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游戲對于幼兒來說,是他們最早、最基本的交往活動,游戲是幼兒十分喜愛的一項活動,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兒游戲給幼兒的發展帶來了無窮的魅力:游戲是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能為幼兒接受的。
關鍵詞: 游戲 幼兒發展 魅力
游戲對于幼兒來說,是他們最早、最基本的交往活動,游戲是幼兒十分喜愛的一項活動,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游戲過程本身就是交往的過程。
游戲符合幼兒的認識特點,能激發幼兒的積極思維與想象,促進幼兒智力、體力和社會性發展。游戲還提供幼兒自己得到的體驗,使其在游戲中創造性地反映社會生活。從人的心理年齡特點看,游戲是促進幼兒發展的重要手段。不僅游戲固有的趣味性及豐富的玩具材料使幼兒產生興趣,還在于游戲可以幫助幼兒模擬角色的言行,實現角色的愿望,滿足求知欲。
一、游戲可以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幼兒時期正是長身體的關鍵時期,由于骨骼肌肉發育尚不完善,對各種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差,游戲特別是體育游戲,能增強幼兒的體質。俗話說:“捂捂蓋蓋臉皮黃,凍凍曬曬身體強,懶懶洋洋好生病,蹦蹦跳跳增健康。”幼兒喜歡各種體育活動與戶外活動,如幼兒對體育游戲“熊與木頭人”、“工兵與地雷”、“青蛙捉害蟲”等十分喜歡。幼兒在游戲中愉快地鍛煉身體,有利于幼兒整體機能協調一致。幼兒經常在室外進行體育游戲,能增強幼兒的體質,提高幼兒的適應能力與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使常見病、多發病的發病率低,幼兒的身高體重達標。
教師可以組織攀登、追逐、跳繩、滑滑梯、走平衡木等活動,促進幼兒大肌肉群發展,并使動作趨于協調。手影、手指操、折紙、捏橡皮泥、串珠等游戲可以鍛煉幼兒手部肌肉群的發育及協調能力,使動作趨于精細。當教師提供了這些游戲內容,幼兒便可根據自己的運動能力選擇游戲內容,并在游戲中發展運動能力。這樣兩者相輔相成,運動能力伴隨游戲水平的提升而提高。
游戲能鍛煉幼兒的意志力,培養幼兒的集體主義精神,抗挫折心理素質,發展幼兒肢體的協調性和規則意識。特別是競賽性的游戲,培養幼兒既能贏得起更輸得起,贏了不要狂妄自大,輸了不要悶悶不樂、一蹶不起的心理素質。如幼兒在玩游戲《龜兔賽跑》時,有的幼兒為了盡快到達終點,不顧規則要求,有的幼兒站起來跑,很快就到達終點。這時有的幼兒不高興了,提出抗議,我讓幼兒自己討論,不按規則進行游戲行不行,很多幼兒通過討論,知道了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按規則辦事,有規則,才有方圓。只有堅持不懈地進行身體運動,才能有效促進幼兒肌體發育。
二、游戲可以增強幼兒的交往能力
交往能力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建立美好而和諧人際關系的基礎,是幼兒發展友情、交流信息、協調合作必不可少的社會化技能。我們可以通過組織游戲、參與游戲、指導游戲等培養與發展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讓幼兒在角色中學習,并不斷完善與自我發展,從而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
首先要加強幼兒的游戲規則意識,各類游戲都有其規則,只有遵守游戲的規則,游戲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重視在游戲中讓幼兒形成規則意識,讓他們學會輪流、等待、有秩序、守紀律。如進行“銀行”游戲時,幼兒都要到“銀行”里去領錢,但是人較多,幼兒就要排隊,要不然,“銀行”的營業員就不會給你錢。在游戲中,幼兒就有了輪流、等待的經驗。
其次要讓幼兒了解承擔游戲角色應履行的權利與義務,不做與角色身份不符合的事。如在做“娃娃家”游戲時,“媽媽”就不可以丟下“寶寶”一個人進行活動,必須帶上“寶寶”,照顧好“寶寶”,做一些符合自己角色的事情:賣菜、燒飯、整理娃娃家……
