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環境創設是一個由來已久的“老”話題,長期以來我們都在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和重視環境創設,在理論和實踐的探索中積累了不少有益的經驗。當然也有不少的困惑,因此,幼兒園環境創設又永遠是個新話題。
一 貫徹“綱要”的出發點是教育環境創設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中獲得有益身心發展的經驗。風靡全球的瑞吉歐學前教育研究者曾提出應將環境看作一個“可以支持社會、探索與學習的容器”,這一理念已將環境的創設和布置上升到與日常教學活動平等的地位。我國學前教育課程的本質是“學習者在教育者有意識的指導下,與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獲得的有益經驗和身心健全發展的全部教育性活動”。我們不難看出強調了教育的三要素:學習者、教育環境和教育結果。
1.為孩子的需要創設環境
怎樣才是滿足幼兒需要的環境?首先,孩子自己表現出來的探索興趣、經驗、作品。例如,活動室角落的“心聲心愿”,戶外的“種植角”、墻壁上的“美麗獻給黨90周年”等。其次,各種有益的活動內容,與近期相關的活動。例如,慶“六一”系列活動區分布在園外、園內、班級各個地方。
第一,全方位考慮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充分利用現有環境,發現和挖掘現有環境的特點,令其發揮有效的作用;在現有環境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合;根據幼兒個性發展的需要和各種教育活動的需要創設相應的環境,擴展和延伸環境創設的區域。由“大墻飾”向“小墻飾”擴展,由活動室擴展延伸到盥洗窒和臥室,將創設內容同各室特點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其發揮相應的作用。例如,盥洗室中“節約用水”、洗手順序的標志;臥室中如何穿脫衣服、溫馨舒適的畫面。由室內向室外擴展延伸,園內的綠化地帶、小溝、水池、土堆、圍墻、欄桿、樓梯等都是應考慮的區域。
第二,在環境創設中充分發揮幼兒主體性。(l)幼兒是環境的主人。應該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來設計幼兒園的物質環境,這樣的環境對幼兒來說也更具有教育意義。例如,“家”這一教學活動來源于大班一名孩子對同伴談論自己家那座剛建成的別墅,孩子們在觀看他帶來的照片及利用雙休日到他家參觀,引起了其他幼兒的興趣,教師從與幼兒的交談中及時捕捉這些信息,開展關于“自己的家”的教育活動。在老師的啟發下,創設《綠色家園》的主題環境。孩子們熱烈的討論,什么是垃圾?應如何處置、如何減少這些垃圾才能保護我們的地球。通過畫和剪貼、分工合作來完成主題的內容……當整個主題創設完成的時候,孩子們興奮極了,他們不但被這種特有的藝術美所深深吸引,體驗到了合作的快樂,重要的是更了解了如何保護我們的家園,對我們的環境更熱愛了。(2)收集、提供材料與作品。為幼兒提供材料與作品,是他們參與物質環境建設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十分重要且具有良好效果的教育過程。在每個教室內,都置有一個“百寶箱”,里面收集了幼兒從家里帶來的各種瓶、盒、罐、小掛歷、舊包裝紙、舊光碟、毛線、碎布等廢舊材料,也有木塊、蛋殼、西瓜子殼、杏核等自然物材料,利用自然材料組織幼兒進行手工制作,讓幼兒進一步感受到大自然的豐富多彩,如用米粒、玉米、豇豆、芝麻、牙簽、瓜子粘貼成各種小動物的形象,采集秋天的落葉加工成標本,或拼剪成各種圖案,用橘子皮做菊花,將各種蔬菜和水果進行造型,或變成一個有趣的動物,或變成一個可愛的寶寶。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孩子們用牙膏盒做成了高樓、汽車,把易拉罐裝飾成了各種小動物,讓蛋殼變成了許多可愛的小娃娃,用果殼拼貼出漂亮的圖案。用這些作品來裝扮我們的教室,孩子們很開心,對收集、尋找各種各樣的廢舊物則更有興趣了。幼兒在參與布置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他們的主體作用。如大班孩子創設的《綠色的家園》、《愛護動物》的主題,中班孩子創設的《我們的節日》、《美麗的畫》等主題,都是老師通過組織幼兒討論,按照幼兒的想法、看法,再同他們一起把大家的作品巧妙地組合在一個整體中的。這種把幼兒的作品組合起來進行環境布置的形式,使每個幼兒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體驗到了合作的樂趣。而幼兒對自己布置的環境也有一種特殊的鐘愛和親切感,這樣會激發幼兒更充分地與環境相互作用,使環境與幼兒、老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之間產生互動作用,形成幼兒和諧的生活空間,從而對幼兒的知識、情感、意志、行為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形成幼兒良好的心理環境。
2.挖掘和利用各種自然資源和社區的教育資源
第一,熱愛大自然是幼兒的天性。幼兒生來就對自然環境中的水、土、大氣、生物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幼兒園環境教育必須以幼兒的真實生活環境為課堂,強調“在環境中的教育”,以啟蒙幼兒的環境意識,培養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為主要目標,引導他們自主地欣賞、觀察日常生活中具體的環境要素和環境問題,初步理解它們對人類的影響,努力尋求解決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并最終采取行動,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實現人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第二,充分利用當地特有的自然資源、社區的文化資源和場所。幼兒園環境創設應注重實效,在尋求多種途徑中,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購買是必要的,即便如此,也盡可能地購置能引發、支持幼兒探索的活動器材和操作材料。例如常見的操作材料有:片狀材料中的“紙、紙板、布”;塊狀材料中的“泡沫”、“積木”等;點狀材料中的“珠子”、“扣子”等,但更重要的是挖掘、利用資源,建立“玩具、材料、空間就在身邊”的觀念,創設出引發、支持幼兒探索的良好環境。
