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2年開始,每年的5月20日至6月20日是全國學前教育宣傳月。2019年,教育部將全國學前教育宣傳月的主題定為“科學做好入學準備”,旨在引導全社會,特別是廣大教師和家長,堅持科學理念,尊重幼兒發(fā)展規(guī)律和學習特點,關注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為幼兒今后的學習、生活和終身發(fā)展做好素質準備。要“科學做好入學準備”,必須將幼小銜接落實于教學和管理中。但是,不少幼兒園打著“幼小銜接”的旗號,簡單地提早引入小學課程內容,甚至干脆實施“小學化”教育,與教育部提出的“科學做好入學準備”背道而馳。而農村家長因為文化不高和信息不暢等原因,大都錯誤地認為教了小學教學內容的幼兒園才是好幼兒園,才能幫助孩子適應小學學習。再加上一些幼兒園為了吸引招生,一味迎合家長,頑固地搞“小學化”教學,甚至還大張旗鼓宣傳。這些行為不僅違背了教育規(guī)律和國家的政策規(guī)定,也在招生、保教等方面給正常運作的幼兒園帶來困擾和沖擊。農村幼兒園應該怎樣轉變家長的觀念?應該開展哪些符合教育規(guī)律和政策的幼小銜接活動?應該怎么幫助幼兒園、家長和孩子“科學做好入學準備”呢?基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我們遵循《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用符合兒童發(fā)展規(guī)律的方式,落實了“科學做好入學準備”的一系列工作。
一、著眼素養(yǎng)和能力,實施“生活化、游戲化課程”,在園三年全程流暢銜接
從構建地方課程入手,從農村地域特點出發(fā),我們探索出一套特色課程體系,即生活化、游戲化課程。這套課程主要包括兩大塊內容,一是陽光種植課程,一是民間游戲課程。這套課程讓孩子們在生活化、游戲化的學習過程中開啟知識體系的建構,培養(yǎng)終身發(fā)展所需要的素養(yǎng)和能力。幼兒園里有一大塊荒地,老師領著小朋友們拔草、撿石頭,小朋友做得不亦樂乎!幾天時間,每個班就有了四塊種植地了,還掛上了“陽光種植園”牌牌。農村家長們一般都擅長種植,第一次種植活動就由“家長助教”們帶著孩子們一起完成。小朋友認真學習,認識了好多種菜苗,并且體驗了人生的第一次種植。此后,這一課程的主題按照四季變化、節(jié)氣與中國農耕文化的脈絡來設置。在合適的季節(jié),孩子們可以在種植園散步,找蝸牛、挖蚯蚓、摘黃瓜、收秋葵。用小樹枝丈量玉米稈的高度,學習稀釋小便來給菜苗澆水,知曉蔥、蒜、韭菜的區(qū)別。在大自然里,孩子們和一草一木、一花一葉、一蟲一鳥進行著純真的交流和對話,用各種符號記錄下他們的觀察。3月12日植樹節(jié),園長老師送給每個孩子一棵小樹苗,鼓勵孩子們積極參與植樹活動,在家長的陪伴下體驗勞動的樂趣,感受美化環(huán)境的意義,親身體驗"我和小樹共成長"的樂趣。在勞動、學習、嬉戲間,孩子們收獲驚喜的發(fā)現(xiàn)、幸福的成長。第二塊課程是民間游戲課程。民間游戲不受場地、時間限制,易于開展,很多還配有歌謠,為幼兒提供了語言表達的環(huán)境。游戲課程的開發(fā)過程,也得到了家長熱心的幫助。許多人對小時候玩過的民間游戲仍有記憶,請他們回憶記錄下來后,老師們進行了有序的整理。幼兒作為課程的主體,更是全程參與者。首先,許多游戲規(guī)則也為適應孩子們而改變。比如五子棋,中班孩子還不能很好掌握下棋的規(guī)則,于是就改變規(guī)則,減低難度,改五子棋為三子棋、四子棋,將斜排的排列忽略不計,這樣孩子們很快就掌握了下三子棋、四子棋的規(guī)律。在“跳房子”的游戲中,改單腳跳為雙腳跳、單腳跳的也允許停一下站直身子再跳。其次,圍繞游戲器材的制作也做了改造。在小班孩子玩的小推車上,貼上色彩鮮艷的即時貼;貝殼玩具的外面涂上了漂亮的色彩,里面寫上數(shù)字;在“搶四角”游戲中,發(fā)現(xiàn)了用繩子圍成四角的好方法,解決了椅子攜帶不便的缺點;在“抓七子”的沙袋里,孩子們裝進了各種各樣的種子和大米。另外,民間游戲大多配有歌謠,但有些童謠表現(xiàn)的主題低俗,老師就進行改編。民間游戲課程實施與小組或班級集體活動相結合,貫穿在一天的零散時間、主題教學活動、自主游戲中,充分鍛煉、提升了孩子們各方面的能力。“農村版”生活化、游戲化校本課程,遵循了幼兒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培養(yǎng)了自主學習能力、傾聽習慣、口語表達能力、精細動作能力等。這些都是孩子們適應小學學習生活所需要的重要能力和素養(yǎng)。而這些能力和素養(yǎng)也都包含在《指南》各領域發(fā)展目標中了。所以,幼兒園若能切實貫徹《指南》精神,將其落實到位,就是在為幼兒的入學做準備,也是在為幼兒的終身持續(xù)發(fā)展打基礎。這樣的幼小銜接,可貫串于幼兒園的三年時光里。
