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期是人的一生中掌握語言最迅速的時期。新《綱要》頒布后,幼兒語言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趨勢就是強調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應該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幼兒使用語言,學會說話;也要求教師“重視支持性語言教育環境的創設”,強調要支持幼兒開放而平等的語言學習,支持幼兒在活動中擴展語言經驗。那么教師如何在有效的時間內,創設最有效的語言學習環境,讓幼兒充分運用語言呢?在大量的教育實踐中,我們發現分組講述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最有效的語吉教育策略之一。相對于集體講述而言,分組講述在促進大班幼兒語言的發展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
首先,它為幼兒創設了寬松的心理氛圍,大大減少了幼兒獨立在集體面前表述的困難,減輕了幼兒的挫敗感。
其次,幼兒在同伴面前是最放松的時候,也最容易找到自我表現的切人點,更容易讓幼兒體驗到成功,增強了幼兒的自信心。
第三,幼兒之間的差異性恰恰成為幼兒學習語言的重要資源。幼兒在爭辯、沖突、協商中不斷地整合彼此的優勢,形成合作與交往的基本態度,從而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第四,分組講述從時間上避免了隱形浪費,幼兒有更多的機會圍繞同一主題輪流進行講述,在有效的時間內給予幼兒更多的交流與表現的機會。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大班幼兒開展分組講述學習效果較好,通過幼兒自由選擇、積極參與,可以達到同伴間的互助講述作用。但是,由于一些主觀和客觀的原因,分組講述在實踐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問題,影響到分組講述的效果。結合實踐,教師應根據實際問題采取相應的策略。
一、走出分組講述形式化的誤區
分組講述是一種很好的語言學習方式,但不能說讓幼兒進行分組講述,就提高語言教學實效了,就符合教改思想了。究其原因,有些教師對分組講述的內容考慮不周,沒有準備憑借物,對幼兒講述能力不能做到心中有數,也沒有讓每個幼兒明確講述的目的,幼兒沒有任務意識。對此,教師應該從各個方面做好準備,以提高分組講述活動的實效。
1.內容貼近幼兒生活經驗
如果組織講述“我的媽媽”或者“動物園”等話題,幼兒一定會興致勃勃。此外,把看動畫片與幼兒的講述聯系起來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如觀看《大頭兒子小頭爸爸》、《大鬧天空》等動畫片后開展講述活動。值得一提的是,無論選擇什么內容,教師都應該讓每個幼兒明確講述的目的,學會帶著任務意識盡快地進入講述情境中。
2.準備充分的憑借物憑借物可以由教師準備,也可以由幼兒自己準備,包括實物、掛圖、幼兒自制的圖書等。
3.對幼兒的講述水平心中有數作為教師,對幼兒運用語言的情況要善于觀察,深入了解每個幼兒語言發展的狀況,甚至要做到隨聽隨記,做語言教育的有心人,這樣有利于在分組講述中對幼兒的語言表達進行富有針對性的指導。
二、培養分組講述的良好習慣
對于教師來說,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講述習慣是成功開展分組講述活動的基礎。大班幼兒的講述合作意識尚處于初級階段,其分工習慣、傾聽習慣、表述習慣等都需要教師悉心培養與關注。
1.培養分工習慣
分工使分組講述的任務具體化,可以增強幼兒講述的信心和責任心,而這也正是許多教師容易忽略的地方。在分組講述中,幼兒角色分配主要有小組長、發言人(在講述習慣很好的情況下,可以安排記錄員,讓他們用繪畫的方法進行記錄)。由小組長負責安排同伴輪流講述,否則,就會出現混亂無序的局面。因此,教師應該給幼兒一點時間分配角色,讓每個幼兒有角色任務意識,學會帶著任務進行講述。
2.培養傾聽習慣
如果忽視傾聽,分組講述就不可能真正地互動起來。傾聽是小組講述活動順利進行的保證,也是幼兒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之一。它是指傾聽者獲取和理解陳述者所表達的各種信息的能力,但是,往往一些教師沒有意識到傾聽在幼兒語言活動中的重要性,認為分組講述中每個幼兒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就達到分組講述的目的了。其實,分組講述的主要特點是“互動”,它需要表達者,更需要傾聽者。因此,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是分組講述活動的重中之重。
(1)教師明確提出要求。如要求幼兒對同伴尊重、有禮貌,眼睛盡量看著對方,不隨便打斷別人的話和插話,努力聽清同伴的發言內容。重點指導幼兒集中注意力,安靜地聽,不插嘴,邊聽邊思考。
(2)組織幼兒玩聽說游戲。教學中可組織幼兒玩聽說游戲,讓他們在參與的過程中激發傾昕的主動性,提高傾聽水平。如“金鎖鍛鎖”活動就可以讓幼兒以對答的形式學習用簡短的詞語來描繪事物。
(3)在傾聽的基礎上和幼兒玩“回音壁”游戲。即請幼兒把同伴講的內容復述給大家聽,看誰說得準確。這樣幼兒為了講得好,也必須有意識地去聽。
(4)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尤其是對傾聽習慣不好的幼兒加強個別教育,采用眼神、手勢、模仿(可以是能力弱的幼兒向能力強的幼兒學習)等多種手段給予提醒和幫助,以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3.培養表述習慣
在分組講述活動中,幼兒要積極參與講述,表達自己的觀點;盡量不談與主題無關的內容;發言時態度自然大方,吐詞清晰,語調適中(能讓同伴聽清即可)。而這種良好的表述習慣也需要通過多種途徑來培養。
(1)表述習慣的培養應蘊含于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各個環節,教師應注意平時提供各種機會讓幼兒多觀察、多議論。
(2)作為教師,平時說話時應該做到聲調自然而流暢,態度親切而大方,發音正確,用詞恰當,這樣對幼兒的口語表達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有效利用幼兒的個性差異資源
新《綱要》在語言教育“指導要點”中提出:幼兒語言學習有個別化特點。教師應該重視幼兒的個體差異,這對幼兒語言的發展具有特殊的意義。教師在語言教育實踐中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充分利用幼兒的個性差異資源,讓幼兒在自己表達的基礎上得到發展。
1.個體差異性組合
在分組講述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進行異質分組,安排不同性格、興趣、特長、能力的幼兒組合在一起,本著近似性、互補性、協作性、自愿性的原則,將幼兒組合成一個個具有活力的差異化的學習型小組。但應當注意的是,不要搞組合終身制,應該定期或不定期地調整個體差異性組合。
2.分組講述時教師的觀察和介入
這是提高不同層次幼兒表述能力的有效方法。對于能力弱的幼兒,可以幫助她(他)一起來表達;對于能力強的幼兒,可以建議她(他)接受同伴的提問,最后教師一起給予評價。當然,不要忘了說:“你也有自己的想法,真好!”“小伙伴們都喜歡聽你的想法,了不起!”
3.配班教師的及時介入
配班教師的介入也很重要。尤其是當出現多個問題組的時候,配班教師的及時介入可以讓每一位幼兒得到關注的可能性更大,有利于幼兒講述水平的提高。
講述活動有助于發展幼兒的獨白語言,對幼兒語言的目的性、獨立性、創造性和連貫性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教師重視分組講述活動的實效性,對幼兒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最為直接和有效。幼兒期是學習語言的敏感期,有一位哲人這樣說過:“幼兒時代錯過的東西,少年是無法彌補的,到了成年就更加無望。”因此,每一位教師都應潛心研究,做幼兒語言教育的有心人。
【巧用分組講述發展大班幼兒的語言運用能力】相關文章:
下一篇:培養小班幼兒口語表達能力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