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文化中蘊含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古老的民族記憶。一把小小的剪刀,幾張普普通通的紙,就能剪出飛禽走獸、植物、建筑、人物故事,就能剪出一個泱泱大國幾千年的文化積淀。正如魯迅所說,剪紙始終是伴隨著人民生活的民間美術形式,是勞動人民創造的“生產者的藝術”。我對幼兒園的剪紙教育的內容、實施和方法進行大膽的探索實踐,產生新的認識和想法:“我們的剪紙活動強調的是幼兒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緊密結合,幫助幼兒從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中選出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注重幼兒的感受與體驗,引導幼兒熱愛民間剪紙,著重強調幼兒的動手操作和親身體驗。幼兒園的剪紙活動要與幼兒的生活世界相聯系,要家園合作充分整合利用各方資源,要體現教學做合一”。
“授人以魚”,以食食(sì)人。而“授人以漁”所傳授的捕魚本領卻可受用無窮。引導幼兒自主學習和運用剪紙的技能。自主性的剪紙指導方法就是要教給幼兒一些剪紙所必需的本領,創設各種情境,設法調動幼兒的情感,以情激情、以情育情,讓幼兒感到“有意思”“我喜歡”“我要”……給每個幼兒有動手實踐的機會,讓其學習自己關心的問題,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用自己所學的技能進行主動地學習與創造。
一、“循序漸進”――制訂適應幼兒現有剪紙水平的教學策略
民間剪紙大多是成人作品,內容繁多,因此,我們根據各年齡段幼兒的特點和民間剪紙的特點,對所選擇的剪紙內容重新加工設計,同時制定了適應各年齡段幼兒現有剪紙水平的教學策略,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也充分強調了注重生活對幼兒教育的重要意義。強調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的發展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強調各領域的教育與幼兒生活的聯系;強調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教育內容;強調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因此,關注幼兒及幼兒周圍的生活是當今幼兒教育的重要觀念。
我認為,幼兒園的剪紙教育內容生活化應是把幼兒剪紙的教育目標立足于幼兒的生活,以生活為背景,讓幼兒在生活中不斷拓展剪紙經驗,習得必要的剪紙技能,形成積極的審美情趣。因此,幼兒園剪紙活動的內容選材必須是幼兒熟悉的,是能夠引發幼兒興趣的。
例如:小班上學期我們以撕紙為主,運用撕紙活動鍛煉手指肌肉的靈活及力度。內容主要以小朋友熟悉的面條、水果、蔬菜、小草、小花、為主。由于剛入園的幼兒年齡較小,手指肌肉還不夠靈活,使用剪刀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撕相對于剪更安全,更適合小班幼兒。剛開始的幾次活動,我們先讓幼兒進行自由撕紙。小班幼兒有的根本還不會撕,他們撕紙的方法準確地說是“抓”或者“扯”,如果抓的話,很容易就把紙抓壞了或者抓成一團,扯呢,很難把紙斷開,所以,必須先教他們怎樣把紙撕開。接著我們再從撕“面條”入手,先撕寬面條,要求幼兒撕開變成長條就可以了。漸漸在以后的活動中,逐步提高要求,要求幼兒撕出簡單的圖形。為了讓幼兒練習撕出圖形,我們先用勾線筆繪制好簡單的圖形,讓幼兒沿著邊緣撕出圖形。一學期以后,幼兒已對撕紙有了興趣,大多數幼兒都能手眼協調地進行撕紙了。
小班下學期,我們設立了剪紙活動區域,提供給各種廢紙和剪刀,讓幼兒自由地、寬松地進行剪剪,粘粘。為了安全和保證學習效果,我們同時設立了不同的區域,讓幼兒自由選擇插牌活動。通過適當的輔助材料的提供,激發幼兒的創造興趣,豐富剪紙
內容。
二、“因材施教”――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促進剪紙能力的提高
陶行知先生認為,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適宜的教學方法促進剪紙能力的提高。示范講解是剪紙教學最常用的教學方法,它能夠教會幼兒剪某件物體的技能,但這種方法比較呆板,無法激發幼兒學習剪紙的興趣,需要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情況采取更多、更靈活的教學方法。
教師努力為幼兒創設生動、形象的學習情境,使幼兒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并引發相應的情感和態度,提高幼兒的剪紙激情與興趣。如:中班剪紙活動《老鼠嫁女》,整個活動始終以“老鼠嫁女”這一游戲情節貫穿,和幼兒始終處于一種親切、喜慶、愉快的情緒體驗貫穿,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使幼兒的剪紙能力得到發展。讓幼兒在情景游戲中體驗剪紙的樂趣,很自然地讓幼兒在玩中學,在玩中發展。
在活動中通過眼看(觀察)耳聽(傾聽)腦想(想象)做一做、學一學等多種方法來獲得知識體驗,在活動中,充分放手,讓幼兒自由剪紙,在活動中我們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親自動手,用眼去觀察、感知事物的本質,掌握其主要特征,使幼兒對事物有一個較完整、生動、形象地認識,才可以進一步用剪紙等藝術形式去表現。在大班剪紙活動《團花雙喜》的活動時我先讓幼兒欣賞不同的“喜”,引導幼兒觀察,從中掌握了“團花雙喜”的基本特征,同時教師要給幼兒創設寬松的環境,讓幼兒在操作時沒有心理壓力,并且教師及時鼓勵幼兒欣賞同伴的作品,以增強幼兒的自信心,讓幼兒有成功感。所以,有了充分的觀察作基礎,再加上寬松愉悅的環境,孩子們自由表現起來就會得心應手。
三、“推陳出新”――支持幼兒創造性的自我表現
剪紙活動中,由于工具和材料簡單方便、容易操作,幼兒可以依據自己的創作能力,剪出自己喜歡的圖像來,因此,剪紙便成了幼兒自我創造、抒情的重要方式。幼兒的想法是最原始的,剛開始時,他們沒有太多格式的限制,也沒有受剪紙技法的約束。他們的剪紙作品有時可以說是“四不像”,但他們會根據自己的想象將剪的什么都不像的東西說成是一座房子、一棵樹,有時隨意剪出的碎片,孩子會把它粘貼成小花,也會把它粘貼成小雞……他們就是剪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見,對他們而言,剪紙沒有目的,只有創造與表達。
在民間剪紙藝術廣闊的海洋中,孩子猶如那正在學藝的捕魚者,對待初學的捕魚者,最好的辦法就是“授人以漁”。“授人以
漁”――“漁”的本領用之無窮,“漁”的本領讓小班幼兒的作品洋溢著純真、跳躍著神奇、蘊含著創新。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說:“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漁”的本領讓手指尖上的智慧之花在幼小的心靈之窗中美麗綻放。
編輯 代敏麗
【淺談幼兒園剪紙課堂中的“授人以漁”】相關文章:
• 幼兒園“禁教”思想辨析
• 幼兒園班級文化建設的探索與研究
• 解讀幼兒園中的教師社會
• 淺談幼兒園大班感恩教育
• 幼兒園閱讀環境初探
• 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簡要回顧
• 上學難,上幼兒園更難
• 幼兒園管理工作淺析
• 幼兒園開發本土趣味游戲的意義*
• 對幼兒園新型教學方式的研究
• 美國幼兒園的慈善教育
• 兩歲了,要上幼兒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