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年來,幼兒園教師越來越認識到培養幼兒獨立習慣的重要性,是影響幼兒入學適應性和健康成長的關鍵,也被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所關注,但沒得到很好的解決,這會直接影響兒童入學后的適應和今后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幼兒教育;獨立習慣;養成教育
幼小銜接中獨立習慣的培養是影響幼兒入學適應性和健康成長的關鍵,被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所關注,但沒得到很好的解決。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其做了分析認為:從生活細節出發,培養幼兒的獨立、自主能力,只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各個領域都重視好幼小銜接工作中獨立習慣的培養,我們的教育事業工作就會獲得提高,并且會有質的突破。
一、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家庭是小孩子最早接觸的環境,爸爸媽媽對待小孩子的正確態度、和諧的庭氣氛、嚴而適當的教育方式及爸爸媽媽的榜樣示范作用是小孩子形成健康個性和行為的必要條件。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應當是和睦的、平等的、互相關心和互相愛護。小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環境中生活、成長,他們會感到自由、舒暢、溫暖、幸福,從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幼兒園要為幼兒創設寬松、愉快的環境;幼兒教師要給幼兒營造出一種溫暖的“家”的氣氛,使幼兒有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愉悅感,這是培養幼兒獨立性和自理能力必要的外部條件。
幼兒的獨立性并不僅在幼兒園中經過教師教育鍛煉就行的,他們生活中更多的時間是呆在家里的我認為只有家園共同教育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我們需要讓家長了解培養孩子獨立能力的重要性,爭取家長們的理解和配合,和家長統一思想,以保持家園教育的一致性。讓家長了解培養孩子獨立能力的重要性,爭取家長們的理解和配合。因此,教師與家長應密切配合,經常溝通,采用家訪、書信、開放日、家長會等形式,來和家長統一思想,以保持家園教育的一致性。孩子獨立性的培養需要家園合作,齊心協力。
二、讓幼兒學習基本的生活技能
技能的形成是一個反復的過程,還要注意以后的鞏固練習。教師要經常督促、檢查、提醒幼兒,使幼兒良好的習慣得到不斷的強化,逐步形成自覺的行為。傳統的教學方法既枯燥又無味,學習的質量也大打折扣。將游戲與技能學習相結合后,游戲就能發揮特有的趣味性,提高孩子的興趣,在學中玩,在玩中學,便于孩子掌握自理能力的技巧。從生活細節出發,培養幼兒的獨立、自主能力,幼兒園的教育是保教結合的,在常規上的要求,引導幼兒在集體活動時逐漸保持注意的穩定和持久,在游戲中使幼兒獲得知識,盡量在活動結束后喝水、上廁所,要求集體活動時能專心聽講積極發言[1]。老師會對孩子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都給予細心的照顧,而升入小學后,在僅僅10分鐘的課間休息時間里,孩子們要完成一系列的事情,有些孩子出現下課先去玩,等到快上課鈴聲響起的時候,才會急忙去廁所等現象[2],對學習和生活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所以我們在實施過程中,開展了如何做一名小學生的主題活動,對入學前幼兒容易出現的問題設計成一些幼小銜接的活動,如“課間十分鐘、整理文具、我心目中的小學”等活動,就是讓幼兒在活動中感知小學生活與幼兒園生活的不同,在“課間十分鐘”活動中,就是讓幼兒感受課間10分鐘應做些什么,不應做什么。
三、學習習慣和常規要求上互相銜接
家長應該在這一階段主動培養孩子講文明懂禮貌的好習慣,給幼兒適當的鍛煉機會,培養他們的主動性和獨立性,讓他們獨立完成學校所布置的家庭作業或者社會實踐活動,例如有意識地讓他們協助家長打掃衛生、洗衣服等。家長切勿固守傳統觀念,強制令幼兒在這一階段讀寫拼音,或者忽視對幼兒興趣的關注,導致孩子的身上背上大人的興趣愛好,這些都是不可取的做法[3]。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幼兒掌握正確的坐姿、寫姿、握筆姿勢,并對幼兒進行專門的訓練和指導。因為孩子寫字習慣的養成是非常重要的,不好的習慣到高年級是很難改的。在大班可以進行專門的訓練和指導,學寫一些簡單的數字,漢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規范。
四、給幼兒更多的自由空間
