圖片,以刺激兒童視覺感官為主,引導兒童學習英語的方法。例如,教師在組織幼兒學習“dinosaur”(恐龍)這一單詞時,事先將畫有各種恐龍的圖片粘貼在寫字板上,并用彩紙分別將其遮蓋。待進入教學環節時,首先指向第一幅圖片對小朋友說“look at this”,當所有兒童的興趣點集中到待揭示的圖片時,教師將第一幅恐龍圖片展示給大家,接下來教師設問“what’s this”“what color is it”,并用動作解釋恐龍的高大,然后教師帶領全體幼兒齊讀“dinosaur”。練習完畢后展示下一幅圖片,用相同方法完成活動。
1.1 教學優勢:視覺刺激法主要以刺激幼兒視覺器官為主,具有形象性、直觀性、主題突出、易于操作等特征,這也是其優勢所在。
。1)直觀形象。實物或圖片在展示事物形象的同時,傳遞出形狀、大小、顏色等信息,例如在“dinosaur”圖片展示環節,兒童首先對恐龍的外形特征一目了然。這遵循了“幼兒好奇心是由觀察、提問、解決問題、專注等因素構成”【sup】①【/sup】的規律,能有效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引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2)兒童練習機會多。在四種教學方法中,視覺刺激法的單詞學習時間最長,尤其是兒童單獨練習的機會最多。這使得兒童有更多的機會展示自己、了解自己,特別他們表現突出時能夠得到大家認可和鼓勵,這利于激發初學英語的幼兒的學習動力,也是幼兒健康成長的動力。筆者觀察發現,得到鼓勵和贊許越多的幼兒,在課堂表現就越積極,回答正確率越高,因而自信心也更強。而這樣的良性循環對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十分有利。
(3)方便記憶。對于認知水平有限的幼兒來說,實物、圖片將英語單詞形象化,有助于兒童直觀了解世界。例如“the zoo”教學活動中,兒童了解到一些如raccoon、fur seal等嶄新的動物形象。某些動物在幼兒在頭腦中甚至還沒有中文概念,但借助于形象化的圖片,英文詞匯在幼兒頭腦中形成直觀定義,免去了中英互譯的繁瑣過程,能夠有效提高記憶速度、加深鞏固知識印象。
1.2 教學缺憾:另一方面,視覺刺激法本身的特性使得某些缺點也突現出來。
第一,圖片所包含的信息相對較獨立,造成教學過程中新舊知識呼應少,不利于兒童對所學內容的復習。而新舊知識聯系少時,很容易導致學到新知識后遺忘舊知識。
第二,幼兒單獨表現的機會過多,容易造成教師獎懲或糾錯方式不當,從而影響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當幼兒單獨發言出現錯誤時,教師強化錯誤的方法不僅增加兒童的挫敗感,影響他們學習的信心和興趣,而且容易導致幼兒反復犯錯。
2 聽覺刺激法
筆者將借助旋律、韻律或故事講述的方式,主要通過聽覺感官刺激兒童進而引發英語活動的方法歸納為聽覺刺激法。這種方法在幼兒園也比較常見,其使用頻率僅次于視覺刺激法。如在小博士幼兒園中班,教師將“It is a yellow bike”這句英語,根據《蝸牛與黃鸝鳥》的旋律改編成一首只有一句歌詞的
兒歌,幼兒唱起來瑯瑯上口。
2.1 教學優勢:聽覺刺激法借助的手段主要是童謠、故事和
音樂,這三者雖然各有特點,但它們具有以聽為主、動作為輔的共同點,尤其是童謠和
音樂,都具有旋律美、音韻美、內容美的特點和優勢。
。1)先聲奪人。以聽為主是聽覺刺激法的首要特征,該方法借由童謠、音樂、故事等方式,讓幼兒聽覺器官得到充分的刺激。語言學理論認為,個體應該首先學習聽的能力,聽到一定基礎后再自發表達所聽內容,自然習得,自然輸出。加之該方法通常由聽錄音或看視頻開始,這無疑是幼兒養成正確發音習慣的捷徑。
。2)動作為輔。是童謠、故事、音樂教學法的又一優勢。動作配合歌曲表演的方法是實踐全身反應法【sup】②【/sup】的最好途徑。美國心理學家阿歇爾(Asher)創造了全身反應法,他認為學外語要向幼兒學母語那樣輕松愉快,無拘無束。全身反應法強調在情景里教學,協調主導形象思維的右腦和主導邏輯思維的左腦【sup】③【/sup】。
。3)旋律美、音韻美和內容美。齊聲朗讀并拉長尾音是幼兒十分鐘愛的表達方式,童謠中瑯瑯上口的音韻和規律的節拍使他們產生對模仿、朗誦的渴望;故事中環環相扣的有趣情節以及音樂中曼妙的旋律,利于培養兒童的藝術感知力和鑒賞力。
