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多元文化影響的不斷深入,課程的發展也受到了一定的挑戰。多元文化是幼兒園課程的發展所面對的客觀文化背景。本文分析了多元文化對幼兒園課程模式、目標、內容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對我國幼兒園課程發展提出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多元文化;幼兒園課程;發展
多元文化是幼兒園課程的發展所面對的客觀文化背景,世界上不存在一種萬能的幼兒園課程能適合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所有兒童。正如心理學家克雷普納曾說: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一種文化、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時代能夠解答所有的問題。①幼兒園課程如何應對多元文化、如何體現多元文化便成為時代的主題。
一、多元文化對幼兒園課程發展的影響
(一)多元文化對幼兒園課程內容的影響
文化相對論代表人物赫斯科維茨說過:“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內涵和審美價值,都是為自己群體服務的,不同文化之間應相互尊重,要強調多種而不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價值”。②因此各國學前教育課程內容首先應該體現文化多元的觀點,在認同國家的主流文化的基礎上,使幼兒平等地對待和欣賞本民族文化以及相異的文化。“好的課程不僅要尋找族群間的文化差異,而且不能陷入單一的文化視野,課程應描繪多種文化經驗,讓每一個小孩都有機會去接觸感受”。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幼兒園的課程內容是十分豐富生動的,不同的地區表現出不同的特色。西方很多國家的早期教育課程都慎重地考慮文化多樣和文化平等的觀念,強調尊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多樣性,并將多元文化理念注入和滲透到課程內容。例如澳大利亞大力倡導多元文化教育,在其幼兒園課程內容中融入了“土著人歷史和文化”“亞洲及澳大利亞與亞洲的關系”的學習,以此來增進兒童與土著居民和亞洲其他國家居民的理解。日本、韓國把外語的學習納入幼兒園課程內容的范疇中。多樣性的文化元素大大豐富了課程的內容,為更多兒童的學習與發展提供了條件。
(二)多元文化對幼兒園課程模式的影響
在我國幼兒園課程發展過程中,從模仿日本到借鑒美國,再到照搬原蘇聯,從介紹蒙臺梭利到引入瑞吉歐,我國幼兒教育工作者在幼兒園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借鑒了許多國外有關的課程理論與實踐經驗,并在課程“本土化”上做了很多有意義的工作。在中國引起了廣泛關注的外國課程模式或理論包括瑞吉歐方案教學模式、以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為基礎的高瞻課程、以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為基礎的光譜方案、蒙臺梭利教育教學法等等。多元文化問題已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隨著國際化與民族平等思想的普及,任何教育都要面臨文化融合的問題,幼兒園課程的確具備有文化融合功能,但須考慮不同文化背景的課程方案獨特性。從人類發展生態學來說,現今沒有一個兒童教育方案可以完美地適用于每一個國家或地區,原因在于其背后所存在的不同社會文化背景。在借鑒國外課程模式時,我們有時會陷入照搬照套的誤區而使我們自己的教育失去特色;在張揚主流文化的同時,也有可能會忽視其他非主流文化的獨特價值而失去教育的寶貴資源。
(三)多元文化對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影響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課程成為宣揚多元文化的載體。多元文化肯定差異,關注所有文化的優點,平等對待所有文化,而非強求一律的理念對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的啟示在于:關注兒童的差異性成為其課程目標的內在需求。差異性的存在要求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必須超越傳統幼兒園課程在現代性支配下強調目標的一元性、普適性、一致性等特征,提倡課程目標的個別性、差異性、特殊性、多元性等特征,尊重兒童的個性,滿足兒童多元智能發展的需求和兒童的個體差異。新西蘭是一個有眾多移民組成的國家,主要是歐洲的移民和土著毛利人,這就決定了新西蘭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新西蘭于1996年頒布的國家早期教育課程(TW)提倡將新西蘭白人和土著毛利人的文化結合起來,因此這種二元文化的課程目標是讓所有的兒童獲得歸屬感、有探索和感知周邊環境的興趣。④為了讓幼兒形成多元文化的觀念,澳大利亞政府要求幼兒學習一種外語,課程目標是通過語言的學習來了解一種新的文化,并且在語言的學習中提升自己的能力。由此可得知,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兒園課程目標是培養兒童以多樣化視角認識和理解世界,獲得多樣的文化體驗和感受。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對我國幼兒園課程發展的建議
課程作為一種文化存在,社會文化是其生成發生的背景。幼兒園課程猶如一粒種子,其生根、發芽、成長需要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構成的支持系統作為土壤。為此,筆者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為我國幼兒園課程發展提出以下粗略看法。
