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的教研組、專題組、課改組等是學校教學活動的重要基層組織,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最基本的單位,是教師參與教研活動最直接的場所,是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基地。它又是一種聯合體,這種聯合體,就目前的教師個體水平而言,有強強聯合、強弱聯合、弱弱聯合等。無論是哪一種形式聯合體,組長都應該是這個組教學的引領者和教研活動的組織者,組長的工作能力、水平影響甚至決定著這個組的活動水平和效果,影響著教師的專業成長。因此打造一支優秀的組長隊伍與園本教研內涵的開掘、功能的發揮與組長專業素養的發展有著直接關系。
優秀:一詞在詞典中的解釋是:特別優異的,具有優秀品質的。其實優秀的含義是在比較的基礎上得出的,它與一般、平凡比,更出色,比優秀更進一步的詞就是杰出,因此,優秀可能就是介于一般和杰出之間的一個詞。我一直的認識就是將“優秀”等同于“出色”(不能等同于杰出)。
再造:一詞如果單純從字面上理解好像是重新組合制造的意思,而在這里我將它比作一位“優秀”的組長她不是天生的、上天賦予的,而是所謂優秀的人才是可以通過環境、通過必要的途徑和方法,通過外界的一些有效的促進,通過自身的內在動機,也就是內驅力來進一步、再一次塑造的。
如何塑造這樣一支“優秀”的組長團隊呢?
從“木桶理論”看組長能力
首先,優秀的組長究竟包含那些特質呢?我們認為組長之所以成為優秀,三種能力不可少——組長的專業能力;組織能力;溝通能力。
在這里我們借鑒一下“木桶理論”,由“木桶理論”來淺談一下關于幼兒園組長能力的再造。
所謂“木桶理論”,它的含義是,一只木桶的容水量,不取決于構成木桶的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取決于最 短的那塊木板。因此,要想讓一只木桶能夠裝更多的水,就要認清哪塊木板最短,并設法改變這一塊短木板的 現狀。
將“木桶理論”應用到幼兒園組長管理中,以下三方面都可以給我們以一定的啟發。
1.對組長專業能力
如果把幼兒園教師團隊比作一只“木桶”,園長是銅箍,主任是銅線,組長便是一塊塊“木桶板”。要想使這只“木桶”多裝一些水,那么, 這些“木桶板”都應該是“長”一些的。
作為保教主任,要善于發現組長們身上不同的“長”。
發現組長專業的“長”:組長的專業使組長可以在教學教研中成為一名“引領者”。
2、對組長組織能力
我們所要求的組長合格與否,并不取決于他最優秀的因素。而要受他最欠缺的方面的制約。通過多途徑地挑刺和補缺,我們幼兒園造出的“水桶”就不是“次品”和“危險品”,而是“精品”。
3、組長溝通能力,對組室群體的再造
一只木桶要裝更多的水,不僅構成木桶的板子要長,而且還要防止木板上出現漏洞,板與板之間出現縫隙 。其實幼兒園的組室管理也是這樣。
要想使幼兒園這只“桶”多裝一些水,那么幼兒園的各個組室,教研組、專題組、綜合組、后勤組等都必須扎扎實實地做好各自的工作,使“木板”上不出現漏洞;各組室之間又必須互相配合,協調關系,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產生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板”與“板”之間不出現縫隙。這樣,幼兒園這只“桶”才會嚴嚴實實,滴水不漏。
在工作中,我們經常進行工作協調制。例如:和綜合組徐蔚協商師資培訓與專題教研同步并進,協調進行的方式。情況互通制。例如:及時將教師前勤的工作與后勤進行互通和分享,形成溝通、合作的橋梁。
總之、通過“專業”“組織”“合作”等不斷的再造策略,使我們的組長人人變成優質的“木桶板”,那么幼兒園這只“桶”才 能真正地做到“板長水滿”。
二、看優秀組長角色定位
● 教研組長角色存在的問題
1、 教研角色意識不濃
2、 教學理論素養不夠
3、 教學研究能力不強
4、 組織管理水平不高
首先我們一起來挖掘一下,你認為優秀的組長(這里的組長包括教研組、
學科組、工會組、專題組……)必須具備哪些素質(這里不說那么深奧的詞,就說哪些特征)。我先來說,我覺得優秀的組長必須的讓人“信服”的;可以很“親近”的;有“組織”才能的。你認為還應該具有哪些特征?
