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兒童的心理特點要求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必須創設真實、生動的教學情境,為幼兒提供感知生活,接觸生活的條件,有效地促進幼兒智力的開發、健康的成長。
關鍵詞:幼兒教育;情境教學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03(2013)13/15-0089-02
幼兒教育是學前教育的基礎,擔負著兒童智力的開發、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國家非常重視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編制了幼兒教材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規范了幼兒園的教學工作。在信息時代,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工具創設教學情境,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一、幼兒的心理特點,要求情境教學
兒童三至六歲是心理發展階段的幼兒期或者是學前期,是心理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園的教育必須適應其心理發展的特點,提供不同年齡特征兒童的學習需求。
在注意方面,是無意注意占優勢,注意不穩定,不持久,很容易分散。但是,凡是生動、具體、形象的事物,形式新穎、色彩艷麗的對象,很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可見,興趣對于喚起注意的作用。
在感知方面,依然是缺乏對于事物的觀察興趣和耐心。然而他們感興趣的事物,能夠調動觀察的興趣,引起有意注意,達到感知的目的。
在記憶方面,是無意識記憶占主導地位,對于一些有興趣的事情和具體的、直觀的材料能夠記住。原因是形象材料生動具體,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和他們好奇的心理參加識記,提高了識記效果。
在思維方面,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要的形式并且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所以,必須為幼兒思維的發展創設具體的、直觀的環境,加快過渡,提高思維的水平。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總則第五條指出:“幼兒園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充分關注幼兒的經驗,引導幼兒在生活和活動中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落實指導綱要,就要充分注意幼兒學習的認知特點,要使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必須為他們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引起他們充分的有意注意,調動他們感知的興趣,強化記憶,促進思維的過渡。信息技術工具能夠提供豐富多彩的情境,使幼兒教育尊重其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讓他們愉快的學習,健康的成長。
二、幼兒教材特點,要求情境教學
目前,吉林省一般公辦幼兒園的教師大都使用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寫的《幼兒園和諧發展課程》教師用書。教材的編寫充分落實了《幼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的“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應根據需要合理安排,以便為幼兒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機會和條件,提高教育效益”。“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注重綜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中”。“在走、跑、跳、鉆、爬、攀等各種活動中,發展幼兒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和《幼兒園工作規程(試行)》第二十條規定的“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注重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引導幼兒個性健康發展。合理地綜合組織各方面的教育內容,并滲透于幼兒一日生活的各項活動中,充分發揮各種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等精神。全方位地更新觀念,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數學、藝術六個方面構建了教育內容,設計了活動方式。為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提供了教師用書。我們僅以《幼兒園和諧發展課程》中班,上冊中的語言部分為例分析教材與情境教學的關系。“飛機飛下來了”是其中的一次活動設計。活動目標要求“按照圖片編構合理的故事情節”。那么,在活動中,教師必須為兒童提供具有故事情節的音像資源,然后引導兒童按照順序觀察音像資源,編成他們的故事。又如“會動的房子”活動目標要求“觀察畫面,初步感知人物的動作和背景的變化,了解故事的基本內容”,“觀察人物表情,了解人物情感的變化”。這個活動設計要求教師提供房子的圖片,引導兒童觀察,而且房子必須是會動的房子,只有制作
課件才能解決問題。語言部分設計了31個活動內容,其中,21個活動內容必須應用音像資源,才能順利地開展教學活動,才能引起兒童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達到活動目標的要求。
三、幼兒園情境教學的策略