(一)課程內容注重民族性與國際性相結合
社會發展的全球化趨勢拓寬了人們的視野和活動領域,學前教育應該主動應對多元的文化環境和文化價值選擇。在課程內容的取舍上,文化傳統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選擇性。課程內容不僅要突出主流文化的傳統和精華,而且要注意保持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和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精華,使內容具有文化多元化的特點。幼兒園課程應在立足民族的基礎上,要放眼世界,把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風俗、文化納入學前教育的課程內容中。例如,介紹其他國家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情況,介紹其他民族的歌曲、童話等等,使幼兒具有一種樂于了解不同并尊重不同的態度,學會并樂于和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
(二)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學前課程體系
幼兒園課程是社會文化的適應性產物,任何國家的課程體系與模式的產生,都有其相應的經濟基礎和人文背景,不具有普適性。幼兒園課程發展不在于追求表面的教育形式,不在于建構幾個“課程模式”,也不在于學會幾種教育方法,而在于切合中國實際,抓住學前教育課程的“實質”,建構有利于中國學前兒童現在和未來發展的課程。在此情況下,我國當今學前教育專家陳幗眉等提出了“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學前教育理論體系”的主張,其中,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學前教育課程體系是核心內容。⑤我們需要審視和反思中國自身的歷史和文化,分辨、吸收、借鑒西方文明的精華的基礎上,建構有中國特色的幼兒園課程,在文化變遷中獲得自主地位。 (三)課程目標注重差異性和多元性相統一
課程目標因時代的變遷而變化,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兒園課程的主要目標,在于提供全人類真實而有意義的經驗,使社會多元共生,在文化的繼承與選擇中實現人類的進步與發展。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幼兒園課程的對象是全體的兒童,課程更應提供社會真實、多元的觀點,適應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兒童的需要。幼兒園課程目標在體現差異性和多元性要求時可采取分層目標形式提供不同層次和類型的課程目標,也就是要建構起一個多元文化的教育環境,給每個兒童提供文化選擇的權利和機會以滿足兒童的興趣和需求為主要出發點,不求整齊劃一而是強調差異性和多元性。幼兒園課程應體現各種民族文化的差異性,豐富兒童的視野,發展兒童的思維,培養兒童以多樣化視角認識和理解世界,獲得多樣的文化體驗和感受。
參考文獻:
[1]鄭金洲.教育文化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朱家雄.幼兒園課程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朱家雄.國際視野下的學前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石筠?.學前教育課程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5]弗格森著,寥世德譯.寶瓶同謀[M].臺灣:臺灣方智出版社,1993.417
[6]馮增俊.教育人類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238
[7]陳美如.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M].臺北:臺北師大書苑,2000.149.
[8]曹霞.多元文化背景下課程的發展[D].廣西:.廣西師范大學,2003
[9]何茜.國外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基本經驗與發展趨勢[J].比較教育研究,2012(5)
[10]喻小琴.多元文化課程的建構與反思―兼談我國幼兒園課程的改革[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6(2)
注解
①弗格森著,寥世德譯.寶瓶同謀[M].臺灣:臺灣方智出版社,1993.417
②馮增俊.教育人類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238
③陳美如.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M].臺北:臺北師大書苑,2000.149.
④朱家雄.國際視野下的學前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⑤石筠?.學前教育課程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論多元文化與幼兒園課程發展】相關文章:
• 幼兒園同伴教育
• 芻議幼兒園的語言教育
• 幼兒園工會工作重要性
• 幼兒園室內空間色彩探究
• 幼兒園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
• 幼兒園語言教學的研究
• 單親家庭幼兒教育積極心理學淺析
•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幼兒園管理水平
• 論幼兒園保育工作的重要性
• 幼兒園該如何開展節日活動?
• 淺析幼兒園教學的現狀及對策
• 80%普惠幼兒園能實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