● 優秀組長的角色定位
(一)組織:組長的組織作用可以使她在教研活動中成為“核心”。
任何一級組織都需要一個能把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大家的智慧發揮
出來的組織者。
如何成為一名“組織的核心者”?
要成為一名“組織的核心者”組長必須做到“三個準”:
1、“抓準問題”;
2、“找準突破口”;
3、“用準方法”。
(二)信服:可信度、服帖度的增加可以使組長比較容易地成為教研活動的“促進者”。
如何成為一名“令人信服的促進者”?
要成為一名“令人信服的促進者”,組長需要做到“三個用”:
1、“用自己的反思促進教師的反思”;
2、“用自己的思考加深教師的思考”;
3、“用自己的感悟暗示教師的感悟”。
(三)親近:組長的親近最突出的體現在她是教研活動的“參與者”。
組長在教研活動中首先是一位“組員”,也是“研究主體”中的一份子,應
該是教研活動的積極參與者。
如何成為一名“親近的參與者”?
要成為“親近的參與者”就要將自己放在的下位的角度,做到“三多三少”:
1、“多傾聽少打斷”(多傾聽來自于組員的聲音);
2、“多肯定少否定”;
3、“多說‘我想可能、也許、覺得……’少說‘我認為’”。
(四)專業:組長的專業使組長可以在教學教研中成為一名“引領者”。
“行動前反思——行動中反思——行動后反思”是教研的研究思路,貫穿
始終的是對教學實踐中具體問題的研究,在研究中,教研組長對教學研究的引領作用非常重要。
如何成為一名“專業的引領者”?
要做一位“專業引領”的組長必須做到“三個比一比”:
1、“想得比大家多”;
2、“思考得比大家深”;
3、“研究的點比大家新”。
(五)機智(技巧):組長的機智體現在她可以是良好的教學教研氛圍的“營
造者”
一棵樹苗,或生長在茫茫鹽堿地,或栽種在肥沃的土壤里,不同的地域會
出現不同的結果。同樣的道理,教研活動在不同的環境中效果就是炯然不同。
如何成為一名“機智的氛圍營造者”?
要成為一名“機智的氛圍營造者”,組長必須做到“三個巧”:
1、“巧設問”;
2、“巧遷移”;
3、“巧匯總”。
● 優秀組長再造的策略
1、 提升魅力,提升才能
2、 更新觀念,更新角色
3、 提高素養,提升專業學識
4、 加強研究,加深思考
5、 借助同伴,互動學習
三、從教研文化,看園本教研“四重奏”
形成教研文化,開展園本教研“四重奏”
組合式教研
組合型教研就是聯手各組室,集結多優勢,形成研究共同體,在新任務的驅動下,形成新團隊、新合力、新組合的教研方式。
也就是以教研組和專題組兩種組織形式同時存在的教研組合形式。我們之所以在教研組的形式之外又增添了專題組的形式,是因為我們在具體的園本教研過程中體會到教師主體作用的重要、教師間的合作互動的重要。
組合式教研中老師的角色既是教研組的成員也是項目組的成員。教研組以年級教研為主;專題組則是以課題為目標,以教學方法,教學技能,教育教學的經驗增長研究為主。
組合型教研方式的優勢在于: 1、使各“教研團隊”形成“合體”。其一,就是專題組和年級組組合起來,它們研究的主干一致,分叉有深淺;其二、每班二位教師根據意愿參與一個專題組(集體教學組或區域研究組),教師既有主攻領域,又使學校、班級各項學期研究均達成,也就是用力不偏廢。2、以“教研活動”實現“共贏”。老師在這場教研的“生命”運動里,真正嘗到了組合型教研給我們帶來的成長快意。
二、比較型教研
比較型教研就是在相同主題活動中,由成熟型教師、優秀教師與新手教師一起選擇一個相同或相似的內容展開教學觀摩,現場進行現時聚焦、現時比較的教研方式。
