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金湖縣金湖娃藝術小學幼兒園 作者:柏志娟
在《兒童的一百種語言》一書中,瑞吉歐以一種世外桃園的方式為我們展現了兒童豐富多彩、充滿奇思幻想的夢想樂園。“孩子,是由一百種組成的。孩子有,一百種語言,一百雙手,一百個想法,一百種思考、游戲、說話的方式。一百種傾聽、驚奇、愛的方式,一百種歌唱與了解的喜悅,一百種世界。”了解孩子的語言世界、融入孩子的世界,是作為幼師的我們孜孜不倦的追求。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幼兒園語言教育的總目標為:1.樂意與人交談,講話有禮貌;2.注意傾聽對方講話,能理解日常用語;3.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4.喜歡聽故事,看圖書;5.能聽懂和會說普通話。
由這些要求可以看出,兒童的語言教育在學前時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學會了說話,幼兒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愿望,才能自由交談,才能更好的認知、感知、接受和再創造。一個孩子的社交能力,可以看出孩子的性格、交流水平、表達能力等方面。而在社會交往中,孩子用的最多的,則是語言。能否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意思,達到自己的目的,是我們衡量幼兒語言發展水平的標準,也是我們進行語言教育的目的。
學前兒童語言教育,對于我們來說是十分艱巨的任務。如何發展和提高兒童的語言能力,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教師需要為兒童創設輕松愉快的語言環境,豐富兒童的學習生活,為兒童創設更多語言訓練的機會。另外要掌握兒童語言發展的規律,抓住關鍵期對兒童進行有針對性的語言訓練,糾正不良的語言習慣,引導他們正確使用語言。
(一)環境
“狼孩”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初期離開了特定的環境,一切后天學習都是枉然。若是兒童在學前期養成不良的語言習慣,后期改正有相當的難度。因此,為兒童創設一個開放愉快的語言環境,促使他們敢說、想說、喜歡說、愿意說,有機會說,有計劃有準備的開展語言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課堂
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可以讓兒童引發學習興趣,更加集中于課堂學習。在學前期,兒童的課堂教育是有限的,課堂教育的內容也十分繁多,把握好每堂課的語言教育十分關鍵。在前20分鐘兒童的注意力較集中,這個時期可以對兒童進行規范語言習慣的教育。而在后期,則可以創造出適當的情景讓兒童提高注意力。比如角色扮演,詩歌朗誦,看圖說話等。
真正有效的學習是一種心智活動,通過多種感官來親身體會,可以進一步促進兒童的智力開發以及對這個五彩的世界有更為生動細膩的感觸,能將靜態客觀的知識靈活化,從而產生新的思維和構想。兒童的語言學習,同樣運用到多種感官。如聽、看、說等。
我會經常在課間放一些錄音兒童故事。孩子對故事十分感興趣,每次都聽的十分認真,有的故事聽過兩三遍就可以復述出來。對孩子的語言訓練來說,這是一種輕松有效的方式。在復述故事的過程中,兒童不僅可以糾正自己一些不準確的發音,不規范的用詞,同時也可以輕松學會一些較難的詞匯。而在午休前播放動畫片也是同樣的道理,兒童看動畫片,可以輕松進行語言知識的習得,累積詞匯。
在課堂上,兒童通過老師與老師,老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的對話在潛移默化中學得相關的語言習慣,從而規范自己的言行。兒童回答問題,不僅僅是鍛煉了他們的思維能力,也訓練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因此教師需要在課堂上為幼兒創造更多回答問題的機會,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回答錯的予以鼓勵引導,回答對的則可以進行深一步的啟發探討。
2、 游戲活動
福祿貝爾曾說過,游戲是兒童發展的。這一時期(幼兒期)人的發展的最高階段,因為它是內在本質的自發表現,是內在本質出于其本身的必要性和需要的向外表現,“游戲”一詞本身就說明了這一點。因此,在游戲活動中,兒童是最輕松愉快的。你可以發現,游戲中兒童的語言是多樣的、神奇的、充滿幻想的,因為游戲本身的自主性與創造性讓兒童的語言得到極大的提高。我曾經遇到一個有輕微自閉癥的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鮮少開口,問他什么也不回答。但在游戲中與他交流就變得格外容易,甚至他會主動拉住你向你介紹他在玩的游戲或是問你他不明白的地方。同樣,與其他孩子的交流溝通也在游戲的過程中變得十分輕松愉快。
如果說在課堂上兒童更多的是進行詞匯的積累,那么在游戲中,則是實踐運用的時候。許多在課堂中學到的詞匯并不是經常使用的,而在游戲中,孩子會隨著情境的變化說出不同的語言。為孩子創造一個開放的游戲空間,則是為孩子愿意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創造條件。