再次游戲能激發幼兒語言交往的積極性。語言交往能力是一種體現個性特征的綜合心理能力,也是兒童適應生活、適應未來發展的一種基本能力,而游戲是培養兒童這種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游戲中,兒童與成人、兒童與兒童之間雙向互動過程中的交往語言學習隨處可見。例如:在游戲“娃娃家”中,扮演母親的孩子對同伴態度不好,同伴就提出抗議:“媽媽說話不是這樣的,媽媽說話是輕輕的,很溫柔的。”扮演母親的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是“媽媽”,但是她又必須改變自己的語言輸出方式,盡力模仿“媽媽”說話的口氣,操持“家務”,照料“孩子”,分派家里人的“工作”,并與周圍人交往,這樣她就能比較自然地學會交往語言。
最后游戲讓幼兒理解了合作的含義,學會了協商的方法,懂得了齊心合力的好處。如通過讓幼兒扮演醫生、奶奶、老師、司機等角色,讓幼兒體驗關心、愛護他人的情感,培養幼兒文明禮貌的行為及與人交往的技能;通過“同心協力”、“運西瓜”、“兩人三足”等游戲培養幼兒團結協作、互相幫助的良好習慣與品德,從而提高幼兒合作交往的能力。
三、游戲可以促進幼兒良好個性的發展
幼兒在游戲中情緒愉快,無拘無束,這樣的自主活動能使幼兒的個性得到合理、充分、和諧的發展。游戲是幼兒自主自愿的活動。因為游戲是活動的指南,在于活動過程本身的享受,而不是在于對活動結果的追求。幼兒在活動中始終是自由自在、毫無心理壓力的。因此能在輕松愉快的游戲氣氛中獲得通過自我努力而成功的歡欣和自豪。這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將使幼兒的求知欲及生、心理需要得到滿足,只有游戲才能使幼兒擺脫對成人的依賴,激起一種完全出自本身的勇氣,才能促進其個性和諧發展。
雖然幼兒游戲中幼兒有相當的獨立自主性。他們自己找材料,出主意,想辦法、動手操作,那么教師在投放材料上不僅要充分,而且要滿足不同幼兒的不同需要,以促進不同水平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例如:在過去傳統教育模式下,一些幼兒不愿上幼兒園,其主要原因是幼兒園的環境和活動對幼兒限制過多、過死。活動室內就像小學一樣擺滿了桌椅,留給幼兒的空間很少,幼兒每天玩什么游戲、玩什么玩具都要由老師指定、分配,幼兒沒有選擇的自由,只能服從。為了扭轉這一狀況,我們進行了以下嘗試:如把玩具柜分放到各活動區,玩具柜內貼有標記,每次游戲后,幼兒將玩具、材料按類及標記收放好。到了大班,師生共同商議玩具的擺放及活動區的規則。這樣可以促進幼兒學會自我管理,增強自主性。
四、游戲有利于幼兒創造力的發展
游戲是培養幼兒創造力的手段之一。心理學家把兒童的創造力描述為“回憶過去的經驗,并對這些經驗進行選擇、重新組合、以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新的產品”的能力。幼兒不僅從外界吸取知識經驗,而且把自己頭腦中的豐富想象表達出來,游戲能夠滿足幼兒的這種需要。例如在游戲“商店”里,我觀察到萌萌小朋友因買不到電腦而苦惱。在游戲評價時,我向幼兒提出,現在電腦已成為日常生活的好朋友,但我們這里還沒有電腦出售,怎么辦呢?問題一提出,孩子們紛紛提出自己的建議,用積木做、用紙箱做、用泡沫做……品種多樣。電腦城構建起來了,并走進了各個游戲區。可見創造是游戲順利開展與發展的動力,反之游戲能調動幼兒的創造力,兩者相輔相成。
游戲是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的,為幼兒所接受的。因此,我們可以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選擇適合幼兒發展的游戲,把教育滲透到游戲中,力求在實施教育中深入貫徹《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從而實現從思想觀念到教育實踐一系列的根本轉變,促使每個幼兒在自身基礎上得到發展,極大地散發游戲的魅力。
參考文獻:
[1]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幼兒園游戲的魅力】相關文章:
• 幼兒園轉崗教師的培養策略
• “幼兒園教師現象”的社會學分析
• 如何有效開展幼兒園戶外教學活動
• 幼兒園教師繼續教育課程期望調查
• 幼兒園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初探
• 淺談幼兒園戶外活動的開展
• 淺議幼兒園生活化課程構建
• 巧用信息技術優化幼兒園數學教學
• 幼兒園可操作墻面環境的探究
• 淺談幼兒園計算教學方法
• 如何做好幼兒園管理工作
• 農村幼兒園親子體育游戲活動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