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幼兒科學探索要鼓勵孩子“發現”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和欲望,還要投放結構化的材料,促進幼兒的科學探索。 關鍵詞: 幼兒教育 科學探索 指導策略
幼兒科學探索要鼓勵孩子“發現”的好奇心;幫助幼兒獲得一些事實性知識,讓幼兒多聽、多看、多操作,口動、手動、眼動、腦動,與活動材料充分接觸,通過親身經歷獲得關于科學的概念、體驗和技能,使幼兒獨立操作,去觀察、去體驗、去思考,成為活動的主體,注重調動其積極性。
一、培養探索興趣,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
杜威說:“興趣是生長中能力的信號和象征。”興趣是幼兒學習和發展的動機、力量,興趣使幼兒敢于冒險,并使活動得以開展。幼兒沒有興趣,就缺乏真正的動機,而好奇心是興趣的先導,是求知欲望的生長點。因此,我們在提高幼兒興趣的同時,首先必須激發幼兒的好奇心。科學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上至日月星辰、雨雪雷電,下至花草樹木、魚蟲鳥獸,幼兒都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他們問這問那,什么事都喜歡尋根刨底。要讓幼兒不怕說錯、做錯,沒有顧忌地展開思維活動,讓幼兒的思維處于開放的活躍的狀態,在與教師沒有顧忌、相當寬松的環境中,逐漸養成敢說敢表達自己心中想法的習慣。如:在秋天,我帶孩子們走出幼兒園到野外秋游,讓孩子們尋找大自然中的“秋寶寶”,感受秋天的美景。孩子們格外興奮,紛紛找到自己心目中的“秋寶寶”。有的說:“我發現有的樹葉變黃落下來了”;有的說:“我看見美麗的菊花開了有紅、黃、紫、白等各種顏色”;有的說:“秋天的田野里,到處是金閃閃的”;還有的說:“秋天的空氣最新鮮、最舒服”。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通過親身體驗和感受,找到了答案。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孩子感興趣的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孩子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愿都得以體現。又如:我發現近一段時間孩子們對植物角的植物們缺少關愛,很少去關注小植物們的生長,也很少給小苗苗澆水。于是,有一天早晨,我很早地來園,把發黃的小苗苗擺到外面,當幼兒來園后,我故意發出一聲驚嘆:“咦!小苗苗變黃了。怎么回事呀?”我的言語和表情引來了眾多幼兒的圍觀,孩子們議論紛紛:“小苗苗要死了。”“小苗苗一定是渴了,我們已經很長時間沒給它喝水了。”孩子們討論后決定給小苗苗喝水,但在澆水的過程中,孩子們由于澆得太快、太多,結果水灑得到處都是,于是根據這一現象,我們共同進行觀察、討論,最后總結出照顧植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在澆水時要慢一點;如果土壤濕潤說明小苗苗不渴,當土壤干燥時說明植物渴了,該澆水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通過積極地參與活動,認知水平、語言水平、觀察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并養成積極探索的習慣。
二、善于提出問題,引導幼兒學會思考
在科學教學實踐中,教師不但要鼓勵幼兒大膽地猜想,大膽地提問題,而且作為幼兒探究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必須善于提出問題,引導幼兒思考。幼兒天生好奇好問,但對科學本身的探索欲望主要靠教師引導和培養。提出問題是探究的起點,如教師不能提出問題,不能設計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問題,就難以激發幼兒的求知欲,幼兒也就不會思考和探究問題。我們深切感受到,科學教學活動中的提問,不僅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門藝術。問題設計得好,教學環節會一環緊扣一環,由淺入深,啟發幼兒思維,引導幼兒學會思考。不善于提問題,就會造成過程零散、脫節,啟而不發,如:“這是什么?”“是不是啊?”“好不好啊?”都是教師毫無價值的提問。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所提的問題,對幼兒的探究活動要起到指導或引導作用,給幼兒指出大致方向或從哪個方面著手去探究。一個探究性的提問對幼兒來說實際上就是一個提示。如在小班“讓蛋寶寶站起來”活動中,我提出問題:“老師為你們準備了棉花、卡紙、橡皮泥、積塑、布等各種材料,你們能用這些材料讓蛋寶寶站起來嗎?”這一提問能幫助幼兒打開思路,激發幼兒動手探究的欲望。
三、投放結構化的材料,促進幼兒的科學探索
要使幼兒獲得科學經驗,單單靠一次探索實驗過程是不夠的,是一個需要多次不斷探索驗證的過程。而驗證不是簡單的重復同一實驗或探索的過程,必須投入結構化的材料,讓幼兒在提出假設和驗證假設中,獲得科學經驗。如在探索植物生長和溫度的關系時,我們首先投放的結構化材料是蔥,引導幼兒通過室內外對比觀察,驗證蔥的生長與溫度的關系。通過討論一部分孩子認為蔥在教室里長得快,因為教室里有空調,一部分孩子認為蔥在外面長得快,因為有太陽。為了驗證討論的結果,孩子們按照自己的選擇將蔥分別放在教室和操場上。經過觀察和記錄,孩子們很快發現室內的蔥比室外的長得高。這又引起孩子們的激烈的爭論,有的說:“放在教室里的土多。”有的說:“在教室里水澆得多。”在討論中孩子們認為“要選擇同樣多的土,澆同樣的水”,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感受到了“對比試驗要公平”。接著孩子們進行了再次的實驗。這次孩子選擇了同樣大小的蔥,同樣大小的花盆和土,并在同一時間澆同樣量的水。在這次試驗中,孩子們發現室內的蔥長到20厘米的時候,操場上的蔥只有11厘米。在試驗中,孩子們認識到溫度高的地方蔥長得快,而溫度低的地方蔥長得慢。接著我們繼續投放結構性材料,并擴大植物驗證范圍,遷移已有的科學經驗。在經歷前一次實驗后,我們進行了“其他植物也和蔥一樣在室內比操場上長得快”的討論。由此可見,要認識某個科學道理,一次探索活動遠遠不夠,這就需要老師不斷投放結構性的材料,從而照顧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使他們的認知結構不斷完善。
【幼兒園科學探索的有效指導策略】相關文章:
• 利用信息技術優化幼兒園科學活動
• 幼兒園如何開展科學小實驗活動
• 《指南》指導下的幼兒園科學活動
• 談談幼兒園科學活動
• 師范院校《幼兒園科學教育》教學改革對策研究
• 幼兒園開展科學活動小議
• 如何科學的創設幼兒園的環境
• 幼兒園科學教育初探
• 奏響幼兒園科學教育生活化的樂章
• 幼兒園科學領域課程實施探討
• 幼兒園科學管理的現實思考
• 淺談如何加強幼兒園的科學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