第三,營造良好的園內人際環境和精神氛圍,充分開發和利用人的資源。幼兒園作為群體式的保育和教育機構,其心理環境包括了幼兒生活、學習和游戲的全部空間,特別是幼兒的學習、活動及生活的氣氛;幼兒園的人際關系及風氣等,對幼兒的身心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實際上,物的環境只有通過人才能發揮作用,而且教師在一定教育觀念的指導下,與幼兒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相互關系和幼兒能夠感知到的教師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幼兒能否通過積極主動地學習獲取有益的經驗。(1)營造良好的人際環境和精神氛圍,教師要熱愛、尊重并了解幼兒,深層次的尊重和滿足幼兒對愛和安全感的需要,深層次的尊重幼兒探索和認識周圍世界的特點。(2)教師要為幼兒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教學過程是教師教和幼兒學的雙邊活動,教師要調動幼兒參與學習,就要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學習氣氛,即在教師主導作用下,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使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親自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加活動。(3)建立良好的幼兒群體,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品質。建立良好的幼兒群體,是幼兒園心理環境的重要內容,它能促進幼兒個體心理的發展。
二 教育環境創設的落腳點是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1.環境是教師激勵幼兒成長的“足跡”
如果幼兒園的環境具有生機,幼兒的生命也將富有活力。幼兒就是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發展的,物質環境建設應形成鼓勵幼兒奮發向上的氛圍。幼兒的繪畫作品充滿了童真童趣,表現了他們的所思所想,我們用這些兒童作品來美化環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來,孩子們增加了創作的興趣和信心,因為這是對他們的最高尊重與鼓勵。雖然幼兒的發展水平和表現各有差異,但環境建設應努力做到讓每個幼兒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悅,樹立不斷向上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在教室內的作品欄上,有我們每個孩子的作品,如果誰到我們的教室做客,孩子們會爭先恐后地向他介紹自己的作品,他們對自己的每一幅畫、每一件手工作品都非常得意。
2.環境是校園隱形的幼兒老師
首先,環境是為教育服務的。其次,環境與課程活動有關,它能把引起幼兒相互經驗的各種因素結合在一起,構筑新知識。再次,環境是根據幼兒的需要不斷變化,也就是說讓幼兒與環境“對話”。環境創設著眼于豐富幼兒的知識,增長能力,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我園各班結合教育目標和根據幼兒年齡特征和認知發展水平創設于墻面的主題欄,內容豐富。有慶祝各種節日的主題;有愛祖國、愛家鄉的主題;有反映四季特征的主題;也有孩子們喜愛的故事主題……豐富的主題內容深深吸引著幼兒,他們不但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而且通過他們的參與布置和看看講講,也很大程度地獲得了認知上的發展和語言能力、動手能力的提高。孩子們在與環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學習、探究,從而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3.環境激發幼兒美好的情感,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兒童心理學表明,學齡前兒童處于自我中心階段,正是社會化的起步,急需在與同伴交往中學習理解他人、認識自我,把握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擺脫自我中心。首先,環境的美化,可以培養幼兒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
我們力求從尊重幼兒的審美興趣,滿足他們的審美需要出發進行環境的創設。
幼兒園環境創設是一項復雜的工程,要搞好幼兒園環境創設,把《綱要》理念滲透的同時,還要全面透徹地了解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充分認識環境這一重要資源的教育價值,用科學方法引導幼兒和環境材料相互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環境的教育功能。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深入了解幼兒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愿望、要求、興趣、愛好,形成尊重、信任、友愛、和諧的氣氛,創設出良好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使環境更好地發揮教育功能,全面、和諧、有效地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李繼孔〕
【以《綱要》理念嘗試創設幼兒園環境】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園的語言教育
• 淺談新時期幼兒園班主任管理工作藝術
• 淺談幼兒園的早期閱讀的重要性
• 關于幼兒園一日活動實施的研究
• 利用社區資源拓展幼兒園課程
• 淺談利用幼兒園自然資源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
• 幼兒園角色游戲的探索與實踐
• 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材料的投放
• 農村幼兒園教師的“規矩困惑”
• 連鎖幼兒園內部控制問題
• 辦個老頭老太太的“幼兒園”
• 學區教研共同體建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