二、立足學生素養(yǎng),開展系列主題活動,大班階段強化幼小銜接
大班第二學期,是幼小銜接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開展主題系列活動“我要上小學了”,抓住普遍問題,從環(huán)境適應、作息習慣、學習習慣及自信心等方面幫助孩子們做好幼小銜接。首先,開展專題活動,幫助孩子們了解小學的環(huán)境、作息和一日生活等,組織了以“走進小學,感悟成長”為主題的參觀小學活動。去之前,對孩子們展開調查,了解他們對小學的印象,結果發(fā)現(xiàn)很多孩子害怕上小學,原因也有不少:有擔心小學老師太嚴厲的,有擔心作業(yè)太多沒時間玩的,還有不喜歡小學教室太舊的,當然還有聽說小學廁所好遠好高還很臭的。針對調查結果,我們和小學積極溝通,不僅化解了孩子們的種種擔心,在活動中還有不少新的收獲。尤其在學習環(huán)境的改變和適應上,由于幼兒園老師在活動前了解并及時發(fā)現(xiàn)了孩子們的困惑和問題,在小學并不完美的廁所前上了重要的一課,討論了如廁方法,給予孩子們鼓勵并做了示范,使他們的疑惑和緊張情緒得到疏導、化解。其次,認真完成每一個家庭小任務。上小學后每天放學回家都得看書做作業(yè),這也是孩子們擔心做不好的事情。大班最后一學期,為讓孩子們提前適應,圍繞學習習慣養(yǎng)成、生活自理能力,老師每天放學會給他們安排一個家庭小任務。有時是教大人唱一首歌,或是畫一幅畫、講一個故事,有時是做手工或干一次家務等。家長們拍照或拍視頻從微信群交作業(yè),也有第二天入園口頭匯報的,老師總是及時跟蹤、點評鼓勵。家長們反映,孩子們漸漸養(yǎng)成按時完成家庭小任務的習慣了,進步都非常大。第三,畢業(yè)季是最令人難忘的,每屆“展望未來——科學做好入學準備”大班畢業(yè)典禮暨家長開放日活動我們都要非常重視,隆重舉行。活動有感恩遇見與陪伴、展示成長與進步、傾聽希冀和祝福、歌唱美好未來等等,而且持續(xù)一個月,而不是只開一次大會走過場。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孩子們上小學的腳步將更堅定。
三、注重家校配合,化解家長焦慮情緒,親子合力夯實入學準備
科學的幼小銜接工作離不開家長的參與和支持。因此,春季一開學,就召開園級家長委員會,與家委共同商討大班幼小銜接的活動和形式,最后達成共識:在大班孩子幼兒園生活即將面臨結束的這幾個月里,一定積極配合幼兒園,開展各項幼小銜接活動,激發(fā)孩子們上小學的熱情和愿望,為上小學做好準備。接著,為了幫助幼兒順利度過銜接期,還與小學聯(lián)手,召開幼小銜接專題家長會。家長會有兩大內容:園長專題講座和小學老師專題講座。園長從生活、學習、行為的轉變等方面,分別闡述幼兒園和小學的區(qū)別,建議家長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習慣,并詳細地講解了如何養(yǎng)成孩子的好習慣;提醒家長正確認識、評價自己的孩子,還要學習正確引導孩子的方法。小學老師則分析了一年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教育方法,深入淺出地剖析新生入小學可能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著重介紹使孩子盡快適應小學生活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在講座中,還分享了如何讓孩子喜歡上書籍、怎樣讓孩子正確握筆等實用方法。幼小銜接的專題講座既是大班老師幼小銜接工作的指南針,又是幼兒園送到家長手里的一顆定心丸,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家長的焦慮。第三,給家長發(fā)放調查記錄表,一份是大班幼小銜接幼兒情況觀察記錄表,一份是大班幼小銜接家庭教育情況記錄表。這兩份表格發(fā)放到每個孩子家中,家中留守老人年齡大無法完成調查記錄的,班主任就通過微信把調查表發(fā)給在外務工的家長,讓他們暫時放下工作,在電話中傾聽孩子的心聲,看看孩子各方面做得怎么樣;也對照調查表,讓留守孩子的父母、長輩相互溝通,及時調整家庭教育方式。老師們根據(jù)兩份調查記錄表,及時發(fā)現(xiàn)不同孩子存在的共性問題,按類別分小組實施教育策略。如針對還沒養(yǎng)成閱讀習慣的孩子,在區(qū)域活動時,老師會引導鼓勵他們多參加閱讀區(qū)的活動,也請家長在家里創(chuàng)造條件,每天開展親子閱讀,讓孩子養(yǎng)成閱讀好習慣。堅持一段時間后,這些孩子的問題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作者:何淑群
【農村幼兒園做好幼小銜接分析】相關文章:
上一篇:家園共育在幼兒園領域活動中的滲透
下一篇:民間兒童游戲在幼兒園教育中的運用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