在娃娃家的游戲活動中,與人交往是關鍵,社交可以極大的鍛煉兒童的語言能力。兒童在游戲過程中,會隨著自己的意愿與其他兒童交流。比如打電話,大部分兒童已經知道該怎么打怎么接電話,在游戲里也可以一本正經的與人交流,教師只需要在旁進行一些簡單的提示,比如接電話時應注意的禮儀等。
游戲時的氛圍十分重要,輕松愉快的環境更適合兒童游戲。教師在游戲中起的只是創設游戲環境兼在旁看護的作用,不能過多的介入兒童的游戲,只能在游戲方向不對或是發生突發狀況時以同伴者或指導者適當的引導游戲的進行。
3、家庭環境
兒童在其他許多環境中也會用到語言:比如入園離園時教師都會和孩子寒暄一番,在家中孩子與父母的交流等。這些語言環境有的是我們能顧及到的,有的是我們顧及不到的。比如家庭環境,兒童呆的最多的地方除了幼兒園就是家,因此家庭教育十分重要。著名的陳鶴琴先生就說過“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 家長應該為兒童樹立起正面積極的形象,因為兒童的一舉一動都受家長的影響。在家庭語言教育中,家長應該豐富兒童的日常生活知識,增進兒童的生活經驗,讓兒童在生活中自然正確的使用語言;多帶兒童進行室外活動,經常旅游踏青,讓兒童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放松心情;支持兒童的探索,鼓勵兒童提出問題,不無視兒童的問題;創造愉悅民主的家庭環境,不苛責兒童豐富奇妙的想象,凡事讓兒童多動手動腦;給兒童單獨的空間,不過多干涉,為兒童創造屬于自己的閱讀天地,訓練兒童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閱讀興趣。
僅家長單方面教育是不行的,這就需要我們老師與家長形成教學聯系,家園共育。老師要與家長保持聯系,密切關注兒童的發展動向,進行階段的訓練。而家長也應該每天向老師了解孩子在園情況,參與兒童的學校教育,回家時進行適當的鞏固。兒童的語言教育是復雜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二)兒童發展情況
每個兒童在生長階段的發育狀況都是不同的。有的兒童接受新知識較快,發展迅速,而有的兒童接受能力相對較弱,不能較快的掌握老師教的知識,我們老師就需要因材施教,不能對所有的兒童都采取一樣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兒童,可以采取“幫幫結對”的方式,讓兒童在同伴交往中進一步學習。有必要的話,教師應該單獨指導。
另一點,在學習過程中應抓住兒童發展的關鍵期。我們不能要求兒童接受不在他們理解范圍的知識,也不能教給他們過于簡單的知識。抓住關鍵期,在適當的時候教合適的內容,有利于兒童最大程度發揮出他們的潛能,學習效果會事半功倍。所以我們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教學應該順應規律,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
(三)實踐
在促進兒童的語言發展這方面,我進行了許多嘗試。在周一的早晨,我讓每個兒童做一個雙休日活動匯報,鼓勵孩子將雙休日發生的事情復述出來。因為是自己的事情,所以兒童格外感興趣。如果課上沒有講到的孩子在課間也會拉著我向我匯報,可見,訓練語言要關注兒童自身發生的事情。
每周我們班上會請一個小朋友準備一個故事講給全班孩子聽,因為孩子都有向別人展示自己的意愿,所以準備故事十分認真。講故事的兒童語言都得到了很好的訓練,語言組織、發音方面都得到強化。
另外,在節日慶典中我組織孩子準備一些童話劇。兒童對表演十分有興趣,有時候不需要教師多做指導經常自己組織臺詞。在童話劇中,孩子十分愿意說話,大膽的表達自己。童話劇這一活動方式,是我迄今為止做到的語言訓練效果最好的方式.
多年的工作經驗告訴我,學前期是兒童語言的飛速發展時期。在學前期培養兒童正確的語言習慣,往往影響著孩子的一生。我們老師應該抓住這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科學訓練,通過多種方式激發兒童說話興趣。我相信通過我不斷的實踐探索,一定會找到促進兒童語言發展的最有效途徑。
【淺談兒童語言教育的發展】相關文章:
• 在游戲中培養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 在幼兒語言教育中體現教學內容的有序性
• 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發展幼兒語言能力
• 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發展幼兒語言能力
• 指導孩子讀書的實踐
• 快樂閱讀 輕松講述
• 語言課中環境的營造
• 幼師要努力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
• 培養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
• 淺議幼兒語言教育活動的組織原則
• 《論幼兒語言學習的雙重性與語言教育的多領域滲透》讀書體會
• 幼兒園集體談話活動的指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