針對幼兒園教師年輕教師多,知識多、經驗少;思維活、行動缺;想法新、實踐難的特點。我們開展比較性教研方式。比較性教研方式的優勢在于:1、“比較”提升教師的“自我鑒別”。在“春天到了”主題活動中,我們由年輕教師和成熟教師同時展示教學活動:“春天的花朵”,現場進行現時聚焦、現時比較。在比較中表現為:教學活動——“春天的花朵”比較型觀摩
|
年輕教師 |
成熟教師 |
目標設計 |
略高于幼兒年齡段,與環節設計不符。 |
切合幼兒最近發展,階段目標與長遠發展結合。 |
環節設計 |
勇敢創新,大膽運用第一、二環節倒裝呈現的方式。 |
環節層次清晰,銜接過度無痕。 |
教學具 使用 |
設計中加入聲、樂、畫同步的媒體演示。 |
學具簡單但實用價值較高。 |
教學回應 |
回應多重復幼兒回答。 |
現場有追問、回應變化多。 |
在現場的實踐活動比較中,能使教師產生心理共振,如:發現自己在教育教學環節設計、教學具演示、現場互動機智中的不足與缺乏。在相互的比對中,對自己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自我診斷和反思。2、同時“比較”也帶來教師的 “競爭向上的壓力”。通過比較,給成熟教師帶來新的教學創新與突破的壓力,給年輕教師帶來思維與借鑒、創造與競爭的動力,從而更發揮教師的聰明才智。更加
豐富了教學設計的方案,并在具體的課堂實施過程中,驗證不同教學方案的有效性。正是在這種有效并富有針對性的自鑒、自省;適度的壓力和良性的競爭中,使我園教師的教學能力發展迅速。
骨干引領型教研
針對幼兒園骨干教師層梯明顯,特長突出的特點,我們開展了骨干引領型教研。骨干引領型教研就是針對有獨立見解、創新理念的骨干教師,給她們教研專題或讓她們自己根據幼兒園發展現狀設想教研專題,進行現場園本教研專題引領的教研方式。
四、求助型教研
求助型教研就是給予大家自由的空間,隨時隨地,只要有問題有想法可以第一時間提出,使我們其他組員都能根據自己的經驗、自己的想法,提出方法、途徑及觀點,分享大家的智慧,在合作中有效的教研。
例如:有一天早上求助貼上出現sos的求救符號,仔細一瞧,原來是將要開課的同事發出的帖子。帖子上的內容是:“又要開課了,我想上逛公園的活動,怎么逛呀?急呀!痛苦呀!”……沒想到一到下班前,求助貼上布滿了帖子。有的寫著:“孩子們喜歡玩旋轉木馬,可以考慮考慮。”有的寫著:“對,我上次在自己班上試著聽音樂的旋律,騎旋轉木馬,不妨試試。”有的寫著“我上次帶女兒參加奧孚新年狂歡派對,有些曲子很不錯,需要的話,給你看攝像。”……就在大家的七嘴八舌中,開課老師得到了啟發,心中有了方向。
這種解憂小站——求助貼只是教研形式的一種,它的特點是即時即興,使教研經常化,能夠滿足多層次的教師要求,延伸了教研的時間,拓展了教研的場所,豐富了教研的內容。使教師中無形的發揮各自的優勢,形成了各種互補式的合作
關系,給教研注入了新的活力。
當然,隨著幼兒園教研文化的不斷深化,我們大家對如何創建更“主動、合作、共贏”理念的教研文化的認識將會不斷提高,只要我們不斷自我進取、自主創新、共同發展,相信我們的教研將更趨自主化、優秀化。教研形式多重奏將演變成一曲更優美動聽的協奏樂。
【教研講座《打造“優秀”組長隊伍,開展多樣性教研文化建設》教案】相關文章:
下一篇:家長幼兒感恩教育論文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