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中的問題思考
其他論文 日期:2019-03-27 作者:刻骨゛銘X1n╮
【摘要】當前幼兒園
音樂欣賞活動表現出了多元化、多通道化、多媒體化等特征,但同時也呈現出很多不足,本文對幼兒園
音樂欣賞活動過程中的“音樂”“教師”“兒童”等進行了思考,以期能對實際工作者有所啟示和幫助。
【關鍵詞】幼兒園 音樂欣賞 問題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1-0210-01
音樂欣賞是幼兒園藝術教育的內容,是提高幼兒藝術素養和審美認知、審美情感的重要途徑。目前幼兒園的音樂欣賞活動和以前相比,已經有了很大變化。音樂欣賞的內容選擇、途徑手段、組織形式都已不一樣,表現出多元化、多通道化、多媒體化等特征。然而在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媒體的參與中,幼兒園的音樂欣賞活動也呈現出很多不足。本文主要針對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過程中呈現出來的不足加以思考。
一、對音樂欣賞過程中“音樂”的思考
目前多媒體和大量教學輔助手段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廣泛應用,如錄音、錄像設備的采用,flash中制作的和音樂相匹配的動畫軟件,配套的圖片、圖書等。也正是因為這些輔助手段的廣泛應用,使得幼兒園的音樂欣賞活動已不再是單純的音樂欣賞。然而,在這樣的音樂欣賞活動中,孩子們的注意力往往只關注于畫面所帶來的視覺享受,音樂似乎倒成了一個背景,大有喧賓奪主之感。我在幼兒園觀看了“野蜂飛舞”和“賽馬”活動的全過程,整個活動中,孩子們都很興奮,視覺和運動的參與淹沒了音樂本身作為聽覺藝術的本質。孩子們的耳朵在音樂欣賞活動中倒成了可有可無的,他們的興奮、激動、手舞足蹈不是來自于音樂本身的體驗和感悟,而是由音樂欣賞活動中所采用的一些輔助手段所引起的。
二、對音樂欣賞過程中“教師”的思考
教師在音樂欣賞過程中處于一個什么樣的位置,扮演什么樣的角色,起著什么樣的作用,這值得我們去關注和反思的問題。在幼兒園的音樂欣賞活動過程中,認知、審美、情意目標如何運作、教師們如何合理地進退,何時走向中心處于“前臺”,何時退向邊緣,處于“后臺”?在這兩方面都存在問題,具體表現為:
(一)目標意識:關注認知,忽視審美
教師在活動中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關注認知,忽視審美即便在目標的制定上關注了兩者,而在實施中卻不由自主地向“唯至”傾斜,始終關注的是孩子們在活動中是否理解了音樂本身,是否能對音樂進行描述和動作展現,而孩子們在音樂中是否獲得情緒的宣泄、是否體驗到美與感動、是否在音樂中沉迷留戀,這些都是教師相對忽略的部分。注重審美的音樂欣賞過程至少要關注以下幾方面的審美要求:
首先是生理動作優美而不僵硬。匈牙利著名的兒童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認為:兒童對音樂的反應必須有大肌肉的反應,沒有此,是不完善的,教師要幫助幼兒用肌肉的運動、肌肉的漲落來領悟音樂的輕快緩急、張弛有序,在音樂和肌肉運動的和諧契合中感受音樂所帶來的美的享受;音樂或是輕柔浪漫的,或是鏗鏘激昂的,或是悲傷沉重的,但音樂絕對不是僵硬的,動作只有和音樂相融相合才能更好地表達音樂。
其次是語言優美而不平白。音樂是詩性化的,而詩性化的音樂只有配以詩性化的語言才能使音樂得到升華。平白的語言只能降低音樂的美和神秘,使孩子的心靈變得麻木、呆板。目前,幼兒園的音樂欣賞似乎過于迫求理性,孩子被迫用“客觀”的語言描述主觀的感受,用僵硬的理性代替鮮活、靈動的感性體驗。在這樣的“祛魅”中,藝術原本的、“附魅”了的神人、想像、朦朧被壓制一隅,詩性化的語言變成了客觀在內的簡單描述。