在自由的活動中,培養幼兒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兒童自身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應尊重幼兒的自主性、獨立性,放手讓他們在活動中發展。遵循這樣的原則教育孩子,就能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孩子的獨立自主性是在獨立活動中產生和發展的,要培養獨立自主的孩子,就應該為他提供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老師提出要求一定要先理清思路,明確自己想表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目的,然后用簡單直接簡潔的語言提出要求,使孩子能明確老師讓自己做什么,怎么做就可以了[4]。可以要求幼兒從身邊的一些小事開始,讓他們學著自己吃飯、穿脫衣服,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睡覺等等。雖然有時他們吃飯的速度很慢、他們的衣服穿的并不是很整齊,玩具收拾的不是很干凈,但是我們在活動的過程中放手讓幼兒自己做主,給他們一種小主人的感覺,讓他們在活動過程感受獨立做事的樂趣,以此來培養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同時對他們做出的努力給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勵和要求他們去克服困難,堅持自己去獨立做事,為幼兒的自主、獨立發展創造民主、寬松、愉快的氣氛。教師更要注意創造機會,培養幼兒自己作選擇和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自己有選擇、探索、表達的自由 幼兒之間是存在能力差異的,具有較強獨立意識的幼兒,我們應給他們創造更多的機會去探索周圍世界,并在主動活動中獲得知識和技能,獨立自主性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地進行,切不可急于求成[5]。
五、表揚增加幼兒做事的信心和勇氣
在培養幼兒獨立性時,應經常運用有效表揚的方式來強化他的行為。當孩子完成一項工作后,我們父母可以及時的給以適當的肯定和贊賞:“謝謝”,“你真棒!”,“孩子,你做的真好!”孩子聽到贊揚的話語后他們會覺得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會感到無比的興奮和快樂,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增進了孩子與父母的感情。對他們做出的努力給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勵和要求他們去克服困難,堅持自己去獨立做事。與此同時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有成功,也有失敗和失誤。只有經歷過失敗的洗禮才會看見成功的彩虹。孩子的成長也是一樣,我們應放手讓孩子在他生活的小范圍內自理,讓他失敗,碰釘子,這樣孩子就會從失敗中記取教訓而成長起來。從而在其中學會協調自己的感知,發展自己的思維,組織自己的語言,調節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形成自己對事物的判斷,進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思想,行為的方式,成為獨立自主,具有健康人格特征的現代兒童。
總之,注重孩子的幼小銜接過程中獨立習慣的培養,是老師和家長特別應該關注的問題,也是大家皆受益的主題,做好此工作,可以使家長和孩子少走許多彎路,也是一個長久并且十分有意義的活動,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教工作的必要性和不足之處,也客觀地讓家長、學校和幼兒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針對不同的階段,采取不同的措施,應對不同的情況。希望幼兒園把握好教育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遵循兒童發展的特點,明確銜接任務,加強交流與溝通,積極探索適合幼兒過渡過程中獨立習慣培養的良好方法。
未來是屬于孩子的,孩子未來的路要靠他們自己去走,未來的生活要靠他們自己去創造。家長和教師應循序漸進、耐心引導幼兒,多給幼兒自己去嘗試體驗的機會,培養幼兒的獨立性,在培養過程中積極鼓勵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幫助他們樹立自信,使他們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去勇敢地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幼兒園如何培養幼兒的獨立習慣】相關文章:
• 幼兒園建筑設計淺析
• 幼兒園教師開發學生多元智能的策略
• 淺議幼兒園游戲化教育的重要性
• 幼兒園教育現狀及對策(5篇)
• 幼兒園區域活動游戲化的實踐
•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問題思考
• 淺談幼兒園音樂活動中點滴體會
• 學前教育專業服務社區親職教育初探
• 以人為本 提升幼兒園管理實效
• 再論幼兒園課程審議
• 音樂教學視角中幼兒園論文
• 幼兒園集體舞教學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