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從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來看,從教育的培養目標來看,要使我們的教育對象——兒童真正得到全面發展,具有現代人的良好素質,必須從小有意識地培養他們良好的性格,F代社會為兒童的成長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豐富的養料,關鍵在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空間是否寬廣。現在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意識特別強烈,當然這是人之常情嘛!那么為了兒童茁壯地、更好地成長,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重要因素之一,要培養出兒童良好的性格,是天下父母和老師必須認真對待和學習的一門必修課! ∫、性格的概述 (一)性格的定義 1、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指人對現實穩定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它是一個人心理面貌本質屬性的獨特結合,是個性中最顯著的特征。也可以說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區別的主要方面。 2、什么是良好的性格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提出:“沒有兩個人生長的完全一樣,每個人都以自己的自然素質而區別另一個人,因此某中工作對于這個人適宜,對另一個人是另一種工作適宜!币虼藢τ诹己眯愿竦睦斫饪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認為的良好性格是自信、樂觀、勤勞、善良、勇敢、正直、謙虛等! (二)性格的特征 個體在現實社會中不斷受到客觀環境的各種影響,并通過自己的認識、情感、意志過程保留在心理結構之中,逐漸形成一定的態度體系。由于性格是人對現實穩定的心理特征傾向,所以偶爾表現出來的態度或行為不能被稱為性格,只有那種經常表現出來的態度或行為才能被稱之為性格! (三)性格的形成因素 影響性格的形成,從生物因素來看分為高級神經活動類型、性別、外表、特征、發育早晚;從環境因素來看分為家庭環境(包括父母教養的方式和態度,家庭自然結構狀況)、學習環境(包括教師的教育態度,思想教育、園風班風,體育鍛煉和勞動)、同伴群體、重大生活事件、大眾傳媒和社會風氣;從主觀心理因素來看又分為模仿、認同、強化。 (四)良好性格的作用 1、好的性格能促進學習活動“勤能補拙”“笨鳥先飛”均是良好性格所發揮的作用。此外良好性格又能促進生理健康和機能發揮。例如,樂觀開朗的性格會使人身心愉快,人體各部分機能發揮正常的作用;而沮喪、狹隘、斤斤計較的性格特征則容易造成人體神經活動緊張,免疫功能下降,從而產生一系列的身心疾病! 2、兒童性格的塑造與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有極為重要的關系。愛因斯坦曾指出:“優秀的性格和鋼鐵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學更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性格的偉大,這一點往往超出人們通常的認識。”可見,性格對于一個人的生活、事業都具有很大的作用,應及早進行培養和塑造! 3、家長的作風對兒童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父母們,你們自身的行為是最有決定意義的東西,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和兒童談話時或者教育兒童學習及命令兒童的時候,才執行教育兒童的工作,在你們生活的瞬間都是教育著兒童,你們怎樣穿戴、怎樣同別人談話、怎樣討論別人,怎樣歡樂與發愁,怎樣讀書看報等,這一切的一切對兒童都有重要意義!4、父母和老師的培養態度和方式對兒童的影響也很大。積極的培育方式有利于兒童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助于兒童健康成人;消極的培育方式,會使兒童行為便異,適應社會能力差。