2.2 教學缺憾:第一,以聽為主容易導致兒童被動接受,注意力分散。在以聽覺刺激法為主的教學活動中,兒童處于被動接受狀態,一旦故事、童謠中出現生僻詞匯或音樂旋律平淡無奇時,兒童就可能注意力分散。
第二,造成幼兒的機械記憶和機械表達。當幼兒反復聽童謠或歌曲后,容易在潛意識中形成對詞和旋律的記憶,但這種記憶是機械的,缺乏理解的;而這種機械重復“聽”和齊聲模仿“說”的方式違背了“用幼兒自己的語言自主表達”的原則,不能有效提高幼兒語言運用的能力。
3 觸覺刺激法
筆者將通過創設環境或主題,引導幼兒以肢體運動為主要方式而開展的英語教育活動歸納為觸覺刺激法,這種方法往往借助于游戲進行。例如,在小哈佛幼兒園中班正在學習行進和坐立動作等英語單詞,教師用10個板凳圍成圓圈布置好游戲場景,請10個小朋友分別圍站在10個板凳旁。然后隨時變換指令walk――run――run――walk――run,小朋友跟隨指令完成走、跑的動作。
3.1 教學優勢:觸覺刺激法活動量大、信息量大、肢體語言豐富,且形式方法多變,以及其他教學法所不能及的趣味性。
。1)趣味性強。觸覺刺激法往往借助于游戲的方式進行,而游戲符合幼兒的基本需求。筆者在活動中觀察到,絕大多數幼兒積極性都很高,都能被英語游戲的趣味性所吸引,主動投入其中。
。2)活動量大。觸覺刺激法強調幼兒的肢體活動,往往活動量較大,對幼兒肢體運動智能【sup】④【/sup】的鍛煉和培養十分有利。如在“捉小熊”游戲中,每一輪游戲都有跑動環節,每一輪都有小朋友被“捉”到;這不僅鍛煉了幼兒四肢與腦的協調能力,還能激發幼兒用行動解決問題的潛能。
(3)交流性和協作性強。這主要體現在分組活動過程中,幼兒對本組同伴的關照明顯多于異組成員。如在“捉小熊”游戲中,多次出現一只“小熊”提醒其他“小熊”快跑的情況,這說明兒童的集體意識和協作意識在游戲當中自然形成。
3.2 教學缺憾:觸覺刺激法的優勢十分明顯,但由于其本身的特性也暴露出此方法的一些不足之處。
第一,幼兒受到意外傷害的可能性較大。在競賽類活動中,很難避免參與者之間的肢體沖撞,因此該教學具有一定的危險性。
第二,幼兒容易沉迷于游戲本身而分散對英語的注意力。多彩的游戲場景、同伴們新奇的游戲裝扮以及魔幻的游戲內容都容易導致兒童過度興奮,從而偏離英語教學的主題,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對教師英語運用能力要求較高。只有當教師能夠流利使用英語、自由地表達時,英語游戲教學活動才能順利進行。反之,當教師受口語水平所限,沒有能力為幼兒創造游戲時的英語學習環境,而只作為一個游戲者或游戲監督者時,則很難達到寓教于樂的教學目的。
4 多重刺激法
在英語教學活動中,還有教師將多種教學方法融入某一教學環節中,即對幼兒的多重感官同時進行刺激,筆者將這種教學方法歸納為多重刺激法。比如小松樹幼兒園小班,教師將含有情節的連續性圖片展示給幼兒(視覺刺激法),然后給每人分發面具分配角色表演,為兒童創造情景,模擬再現圖片故事(觸覺刺激法)。
4.1 教學優勢
。1)教具運用多樣化。筆者觀察發現,前三種教學方法每次使用不超過3種教具,而多重刺激法的教具使用數量在3-8種不等。小松樹幼兒園的園長認為幼兒具有興趣多變、注意力容易轉移等心理特點,所以需要利用多樣和多變的刺激物,引導幼兒動調動多種感官,通過多種渠道習得知識。此觀點揭示了大多數幼兒園選擇該方法的出發點。
(2)內容豐富,有利于擴展兒童的知識面。采用多種感官刺激法,其實是教師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向幼兒做出介紹、發放指令,即多種語言輸入的方式。雖然教師仍以主題性語言(與每次英語活動主題相關的語言)輸入為主,但伴有一定數量的常規性語言輸入(在平時的英語課堂中常出現的語句)和少量有意識安排的延伸性語言(除前兩類教師語言外的語言)輸入。適量的延伸性語言輸入雖然不能對教學活動構成關鍵性影響,但對于兒童知識面的擴充和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至關重要【sup】⑤【/sup】。
4.2 教學缺憾:在眾多優勢的映襯下,多重刺激法的實施也存在著容易被忽視的不足之處。多重刺激法的復雜性決定其對園所設施、
