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創設一個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從而促使幼兒思維獲得發展,提問是其中的關鍵所在。提問的方式方法也有很多,我就自己執教過的一個語言活動”小花籽找快樂”來說說我的一些體會。
一、問題設計的層次性。
在提問的過程中,我關注到不同能力層次的幼兒,比如比較簡單的問題“小花籽在尋找快樂的路上都
遇見了誰?”只要是注意傾聽的幼兒,這個問題一般都可以回答出來,所以我就請平時比較膽小、不愛表現自己的幼兒來回答;而需要探討性、發散性的問題如“如果你是小花籽,你會怎樣去尋找快樂?”我就請表達能力較強的幼兒來回答;需要歸納、總結類的問題,如:“你來說說你身邊的快樂有哪些?”我則請理解能力較強的幼兒來回答,在這樣高、中、低三個不同層次的提問中盡量使每一個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二、同樣的目的和同樣的形式,采用了不同提問方式。
千篇一律的提問很容易使幼兒產生厭倦心理,失去新鮮感而分散注意力,所以有時同樣的目的和同樣的
形式,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提問方式,也會給孩子帶來新意。如我在設計《小花籽找快樂》中有一個活動環節,要求通過了解太陽、小鳥、蜜蜂、和青蛙的不同職業,來引導孩子對快樂的理解,進而進一步去體會快樂的更深層次的含義。在引導孩子討論時,我這樣設計提問:
問題一:太陽快樂嗎?太陽的快樂是什么?
問題二:小鳥快樂嗎?小鳥為什么快樂?
問題三:蜜蜂、青蛙快樂嗎?誰來猜猜蜜蜂、青蛙會遇到什么快樂的事情? 不同的提問,引導孩子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但教學目的卻是相同的。
三、盡可能多地設計開放式提問提升幼兒思維。
單一性的提問往往以“是什么”“有什么”“做什么”等問題為主,對此,孩子并不需要做過多的思
考,易造成孩子思維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往往使活動枯燥、乏味,壓抑孩子的興趣和積極性。開放式的提問,沒有現成答案,不受語言和情節的限制,既可為幼兒提供創造性想象和思維的空間,又具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幼兒搜尋以往的生活經驗,聯系實際進行分析、判斷、推理,以提高幼兒的思維發展水平,促進其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如語言活動《小花籽找快樂》中,一開始我就問“什么是快樂呢?”在活動的過程中我又提出“如果你是小花籽,你會怎樣尋找快樂?”并繼續追問幾個“為什么?”在活動的結尾又提出“來猜猜老師的快樂是什么?”這些開放性的問題,讓幼兒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發展其擴散思維的能力。
四、要使提問更好地促進師幼之間的互動。
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連續的過程,所以不能只是一味的以教師提問,孩子處于被動的回答狀態。
要圍繞教學目標、重點設計一些加強師幼間的互動的提問方式。如在學習故事中的對話環節中,我就和孩子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我來提問孩子答,接著進行換位,孩子提問我來答,在一問一答中,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有了提高,教師與幼兒關系和諧,很好的完成了活動的目標之一:學說故事中的角色對話。通過我們不斷的去探究提問的藝術,使提問在教學活動中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讓提問來展示教師的教學藝術!
【幼兒語言活動中的有效提問】相關文章:
• 幼師如何提高幼兒故事教學效果
• 幼兒園各年齡班語言學習游戲的特點
• 如何讓孩子們投入到文學作品中
• 尊重孩子,讓書成為孩子的朋友
• 擷取什么給孩子?
• 幼兒語言教育中培養讀寫技能的多種方式
• 怎樣指導幼兒語言的正確表達
• 孩子學外語最好在幾歲?
• 我們用講故事的形式讓孩子能說會道
• 讓幼兒園英語教學生活化
• 在談話活動中發展幼兒的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 小班幼兒看圖講述活動的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