心理學研究表明,樹立良好的榜樣是對兒童良好性格的形成有顯著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老師是兒童最好、最直接的榜樣,俗話說:“身教勝于言教”家長和教師對待困難的態度和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兒童的態度和行為。例如,姑姑家的小表弟今年上大班了,爸爸媽媽都是工人,每天都辛苦地工作,陪表弟的時間不多,但是姑爺和姑姑在做每一件事時都想到給表弟做榜樣,以言傳身教的方法來引導他。他們下班回家,進門先換鞋排好去洗手,飯后總要和表弟交流白天他在幼兒園發生的事情,臨睡覺前姑父都會看一會兒書。久而久之,表弟每天放學回家,總會先換好鞋擺好,再去洗手,每次都很認真地和爸爸媽媽一起完成老師布置的親子工作從不拖拉。每次吃飯前他總會搶先給爸爸媽媽的碗筷擺好,飯后幫助媽媽擦桌子,臨睡前也總會把圖畫書拿出來看一會兒。如今他一直保持著這樣良好的習慣,相信這對他今后的成功一定會有幫助的! 《、兒童性格發展的特點 兒童的發展,是指兒童在其成長過程中,伴隨著心理的逐漸成熟,與社會生活經驗增長的相互影響,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斷提高的變化過程! (一)兒童年齡特點 兒童的年齡一般是(3、4歲—6、7歲)由于社會環境和教育條件在兒童身上所起的作用不盡相同,因而在兒童發展的過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間可以有一定的差異。隨著各種條件的不同,兒童心理在一定范圍內或程度上可以發生變化。兒童的性格特征是在社會條件的影響下心理發展的結果。兒童通過接觸現實社會,逐步獲得了一定的思想意識與行為習慣并將其穩定下來。如:有些兒童由于受到父母過分的嬌慣而逐漸變得自私任性;而有一些兒童則由于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心愛護而變得友善和樂于助人! (二)兒童性格發展的階段性 兒童性格是在遺傳的基礎上,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逐漸塑造而形成的。在這個階段兒童一方面還沒有形成穩固的社會觀念與態度,還有相當大的模仿性和受暗示性,所以他們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另一方面,他們又正在把理解到的種種關系逐漸轉化為穩定的觀念與內部命令,把習得的行為方式變為習慣,所以他們不論是學好還是學壞,都會習與性成。 (三)兒童個別差異性 發展的個別差異性,是指在兒童發展具有整體共同特征的前提下,個體與整體相比較,每一具體兒童的身心發展在表現形式,內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會有自己的獨特之處,這種表現于個體發展方面的差異性,來源于個體遺傳素質、生活環境和教育的差別。 三、兒童性格培養的誤區 性格對于一個人的生活、事業都具有很大的作用,應及早進行培養和塑造。但是不少家庭和幼兒園也正因如此,導致培養的結果適得其反! 1、打罵 數千年來的傳統模式——“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陳舊觀念,一直影響著家長和老師們?嗫谄判牡募议L和老師在培養、教育兒童得不到成效時,往往會采取這種古老的教育模式,而這種粗暴的方式在一段時間內還有效果,可是不能持久,還有這種方法會損傷兒童的自尊心和人格,也會使兒童的身心受的極大的傷害。如:與父母疏遠,有時還會厭學、逃學,甚至離家出走。所以家長和老師應采用正確的態度講道理,或給兒童提供正確的模仿對象,記得陳鶴琴先生說過:“小孩子是容易教育的,小孩子的知識是很缺乏的,做父母和老師的應當常常給他們灌輸一些必要的知識。”④父母和老師們應了解兒童的需要,教給他們文化知識及做人的道理,而不是斥責與打罵。2、溺愛 現在的獨生子女越來越多,他們大多生活在成人的圈子里,可謂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著。他們大多缺乏小伙伴,缺乏互相愛護與合作的意識,在他們眼里,惟我獨尊。家長如果過分的遷就和溺愛就會導致兒童狂妄自大,驕橫任性等心理。時間久了,將會縱使兒童形成自私、任性、固執、懶惰等多種不良的性格。在兒童出現這種情況時,家長應及時制止,多讓孩子與同齡兒童接觸,經常給兒童說一些關心集體,團結友愛的故事,以及吃東西時要請大家一起分享! 3、家長和老師對兒童的要求不一致 在現實生活中,常出現父母、長輩和老師對兒童的要求不一致的情況,家長對子女的教育觀點不同,都以各自的教育經驗,興趣教育子女。如果長輩在教育兒童發生矛盾時,會使得兒童無所適從,也不知道究竟聽誰的好,極易導致兒童行為反復異常。在這些長輩中,兒童會認為誰容易親近,對自己疼愛就會聽從誰,當然也會模仿。