再次是想像豐富而不貧乏。成人不要把孩子們天真大膽的想像引導到千人一面上來,過多地在意兒童想像的合理性。成人要“以兒童為師”。當然,以兒童為師,不是要抹殺兒童的不成熟性,從而把兒童當成“神話”,當成“宗教”,這樣必然會物極必反。
(二)行動方式:堅守中心,拒退邊緣
這方面的問題不是音樂欣賞過程中的獨有問題,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普遍存在。在欣賞過程中,主要表現為教師指導過多,線索過多,發問過多,控制過多。教師在幼兒面前往往充當的是一個全知全能的角色,使用者制度所賦予他們的“話語權”,然而教師在行使自己的話語權的時候,是否也用了“符號暴力”消蝕了兒童的自我表達權?在教師頻頻發問、頻頻拋出思考線索的情況下,兒童主宰自己頭腦、主宰自己思想的權利也被老師們所殖民。這不是我們在大力弘揚人的主體性、呼喚創新精神的世道所應出現的情境。我們的老師必須深入地反思,還給兒童思想權、發問權、話語權。
要想把兒童的權利還給兒童,教師必須從中心退向邊緣,從控制者的“前臺”走向引導者的“后臺”,并不時根據情況需要在前臺、后臺、中心、邊緣之間游走。只有這樣兒童才能成為一個自主學習者。
三、對音樂欣賞過程中“兒童”的思考
兒童作為音樂欣賞過程中的主體,在教師提供的多種欣賞輔助手段的包裝下被一些音樂以外的東西所吸引,因為在音樂欣賞活動中游離于音樂之外,并沒有觸入到音樂中去。此時的音樂成為兒童活動的一種背景而不是主體。要讓兒童成為音樂欣賞中的兒童,讓音樂和兒童融合在一起,處于交融的狀態,教師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使兒童回歸音樂本身,不再在音樂的邊緣徘徊。
首先教師要認真選擇合適的輔助欣賞手段。所謂輔助其用意也就在幫助,如果幫助者倒成了主人,那自然很難達成我們所設定的目標。其次,教師要讓兒童通過扮演角色進入音樂,融入音樂,成為音樂的一部分。孩子是喜歡扮演的,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角色“替代”教程,會讓孩子成為音樂欣賞中的真正主人。再次是借助想象、動作的參與,讓兒童“深入”音樂,化入化出。
四、對音樂欣賞中“師幼關系”的思考
傳統的師幼關系是以“控制――服從型”為主的,這實際上反映出教師作為成人、作為制度規范的代表對未成年人、對需要社會化的兒童的一種“教化”和“征服”。而其實從終身教育的角度來說,社會化是延續人一生的活動。教師也是一個需要繼續社會化的人,而兒童作為教師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他人”,對教師起著文化塑造的作用。由此說來,我們用從傳統的師幼關系“控制――服從型”向“相互建構型”發展。
教師和兒童在活動中應該是相互建構、共生互長的。兒童的知識經驗通過教師的引導和提升日益精細化、豐富化、多維化,教師則通過對兒童反饋的敏銳的覺知和借鑒達到對兒童的理解和尊重。使師幼雙方都能達到一個質的生成、飛躍。
【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中的問題思考】相關文章:
• 教育評價提升幼兒教師學科教學水平路徑探析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
• 幼兒園教師如何做好家園聯系工作
• 幼兒園數學生活化教育方法之綜述
• 幼兒園班級管理實施策略
• 《幼兒園管理與實踐》評介
• STEAM教育理念“入戶”幼兒園
• 論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教育活動
• 如何做好幼兒園的管理工作
• 幼兒教師發揮對幼兒的示范作用
•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幼兒園教師
• 幼兒園教學資源動態生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