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方法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隨機選取2011級-2014級衡水學院“90后”學前教育本專科學生,從性別、家庭經濟狀況等方面了解其基本情況。共發放問卷220份,收回有效問卷212份,有效回收率為96.4%,基本能反映“90后”學前專業學生擇業觀的一般狀況。改編秦儉《當代大學生擇業觀的影響因素調查》問卷,問卷分為基本情況和具體情況兩部分,共計33題,調查內容包括擇業心理情況、就業職位選擇情況、意向就業地、求職途徑工作待遇等維度。先針對改編問卷小范圍測查,對問卷內容貼切性,重要性與清晰性進行評價,刪去內容不準確項目,形成正式問卷;隨機分層選被試,填寫問卷施測;數據通過EXL程序統計分析獲得研究結果。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擇業信心。
根據調查,對本專業日后發展充滿信心17%,信心不足35%,沒有信心37%不知道沒有考慮過11%;當問及“就業前景看法時”,有8%感到“樂觀,很有信心”,16%感到“比較樂觀,有信心”,56%“感到迷茫,沒有信心,5%“沒想過,沒信心”,15%感到“心灰意冷,毫無信心”;當問及“對自己專業知識的學習程度是否滿意?”大部分學生認為一般,對于“是否對自己今后擇業充滿信心”大部分學生給予了否定。綜上可見,目前就業形勢趨于嚴峻,就業難已經成為普遍問題。其原因在于整體就業形勢比較困難,且本專業學生對專業領域內就業形勢認識不夠,專業信賴度較低。
(二)擇業意向。
就畢業后打算方面,58.4%的學生選擇“直接就業”,26.4%的學生選擇“繼續學習”,7.6%的學生選擇“考公務員”,5.7%的學生選擇“自主創業”,1.9%的學生選擇“出國深造”。這說明直接就業和繼續學習是本專業“90”后學生畢業后主要選擇,且對自己未來發展有考慮、有規劃,職業生涯規劃的理念正在影響著“90后”大學生的思想。就工作類型選擇方面,選“普遍穩定工作”的占43%,選“舒適安逸工作”的占37%,選擇“有挑戰性工作”的占5%,選擇“挖掘自我潛力工作”的占4%,“其他”為11%。由此可見,本專業“90后”大學生擇業心理比較安逸,挑戰心理較差。在擇業單位上,首選“除幼兒園以外的企事業單位”,56%;其次選擇“早教機構”的有15%,10%選“幼兒園(公辦)”,1%選“幼兒園(民辦)”。在問及“如果應聘不到專業對口的職位你能否接受?”,大部分學生表示接受,說明本專業學生并非對教育事業沒有信心,而是對幼兒事業沒有信心,因此,幼兒事業需進一步提高社會認知力。在工作培訓方面,大部分學生認為無所謂,可見“90后”學生對工作后應注意問題不知所措,且對工作單位了解不夠。在對“擇業前最關心問題”調查中,6%選擇“了解應聘單位”,66%選擇“專業知識是否符合”,28%選擇“資格證書是否有用”。由此可見,“90后”大學生在求職前,對用人單位并不了解。總之,“90后”大學生追求安逸穩定生活,對本專業沒有信心且對工作后應注意問題不知所措,但對自己未來有規劃。
(三)意向擇業地。
大部分學生不愿意回生源地;大部分畢業生愿意留在學校所在地。由此可見,現在大學生的安逸性強,獨立闖世界能力較低。在工作地選擇上,11%選擇“直轄市”,13%選擇“省會城市”,16%選擇“中小城市”,32%選擇“城鎮”,28%選擇“農村”。在目前就業形勢嚴峻情況下,大部分大學生愿意去基層服務,但從來源地來看又存在差異性。“擇業地點選擇依據”方面大部分以薪金為主,且大多數會因感情或家庭影響更改就業地,由此說明以女生為主的“90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擇業地依賴程度較深,追求安逸生活環境。
(四)求職途徑。
在就業渠道選擇方面,“自己找”占47%,“家里幫著找”占7%,“依靠學校推薦”占9%,“自主創業”占37%,說明大多數“90后”學生自食其力,且自主創業想法逐漸提高。在希望學校提供的指導服務方面,大部分學生要求提供“求職、面試技巧培訓”和“就業信息”,這說明“90后”大學生實踐能力不高,且職業技能較低,同時需要進一步提高專業素質。
(五)工作待遇。
在“期望得到的薪酬待遇是多少”,選擇“1000-2000”占48%,“2000-3000”占32%,9%選擇“3000以上”。在目前經濟社會中,擇業還是以薪金為準,且部分“90后”學生在目前經濟形勢下對月薪的期望比較高,不能很好地根據社會現狀和自身條件理性定位。
三、結論與建議
以上數據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1.“90后”學生就業信心不是非常充分,對自身專業信賴程度較低,追求安逸環境,且對本專業的就業形勢認識不夠,并沒有意識到學前教育專業的優勢,不能很好把握自身專業特色。2.“90后”學生對自己未來發展有考慮、有規劃,表現為大部分學生選擇直接就業,同時,追求安逸穩定生活,對工作后應注意問題不知所措,大部分畢業生實踐能力不高,且職業技能較低。3.“90后”大學生對外界了解不夠,對社會估量過悲觀,且不符合現實社會改革發展,在經濟社會中擇業還是以薪金為準,部分畢業生對月薪期望值比較高,不能很好地根據社會現狀和自身條件理性定位。針對以上結論提出建議:1.作為大學生本身而言,首先要確定好適合自己理想目標,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樹立競爭意識,克服焦慮、恐懼、依賴等不利于擇業、就業心理;其次不斷完善文化素質、技能素質和心理素質等,符合企業、社會要求。作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更應該努力培養自身專業技能,了解用人單位要求等。2.建立科學的擇業薪金觀是指導大學生正確擇業就業重要條件。對學校而言首先要培養學生具有優良道德素質,要使其具有熱愛和尊重兒童,熱愛幼兒教育事業職業道德素養;其次要樹立全職教育理念,培養其具備扎實專業知識和能力;第三是要培養學生心理和性格,保證其具有健康、良好性格特征,同時國家和社會深化大學生就業制度改革,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建設,為“90后”大學生樹立正確擇業觀提供幫助。3.應正確認識本專業從業價值,避免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現象,且本專業學生應找好自身定位,擺正心態,為個人發展做好自身準備。培養擇業信心,使其認識到本專業優勢,目前幼兒教育事業遠未真正普及,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需求將很大,因此,要對幼兒教育事業有信心,認識到學前教育事業廣大發展空間,跟上社會改革步伐,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為教育事業做出貢獻。
作者:張琦 李永霞 單位:衡水學院教育系
【大學生擇業觀學前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上一篇:舞蹈創作學前教育論文
下一篇:農村學前教育論文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