若是長輩愛的方式是溺愛、嬌慣兒童就容易形成任性、執拗、撒嬌等不良性格。所以父母和老師在這方面應該本著科學規范的原則,抱著一顆平常心根據兒童自己的身心特點去培養,切不可對兒童有過高或過低的評價,應正確的對待兒童的合理需求,該批評時就批評,該表揚時就表揚。父母和老師的要求要盡量一致,才能有效地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 四、兒童良好的性格培養的策略 (一)兒童良好的性格培養的原則 由于性格受到先天的遺傳和后天的環境,教育影響十分大,且兒童期是良好性格的可塑性時期。因此,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必須要慎重對待兒童的培養,同時要遵循一些最基本的原則。 1、正面引導原則 家長和老師應多提供一些良好的行為榜樣,多強化積極因素,對于一些不良的性格特征,少加以斥責,多提出正確的要求,以指導其態度和行為! 2、因材施教原則 老師和家長要根據兒童不同的性格特征和類型,在教育的要求、態度和方法上應區別對待。例如,有的兒童做事情不認真,老師和家長應多鼓勵少批評,以免挫傷兒童的積極性:有的兒童內向,不愛說話,家長就應努力為他(她)創設一些與人交往的機會,平時多引導他(她)看書讀書聲,讀完之后再說一遍給別人聽,時間久了,自然會好。 3、平等性原則 要平等的對待兒童,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對兒童的支配性態度、否定性態度、專制性態度對兒童的良好性格的養成是極為不利的。許多兒童的反抗性格,消極性格往往是由于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失當而造成的,任何一位稱職的老師和家長在任何情況下對兒童鼓勵、公正、民主的態度,要像愛護眼睛一樣地保護兒童的自尊和自信,養成他獨立的、積極的性格。 4、循序漸進原則 老師和家長應了解,良好的性格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是在主體與外界不斷相互作用下,由“心理狀態”漸變而來的。培養兒童良好的性格特征不能急于求成,應該兒童自身的發展特點以及個體狀況,逐步制定出分步目標,最終達到總目標。 5、鞏固性原則兒童的性格特征處于逐漸穩固階段,由于兒童的認知能力較為薄弱,以及兒童性格的可塑性大,一些良好的性格形成后,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所以老師和家長在兒童良好性格形成的同時,要不斷地注意加強與鞏固兒童的良好性格特征。 (二)兒童良好性格的培養方法 性格的形成受到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其中,家庭教育中言傳身教法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但是有意識的控制環境與教育因素,有目的有方法的去塑造兒童的良好性格,將是現代每位家長和老師必須認真學習和對待的! 1、榜樣示范法 即主動為兒童提供良好的行為與態度方面的榜樣,有意識的對兒童產生影響。由于兒童的知識經驗較貧乏,認識水平低,能力較弱,加上又有較強的模仿性。因而,對成人的尊敬和認同,會使他們在行為和態度上極力模仿成人! (1)兒童模仿的對象,是自己的老師和父母,而樂觀、開朗、熱情、誠懇等良好性格特征不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因此,無論是長輩、老師,尤其是父母要不斷完善自己的性格,揚長避短的給予兒童積極的影響! 〖议L和老師作為兒童的榜樣,不僅僅在進行教育活動中注意自己的榜樣作用,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應意識到自己在兒童心目中的地位,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要一致,不要說的和作的不一樣,否則容易使得兒童產生矛盾的心理,不知道自己該如何是好! (2)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兒童是從模仿開始學習生活的。因此,模仿是兒童良好性格形成的重要作用,模仿作用可大可小。那么,何不把模仿對象換成兒童的伙伴。日本心理學家山下俊郎說過:“要以兒童教育影響兒童,兒童是在與別的兒童交往過程中才開始以“自我為中心”的“殼”中解脫出來。”⑤ 2、尊重了解法 家長和老師將兒童作為獨立個體看待,尊重他的想法、意愿和情感。兒童有自己的思考和觀點,不能強硬的否定他,而要順其自然,正確引導。