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學英語教學缺乏德育教育的現象
(一)實用主義教育觀是英語教學缺乏德育教育主要原因。一直以來,無論是中小學還是大學,學校開設英語課程和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應付考試,為了升學,大學生還要過級和考證等,加上英語教學內容多,任務重,教師在教學中為了實現學生應試目標而教學,壓力大,時間緊,根本沒有時間在課堂上很好地融合德育教育進行教學。而且大部分高校英語教師也沒有認識到在課堂上對大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大部分教師自身德育教育理論知識也欠缺,又缺乏德育教育工作經驗,這些因素都導致大學英語課堂沒有真正融入德育教育。
(二)有些學校領導重視英語專業教育而忽視德育教育。當今由于教育體制的改革和高校的擴招,各個高校都在爭奪生源,學校招生時不僅要看學生高考成績,有的專業還對英語入學成績劃了最低入門線,其實是要求更高。將來學生畢業出去找工作去就業,接收單位也要看成績,因而考試就成為教學的“指揮棒”,很多學校領導自然要按照這個“指揮棒”來指揮教學,對英語教學進行一些硬性規定,比如統一教材、統一教法、統一考試等,結果導致教師為應付“統一”而失去了“自主”,根本沒有心思用心去設計在教學中如何融入德育滲透,即使有一點,也是淺嘗輒止。
(三)英語教材存在重語言輕內容現象,德育內容融合度低。當前高校所應用的大部分教材更注重英語語言的適用,注重語言規律及其可讀性,對語言教學的思想性卻不夠重視。有些學校對語言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意識比較薄弱,選用的英語教材里面有的一字不落地照搬了外國文章,其中有的文章大肆宣揚了西方國家的政治思想和理念、西方國家的價值觀和文化意識,部分內容與我國現有國情不匹配,乃至相悖,這些教材德育內涵的缺失,無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和文化意識,客觀上反而增加了德育滲透的難度。
二、大學英語教學與德育教育融合存在的問題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可以接觸網絡新聞、英文原版書籍、英語廣播等這些信息的獲得讓學生更加了解西方文化,但是,大學英語課本內容的更新卻較為緩慢,雖然大學英語教材中包含了許多優秀的文化內容,但是這些內容卻不利于德育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融入。另外,教師在具有扎實的教學基本功的同時,也要端正自己對課堂上融入德育教育的態度,在授課過程當中,做到把智育和德育并重,將德育教育融入于教學環節當中,做到“潤物細無聲”。英語教師也要肩負起立德樹人的重任,讓德育工作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影響。
三、大學英語教學與德育教育融合中存在問題的原因
有部分教師認為在課堂中融入德育教育是“兩課”教師的工作,就是在上課的過程當中,只需要完成相關的授課任務就可以,沒有必要進行德育教育。也有部分教師認為,大學英語教育當中結合德育教育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不能夠找到一個有效的途徑來將德育教育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當中,那么還不如在上課的時候不進行德育教育。還有部分教師,將德育教育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中這一概念理解的非常生硬,造成課堂當中會突兀地出現某一項思想政治方面的教學內容,這種情況是非常尷尬的。作為教師,應當探討各類大學英語教學主題,在講授英語課程的過程當中加強德育教育,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加強思想修養,將知識的學習和學生社會實踐統一起來,將實現自我價值與實現中國夢統一起來。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讓大學英語教學與德育教育充分融合,講述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內涵,同時讓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將這一目標作為課堂教學目標,會讓課堂更加充實、有趣。
四、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方法探索
(一)設立科學合理的英語學科評價方式。對學生思辨能力的考察也應體現在課程評估體系中。目前來看,大學英語的課堂評價體系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它們涉及的思辨能力的考察不是很多。要想引起學生和教師對思辨能力培養的重視,必須在兩方面進行改革。一是形成性評價不能只局限于到課率和完成作業情況,學生平時參加各種活動的表現也應該考慮其中,那么教師就應該豐富課堂活動的形式,比如小組或個人展示、辯論、讀書筆記、影評、話劇表演、英文電影配音等,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機會,達到語言輸出和思辨能力的考查。二是終結性評價除了期末紙質的考試之外,也可以增加評估內容的多樣化,比如學期小論文以及小總結,這樣可以提高學生針對問題進行探討、分析、推理、評價和總結的能力。學校和教師要盡力為學生創造一個培養思辨能力的環境和氛圍,才能使學生不但掌握一定的語言技能,還能具有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思辨能力的人才能在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中脫穎而出,成為真正的國際人才。學校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在重視學生英語成績的同時也要重視德育教育,應該檢查教師教學中是否融入德育教育以及滲透度有多少。在對教師的業績評價時不能唯成績論,要把教學成績和德育滲透工作成績結合起來,提升英語教學評價的靈活性、思想性,提高教學中德育教育滲透度。