教案制定甚至實施策略都有較高的要求。如果執行不力,很可能使課堂局面陷于混亂。此觀點經由許多幼兒園教師的證實:多重刺激法需要在教具、活動安排等方面做出更充分的準備;教師面臨的挑戰也更嚴峻,其中包括教師的組織能力、行事效率、應變能力等等。
5 對幼兒園英語教學方式的幾點建議
各種教學方法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筆者在前文都已分別提及,在此對幼兒園英語教育活動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并提出幾點建議。
(1)針對視覺刺激法中圖片承載信息單一、幼兒知識面難以得到拓展的問題,教師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當擴展語言輸入的范圍,重視延伸性語言(即除主題性語言和常規型語言外的語言類型)的輸入。擴展兒童的知識面,增強幼兒的語言運用能力。
。2)針對聽覺刺激法中幼兒理解障礙導致厭學情緒的問題,教師應增強超語言因素(指非語言,如身勢、手勢、表情等和副語言,如噓聲、假噪音、各種笑聲、說話的間斷等無意識話語行為)的運用能力,克服英語教學時兒童理解困難從而學習興趣減弱的問題。
(3)針對觸覺刺激法中幼兒易受傷害、多重刺激法中活動場面易失控這兩類教學意外狀況容易出現的問題,應多方面考慮事故的誘因。除考慮教具質量、教學環境等客觀因素外,更需要對教師的教學安排加以重視。教師應充分了解幼兒心理、生理特征,選擇符合幼兒年齡、性格特點的游戲組織教學。如將競賽類活動量大、過程復雜的游戲更多地安排在大班英語課程中,將角色扮演類游戲重點分配給小班幼兒等,盡可能地避免意外狀況出現。
注釋:
、 劉云艷,張大均.幼兒好奇心結構的探索性因素分析[J].西南師范大學教科院.2004.16-17
② 全身反應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倡導把語言和行為聯系在一起,通過身體動作教授外語.
、 James Asher. Total Physical Response.[OL] https://baike.baidu.com/view/1242468.htm
、 肢體運動智能指善于運用整個身體來表達想法和感覺,以及運用雙手靈巧地生產或改造事物的能力。包括特殊的身體技巧,如平衡、協調、敏捷、力量、彈性和速度等,以及由觸覺所引起的能力。
、 高曉妹.幼兒園第二語言教學模式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51
參考文獻
[1] 高曉妹.幼兒園第二語言教學模式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
[2] 俞惠,謝慶飛.少兒英語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 2003.(5).
[3] 仲偉秀.幼兒英語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 2006.(4).
[4] 孫華.談幼兒英語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遼寧師專學報.2008.(2).
[5] 高曉妹.幼兒園第二語言教學模式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65
[6] 曾葡初.龍愛湘.英語課堂教學與課堂活動[D].湘潭師范學院.2000.(2).
[7] 皮亞杰.兒童的語言與思維[M].傅統先,譯.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幼兒園英語教學方法探析】相關文章:
• 幼兒園英語教育現狀分析
• 幼兒園實施英語教學的探討
• 關于當前幼兒園英語教學的幾點思考
• 幼兒園英語情景教學實施的探索
• 幼兒園英語常規課堂教學
• 幼兒園英語語料庫建設與研究
• 幼兒園英語兒歌教學初探
• 幼兒園英語教育的現狀
• 基于昆明市幼兒園英語教育現狀的思考
• 廣元農村幼兒園英語教學現狀分析
• 如何提高幼兒園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 淺談幼兒園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