兒童認知特點不適合采用口頭說教的方式進行知識的傳輸,必須提供適合他們認知特點的直觀形象的學習材料,潛移默化地進行綜合教育,使他們得到全面的發展。
1.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真實環境,普及健康知識
幼兒園健康教育總目標要求:(1)身體健康,在集體生活中情緒安定,愉快。(2)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識,學習保護自己。(4)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動作協調、靈活。從總目標的分析中可以發現,目標要求與兒童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信息技術工具的應用可以為他們提供形象直觀的日常健康行為、健康的飲食行為、身體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學習材料。使他們在音像資料的欣賞中獲得知識。例如:《潔白的牙齒》一課的教學設計。一是播放《潔白的牙齒》故事
課件。讓兒童在欣賞節目的同時了解不刷牙的壞處,了解蟲牙就是齲齒,知道每天刷牙的重要性;二是播放正確刷牙方法的示范片,引導學生觀察,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養成習慣。
2.利用信息技術,提供交流條件,培育語言能力
語言是認識世界并且與人交流的工具,幼兒啟蒙的語言教育十分重要,幼兒語言教育可以幫助幼兒掌握一種與人交流的工具,學習使用語言與他人交流思想、信息和情感,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十分具體并且具有故事情節的音像資料能夠激發幼兒的語言表達興趣,并且提高他們應用語言的能力和發展水平。《幼兒園和諧發展課程教師用書》語言部分教學配套資源表中要求應用錄音磁帶,聽故事。如果能夠更充分地調動多種感官參與語言的學習活動,就應當考慮配有音像資料,這樣才能聲情并茂,達到預期效果。研究表明:活動的物體更能夠引起兒童視覺的注意。例如:《三顆星星》是一篇融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科學故事。通過活動使兒童既能獲得交通規則的知識又能夠得到語言的訓練。結合教學內容的需要和兒童的心理特點,設計制作動畫片,讓他們在愉悅的氛圍中掌握故事的情節并且有順序地應用語言進行敘述,達到培育語言能力的目的。 3.利用信息技術,營造真實情境,促進社會認知
幼兒社會教育是以發展幼兒的社會性,即幼兒的社會認知、社會情感及社會行為技能為目的的教育。對幼兒的個性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培養幼兒樂觀、自信的性格。建立是非觀念提高自我約束、自我調控的能力而且對于其他領域的學習具有重要影響。但是,一些涉及情感、行為領域的教育內容僅僅依靠語言的表述是難以獲得教育的效果的,所以,必須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創設真實的社會情境,潛移默化地滲透教育內容,規范行為,促進健康發展。
4.利用信息技術,提供直觀材料,滲透科學知識
幼兒對于世界充滿了好奇,總要弄明白“這是什么?”,“那是什么?”。幼兒園的科學教育領域要給幼兒探索世界、認識世界提供充分的直觀材料讓他們盡情體驗、學習科學帶來的愉悅,從而獲得好奇心的滿足。幼兒是通過看、聽、聞、觸、嘗等學習方法的綜合,獲得有關的知識信息,解決是什么的問題,所以,我們必須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發揮音像資料的作用,為他們提供豐富多彩的情境,滲透科學知識的內容,讓他們在玩中學習到科學知識。例如:《各種各樣的汽車》一課的教學,我們不能帶領他們在街道旁看汽車,幼兒園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汽車模型。可以制作課件,可以應用錄像展示各種各樣的汽車,讓他們去欣賞,去描述。既認識了社會,又進行了語言的訓練。
5.利用信息技術,營造數學氛圍,培育數學意識
數學教育是幼兒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幼兒數學教育主要的方法是操作法、游戲法、演示講解法、觀察比較法。其中,演示講解法是演示與講解的結合。要通過信息技術媒體的應用演示物體之間的數量關系;觀察比較法是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目的地感知物體的數、量、型和對于兩個以上的物體進行比較,也應當應用信息技術媒體提供直觀的物體供他們觀察、比較。特別是在簡單幾何圖形的認識過程中尤為重要。例如:《正方形與長方形》、《找圖型》、《會變的正方形》等。
6.利用信息技術,搭建藝術平臺,誘發藝術潛能
藝術教育的總目標提出:(1)能初步感受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2)喜歡參加藝術活動,并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3)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為實踐目標提供極好的條件。一是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媒體提供、表現優美的環境、提供生活和藝術中的美,使他們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美就在身邊。培育審美意識,培養審美能力。二是利用信息技術搭建藝術平臺,把他們在藝術活動中的表演錄制下來,再播放給他們看,可以激發他們積極參與藝術活動的積極性。
總之,幼兒認知特點、教材編排特點需要我們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幼兒教育提供更加廣闊的舞臺。
[參考文獻]
[1]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寫.幼兒園和諧發展課程教師用書.
[2] 教育部.幼兒教育指導綱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編輯:昌曙平]
【談幼兒園情境教學】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園情境教學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