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馬扎、支帳篷、搭行軍床,排出的隊伍近百米……前段時間,某公立幼兒園招生的消息一出,便引來大批家長長達8天8夜的自發排隊。由于父母雙方上班,幾乎都是由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來排,年齡最大者居然已達96歲。此事被廣泛報道,唏噓之余,更多的是對幼兒園教育體制的質疑。
有網友戲稱:外國的“入托難”常常是家長為了孩子能夠進更好的幼兒園而發愁,中國的“入托難”常常是家長為了孩子能不能進幼兒園而發愁。本期,我們深入探訪多個民辦幼兒園,以及處在煩惱與痛苦中的父母,聽聽他們的現身說法,也聽聽專家學者的意見。
2010年剛剛開始,被稱為“10后”的寶寶們一出生,他們的家長便開始為養育培養他們而籌劃。作為人生接受公共和集體教育的第一關,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發布首都學前教育發展現狀報告顯示,“10后”寶寶入園將必須應對目前存在的學前教育機構嚴重缺額、優質公辦園太少等問題。為緩解“10后”寶寶入園難、接受優質教育難等問題,教育專家提出政府應加大辦園比例、規范收費標準等政策建議。
體制之痛,公辦幼兒園數量奇缺
根據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完成的“首都學前教育發展現狀、問題及政策建議”報告顯示,隨著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進步,市民對于早期教育的需求呈現前所未有的增長態勢,正規托幼機構不足,兒童入幼兒園難的問題日益成為廣大市民和社會各界反響強烈的教育難題。
數據表明,近3年來北京市共有新生兒46萬人。如果按幼兒園平均每班30人測算,那么未來3年北京市應有托幼機構班級15333個,而2009年北京市實有托幼機構班級只有8382個,缺額達到6951個,缺額比例為45.3%。
接受優質、規范的學前教育成為所有家長的期望。北京市的現狀卻是:“公辦幼兒園質優價廉,但總體數量不足,遠遠無法滿足群眾的需求。”多年來,本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以扶持示范園或一級一類幼兒園為主,但這些園所僅占北京幼兒園的7.7%。
朝陽區教委2009年的調查數據表明,90%的家庭希望孩子能夠進入公辦園,但朝陽區公辦園比例僅為16%。各區縣公辦園的比例差異也較大:公辦園比例最高的是順義區,達到63.3%;而基礎教育全國領先的海淀區公辦園的比例最低,僅為2.6%。在北苑家園、天通苑、管莊等人口密集社區,竟然沒有一所公辦幼兒園。
投入不足、師資匱乏讓不少幼兒園瀕臨關門。目前,北京市教委教育專項經費沒有設學前教育專項,也沒有明確的學前教育的分配比例。從生均公用經費上看,幼兒園與其他階段教育相比差異很大。以朝陽區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為例:幼兒園階段為220元、義務教育階段為800元、高中階段為1000元。
不僅如此,有限的學前教育經費還分配不公,通常只分給公辦園。由于公辦園數量少,結果只有少數幼兒園享受政府的經費投入,而一些中小型幼兒園經費不足,難以維持。另外,同樣是政府辦的街道幼兒園,目前發展也困難重重。“街道幼兒園雖然也屬于政府辦園,由于政府對街道幼兒園的投入少、編制少、設備不足,街道辦事處不愿意背負幼兒園退休職工的龐大醫療費用,街道幼兒園數量逐年減少,學前教育資源嚴重流失。” 課題組負責人說,“一些老教師在街道幼兒園工作了二三十年,退休后便失去教師身份了,只能領取低保工資。”
目前,大多數部門辦園采取的“只出不進”的教師編制政策,讓學前教育師資面臨諸多問題。海淀區由于部門辦園比重大,60%以上的教師身份均為聘任制。這些教師雖然學歷達標了,但不能享有教師資格、職稱等評選資格。政策還規定,外地教師不能在本市申請教師資格,農民身份的教師和外地教師不能參評職稱。
體制障礙,
小區配套幼兒園難收編
《北京市學前教育條例》第20條規定:“城市新建、改建居住區,應當按照市人民政府的有關規定和建設標準,規劃建設配套的學前教育設施。為居住區配套建設的學前教育設施必須用于發展學前教育事業。配套的學前教育設施竣工驗收后,應當在3個月內交付區縣教育行政部門管理,由區縣教育行政部門、社區管理機構舉辦或者向社會公開招標舉辦學前教育機構,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擅自將學前教育設施挪作他用。”