總之,高校應該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摒棄實用主義教育觀,促使英語專業教育自然地融進德育教育,幫助和加強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二)科學合理地選用大學英語教材。英語教材不僅僅是教師用來教給學生語言知識的,同時也是教師教學時進行德育滲透的重要載體,所以必須對英語教材進行認真的選擇和應用。要充分考慮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國家、社會現實情況的德育教育需求,選擇難度符合本校專業需要,有助提高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又能自然融合德育教育內容的教材。有了好教材教師就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隱性或顯性的德育內容,抓住教材里充滿教育意義的文章和句子,在課堂講解中結合實際有技巧地融入德育教育。比如在講解“championship”這個單詞時,可以聯系到最近中國女排在2019年女排世界杯中以十一連勝成績奪冠的輝煌戰績,鼓勵學生學習她們無私奉獻、團結協作、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為國爭光的中國女排精神,弘揚女排精神,把這種精神運用到學習和生活中來。
(三)充分開展英語第二課堂滲透德育教育。正如學習所有課程一樣,僅僅依靠課堂上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所以英語教學的德育教育除了課堂中滲透,也要積極開展第二課堂來加強和提升英語學習中的德育滲透度。教師要有意識地組織一些主題積極向上的英語課外活動,比如開展相關的英語辯論賽、英語口語比賽等賽事和觀看英文電影、收集英語名言警句等,這些活動寓教于樂,學生感興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也能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德育素養。
(四)英語教師提高自身素養做好學生的榜樣。教師對學生具有天然的榜樣作用,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學生無形的影響。英語教師作為21世紀的知識傳播者,思想比較活躍,有更多機會接觸國外各種思潮,所以不僅要不斷學習,提高英語專業水平,也要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認識水平,全面提升自身綜合素養。現在的學生視野開闊了,主體意識更強了,思維相當活躍,作為大學英語教師要清楚認識到這一點,積極適應這種變化,不僅僅在學識上,更要在修養上讓學生仰慕,這樣的教師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將更有說服力。
(五)在教材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大學英語教學是跨文化交際的一部分,多元文化有利于人們了解世界,但是同時也不利于大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六)在教材中融入品格教育。面對全球化帶來的文化融合,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會受到西方價值觀的影響和挑戰,要客觀、冷靜地對待這些現象,抵制西方消極思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大學英語課程當中融入理想信念的教育,將民族精神與中國夢融入英語教學之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理智地對待西方思想和文化。
(七)實行開放式教學,實行開放式考核方法。展開和落實課外實踐活動。深入學習和對比中西文化,增強學生的鑒別和判斷能力。加強教育監督,有效規避西方腐化思想的侵蝕。
(八)改革課程設置。當今大學生缺乏思辨能力也與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有關,不難發現,提高學生思辨能力相關英語課程是屈指可數的,幾乎很少開設英語選修課來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要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學校就應該對課程設置進行改革。一是選擇合適的教材,酌情增加對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功能性交際活動和專題討論,加大相關選修課的力度,同時減少語言技能課程的比重。二是大學英語的教學不應該單獨割裂開來,還應與其他學科相銜接起來,可以適當增設專門用途英語,比如制藥工程英語、計算機英語、旅游英語等課程,這樣以來,可以使學生拓展知識結構并通過與其他學科的交融擴展新的思路,為培養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奠定基礎。
五、結語
高校的德育工作是我國教育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黨的報告明確提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對新時代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當代世界風云變化莫測,社會形勢紛繁復雜,社會壓力生活壓力不斷加大,多種價值觀念沖擊,如果高校放松德育教育工作,對大學生的德育工作做得不夠、不深、不透,學校的主流價值引導將會出現缺位,知識技能學科教育將會出現越位,這將嚴重影響德育工作整體成效和學生的全面發展。英語作為高校公共基礎課程,面向各個院、系,各個專業開展教學,在其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將能夠實現更大更令人滿意的教學效益。
作者:王曉濱 單位:黑龍江工商學院
【在大學英語教學融入德育的探索】相關文章:
上一篇:幼兒園美術活動中自然材料利用探究
下一篇:快樂學習在幼兒教育的運用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