切不可動輒打罵兒童,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強加于兒童,硬把兒童的發展塞進自己設計好的模式,或者干脆把兒童作為補償自己人生的缺憾。家長和老師不要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壓兒童,而是要蹲下身來傾聽兒童講話,聽聽他的意見,并且尊重他的正確意見,不要事事包辦,盡量讓兒童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和時間。 3、正確的評價法 家長和老師對兒童的期望應合理,培養兒童正確的自我評價。每個兒童都有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家長應有客觀的評價,并據此對兒童的成長提出合理的期望,激勵兒童向適當的目標發展,如果家長和老師只看兒童的優點,而忽視其缺點,兒童就會對自身的不足缺乏認識而驕傲自滿,不能接受失。寒斎,家長和老師如果總是挑兒童的毛病,貶低兒童,對兒童不抱希望,也同樣會傷害兒童的自尊?傊议L和老師對兒童不合理的期望,無論是過高或過低都會阻礙兒童對自我進行客觀的評價! 4、鼓勵少批評法 當發現兒童的成績進步時,應加以表揚,做任何事情,自信心是首要的,而一個人的自信心必須從小培養。家長和老師要求兒童整理自己的衣物,整理一遍后,家長和老師應表揚,并指出沒整理好的地方,從而使得兒童有自信心,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這對兒童今后的成功非常有幫助。當兒童做事犯錯時,家長和老師應幫助他分析錯在哪里?應該怎么做?而不是批評、指責。如果家長和老師只是一味地說他這不行那不行的話,那么兒童遲早會認為自己什么都不行,就不再求上進了。5、環境教育法 (1)家庭環境法 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首先是要有一個溫暖幸福的生活氛圍,父母雙方和睦,不在兒童面前爭吵打罵。家長和兒童應經常談心,講講俏皮話,多帶兒童外出游玩。此外,家長有些事情也可以跟兒童商量決定,使兒童感到能為家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維護家庭的利益,同時培養兒童動腦解決自己問題的能力。只有創造愉快的充滿朝氣的家庭環境,才能愉悅兒童的身心,才能培養兒童良好的性格。 (2)幼兒園良好的群體氣氛法 這種氣氛主要是指班級集體氣氛。每一個班級會由于集體目標和集體領導的影響。一個具有積極向上的良好的氣氛的班集體,會促進成員奮發上進、不甘落后;而如果班上多數人都消極怠惰、不思上進,那么即使少數兒童想要好好學習,也會因為難以抗拒壓力和誘惑而最終陷于“同流合污”的境地。為此教師應針對集體建立明確目標和管理制度,通過組織兒童參與集體活動,如:開展主題活動、游戲競賽、集體榮譽感等,才是兒童對集體目標的意識,從而使得兒童自覺地追求和維護集體目標! 6、配合法 從社會的發展和人才的需求來看,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應當在教育兒童的過程中建立互相溝通、互相理解和互相配合的緊密聯系,建立起共同的教育目標,協調好幼兒園與家庭兩方面的教育力量。幼兒園與家庭要根據兒童自身的特點給予培養和塑造兒童良好的性格特征。如家訪、家長園地、家園聯系手冊、網絡交流等等! ∥、結語 總而言之,要培養兒童良好的性格,一定要重視家庭與幼兒園的因素和發揮家長與教師自身作用。家長和教師的文化程度、培養方式、生活習慣等都直接影響到兒童良好的性格。所以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都是培養兒童良好性格的重要因素。當然,只有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結合、配合,才能在更大的社會背景中培養兒童良好的性格。
【淺談如何培養兒童良好性格的策略】相關文章:
• 實施運動處方增強幼兒體質
• 淺談農村幼兒園區角活動的開展
• 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研究的現狀、問題與展望
• 幼兒自信何處來
• 攻擊性行為兒童的個案與對策
• 綠色營養餐廳
• 情感教育是幼兒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柱
• 淺談對自閉癥幼兒的引導
• 案例——典典變了
• 淺談幼兒園常規教育與自控能力的培養
•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
• 農村幼兒園大班、學前班的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