由于上述《條例》存在的缺陷,使得教育行政部門在執行中遇到了困難。
更讓人感到氣憤的是,近年來新建小區開發商從自身利益出發,私下將配套幼兒園交由民辦。由于新增嬰幼兒逐年遞增,外來人口不斷涌入,民辦園不愁生源,收費居高不下,小區居民反響強烈。但對于辦得不好的幼兒園,教育部門也無權將其關閉。
混亂的局面還直接導致了小區幼兒園整體規劃不合理。有些幼兒園建設配置太小,例如海淀區接收的上地錦順佳園應為6到9個班的規模,但實際只有3個班的規模,不能滿足居民需求;朝陽區清友苑幼兒園雖然是按照千人建園標準建造,但因為業主以育齡人口為主,僅2009年就有180名生源,而幼兒園最多只能收托80名幼兒。
價格居高,
私立幼兒園仍炙手可熱
每個月學費1880元,再加上每學期學雜費、伙食費等1000多元,各類服裝、教輔、玩具等雜費,以及每門兩三百元的興趣課程費,鋼琴、聲樂、
舞蹈、英語、輪滑、小提琴、美術……五花八門,幾乎囊括了你能想象的所有興趣班。不說每門都報,按只報一門算,一年總費用大概是2.4萬元左右,3年下來就是7.2萬元。這是張女士的女兒在北京一所還算普通的有4家分支機構的幼兒園上學的大致費用清單。
而筆者從多位家長那里了解到,3年7.2萬元只能算是中等偏下的收費水平。一位家長告訴筆者,經她比較后,發現無論是送孩子上公辦幼兒園還是私立幼兒園,3年的費用都得在10萬元上下。“公辦幼兒園雖然收費低,但數量極少,要想擠進去,得交2萬~4萬的贊助費,還得再花一兩萬元打點關系;而私立幼兒園每個月最低也得兩三千元。”她說。這樣算來,即使不去比較那些純外教授課的天價“貴族幼兒園”,以北京3年學前教育的平均水準而論,這筆費用也超過了許多大學生大學4年的總費用。
不只是費用的問題,更關鍵的是稍微好一點兒的幼兒園都很難進。為了能獲得入園資格,全家人輪番上陣,排隊數個晝夜等名額的情況在全國多個地區都出現過。貴州省教育廳副廳長蔡志君驚訝于現在上幼兒園都要準備簡歷了,“從1歲開始起,學過什么,都要一一列舉。”
扶持乏力,幼兒園數量急劇下降
我國0~6歲兒童約有1.3億,占全世界同齡兒童的五分之一,是學前教育大國。但是,學前教育的法律定位和重視程度遠不及義務教育。在市場的推動下,幼兒園收費越來越高,百姓抱怨入園貴、入園難。很多學前教育機構規模小,設施條件差;從教人員待遇低,總體素質不高;功利思想嚴重,辦學水平低;再加上缺乏政策扶持,民辦幼兒園生存環境相對較差。
據介紹,2000年前后,隨著經濟體制改革,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以單位、集體辦園為主,公益性和福利特點明顯的學前教育體制被打破,幼兒園紛紛從原有的單位剝離出來,被關、停、并、轉,使得全國的幼兒園數量急劇下降。
教育部資料顯示,全國企事業、機關辦幼兒園從2000年的1.6萬所減少到2007年的5000所,減少了7成,由此造成城市幼兒園總體數量從2000年的3.7萬所減少到2007年的3.3萬所。
以北京為例,據北京市教育部門統計,1996年,北京市共有幼兒園3056所;但目前全市合法的幼兒園僅有1266所,總量下降了58.57%。其中公辦園只有300余所,其他都是社會力量辦園。此外,本市還有1298所未登記注冊的“自辦”園(俗稱“黑園”)。與此同時,有學前教育需求的適齡兒童卻在增加。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3歲~5歲的學前適齡兒童共有5240萬人,但在園幼兒數僅有2479萬人,入園率僅為47.3%。
有專家指出:目前,我國學前教育未被納入義務教育體系,長期以來,我國政府學前教育投入大概只占到教育經費的1.省略
【上學難,上幼兒園更難】相關文章:
• 幼兒防觸風扇控制系統設計
• 幼兒園美術活動的多元化評價
• 幼兒園生態課堂構建應用探究
• 森林里的英國幼兒園
• 談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有效設置
• 幼兒園班長的自我發展小議
• 民歌學前教育論文
• 幼兒園閱讀區的創設研究
• 雯雯愛上幼兒園了
• 幼兒園美術教育中幼兒興趣的培養
• 幼兒園多元文化教育實踐初探
• 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