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一個社會可以沒有文字,但不能沒有語言。文字是在語言的基礎上產生的。語言作為思維工具和交際工具,始終伴隨著每個人的生活,對于幼兒來說,他們從一出生開始聽別人說話,再慢慢在理解語言并且學習語言,使他們從一個自然人長成社會人,在這一過程中,語言始終伴隨著他的生活、游戲和認知。他們在與成人的交往以及其他的活動中,主動模仿習得語言,在各種活動中運用和修正中,學習正確在使用語言,這是一種不知不覺自然而然的行為。為了更大限度地促進幼兒語言發展,提高其運用語言的能力,在幼兒3—6歲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采取有效的活動方式,可以充分發展幼兒的語言水平,實現幼兒園語言教育的目標。
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是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領域。這是以幼兒為主體,以語言為客體,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使幼兒與周圍語言環境不斷相互作用中獲得語言的發展,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從而促進幼兒的身心全面發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幼兒語言教育活動的內容與要求”第4條中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眾所周知,成人和語言是幼兒自然模仿的樣板,然而,幼兒文學作品中的成熟的語言、藝術的語言,更是幼兒學習語言的典范,同時,文學作品的語言不同于平時交流中的口頭語言,這是幼兒接觸書面語言的最初載體,有助于提高幼兒口語表達力以及由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的過渡。
幼兒文學作品包括幼兒童話、幼兒生活故事、幼兒詩歌以及幼兒散文等。這些文學作品,具有教育、認知、審美、娛樂等各方面的作用,其中兒歌是兒童最早接觸的文學樣式,語句簡短、結構單純、內容生動、想象豐富,有優美的節奏,是適合兒童歌唱吟誦的韻體作品。
兒歌是兒童歌謠的簡稱,屬于民間歌謠的范疇,可以這么說,自從人類有了語言,也就出現了人們口頭創作的兒歌,如“勞動號子、搖籃曲”等。這些民間口頭歌謠對現代兒歌創作有著深遠的影響。當嬰兒還不會說話時,他們在搖籃里或成人的懷抱里,就已開始聽成人吟唱歌謠,歌謠的內容可以是他們不理解的,但優美的音樂,和諧的節奏,可以給他們以情感的熏陶和美的享受。作為一種最早出現的文學作品,兒歌自有它本身獨特的魅力:
1魅力表現
1.1內容豐富多彩
兒歌中有大量的作品,是以某方面的知識為題材。有介紹周圍山水草木和鳥獸蟲魚形象、習性和功用的,如最為幼兒所熟悉的“小白兔,白又白,兩只耳朵豎起來,又吃蘿卜又吃菜,蹦蹦跳跳真可愛”;有描述日月星辰、四季變化的,如《四季歌》“春天到,桃花開,楊柳樹兒輕輕搖;夏天到,知了叫,小荷露出尖尖角……”;有介紹淺顯的自然和生活常識的,如《干凈》“鼻涕擦干凈,指甲剪干凈,臉兒洗干凈,媽媽和我親一親……”;有介紹簡單的數目和時間觀念的,如《七個阿姨來摘果》、《十個數字歌》等。這些知識都是通過有趣的情節、形象的語言、豐富的想象反映出來的,易于幼兒接受和引起學習的興趣,對發展兒童的思維、想象和語言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1.2語言簡練、形象
兒歌簡短明快,淺顯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深受學前兒童的喜愛。因此兒歌常常會把深刻的教育意義寓于短短的詩句中,使幼兒在欣賞、學習的過程中,巧妙地讓幼兒懂得掌握一些活動常規,行為習慣,道德行為的標準,分辨什么是好,什么是壞,應該學習什么等。培養幼兒的首選情操,使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美的享受,培養幼兒的美感和審美能力。如《小刺猬》“小刺猬,去理發,嚓嚓嚓,嚓嚓嚓,理完頭發瞧一瞧,不是小刺猬,原來是一個小娃娃”,作品用夸張的手法,先把不理發的小孩比作手發雜生的“小刺猬”等理完了發,才變出一個清潔整齊的“小娃娃”,短短幾句,使幼兒在歡快的笑聲中受到要“勤理發,愛清潔,講衛生“的教育;另外,重疊句式和像聲詞的運用,更使兒歌具有較強的節奏感,使兒歌的思想感情表現的更加豐滿。如“彎彎月,彎彎刀,彎彎河邊去割青草,青蛙見了‘咯咯’笑,眨眨眼,弓弓腰,放開喉嚨‘呱呱’叫……”
1.3形式多種多樣
兒歌的種類、樣式極為豐富,除了平常所見的兒歌外,還有好幾殊形式的兒歌:
(1)《搖籃曲》,這類兒歌一般是媽媽哄小寶寶睡覺時哼唱的,以母親的口吻,講述對孩子的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大都詞句簡短,內容單純,節奏舒緩,是最樸素的,也是孩子最早接觸的兒歌。
(2)《游戲歌》,這類兒歌都是配合游戲的內容或動作而編寫的,為了增強游戲興趣和愉快情緒。兒童在游戲過程中,邊唱邊做,且歌且舞,使游戲更富有節奏感,使游戲內容更豐富,加深游戲的教育作用,如“丟手帕”“拍手歌”等;
(3)《數數歌》,這類兒歌是專門為培養數目觀念而創作的。它把數學和文學巧妙地結合起來,讓兒童在饒有興趣的氣氛中,學習數學,掌握一些數的概念,是適合兒童認識水平、最早的算術教材,如“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著,碰到小松鼠,松鼠有幾個,讓我數一數,一二三四五”等;
(4)《問答歌》,這類兒歌以問答形式表達作品內容,常常使用排比、頂針、反復、對偶的修辭手法,把事物的特征和差異表現出來,有利于兒童分析、比較能力的發展。如“什么出來比天大?什么開花頭朝下?什么開花不結子?什么結子不開花?太陽出來比天大,茄子開花頭朝下,茅草開花不結子,荸薺結子不開花”……
另外還有采用修辭格“頂針”手法結構全歌,把生活中所遇到的許多并無邏輯聯系的詞語、各種草木蟲魚名稱通過隨韻接合的形式聯綴在一起的《連鎖調》、由讀音相近而又容易混淆的字所組成的主要培養兒童說話敏捷、發音準確的《繞口令》以及詼諧幽默的《顛倒歌》和《字頭歌》等……。
兒歌是最富有感染力的文學作品,幼兒的感情非常豐富,他們最容易受到感染。由于它的這些特點而深受小朋友的喜歡,一個學期下來,幼兒可能記不住一個完整的故事,但對于教過的兒歌,則十有八九能一字不漏地背誦出來。如何更好地開展兒歌教學,全面發展幼兒語言水平,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挖掘兒歌魅力,促進幼兒語言發展】相關文章:
下一篇:在幼兒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