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標體制改革有力推動了幼兒園素質教育管理工作的發展。有效開展區域活動,對幼兒自我完善和素質提升有重大意義,也滿足幼兒身心多維發展的需求。在重視個體差異的前提下,對幼兒園區域活動的創設提出建議,指出活動區的種類、數量、投放材料以及合理的布置都是創設的重要方面,配合合理、高效的教師指導,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效果將有效提高。
【關鍵詞】幼兒園;區域活動;設計
【中圖分類號】G61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3-0260-02
自上世紀90年代初從國外引入區域活動的概念以來,尤其是近年來在新課標體制改革的推進下,國內關注度逐年提高。
一、區域活動的意義
幼兒園區域活動是教師根據教育目標和幼兒發展水平,有目的地創設活動環境,投放活動材料,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擺弄為主的方式進行個別化自主學習的活動,是一種滿足幼兒自主體驗、建構、發展需要的探索活動[1]。活動中,幼兒有自主選擇活動材料和游戲伙伴的權力,也有自由活動的空間,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主動、活潑地學習知識和獲得技能。區域活動很受幼兒喜愛,對于幼兒自我學習、探索、發現、完善和滿足不同幼兒發展的求,促進幼兒全面素質的形成、發展和提高具有重要意義[2]。
二、區域活動的創設
1.活動區域種類和數量設置
活動區的創設必須提供有利于幼兒身心發展的場景或游戲。活動區的種類和數量應在在綜合考慮幼兒身心發展多個維度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幼兒身心發展維度與區域活動關系見表1:
2.活動區材料的投放
為滿足幼兒多種感知需要和幼兒的行為發展,在投放活動材料時應考慮到材料的特殊適用性。
⑴材料“層次性”
不同材料可以引?l不同的活動,如“配對”活動區域,幼兒可以完成大小配對(例如大小瓶蓋與瓶子的匹配)、形狀配對(例如數板與數形的匹配)或數量配對(圓點卡與數字的匹配)。材料不同,難易不一,這樣可以充分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
⑵材料“多樣性”
區域活動的材料,要有多樣的變化,孩子的興趣會更高,活動的時間也更持久。
①同一區域的材料投放要多樣性。如“給娃娃梳辮子”,既有扎辮子的發圈,又有可以夾頭發的發夾,發夾又有松緊之分。
②同一材料的玩法要多樣性。如木珠既可以玩穿木珠,又可以用來壘高;又如拼圖,幼兒既可以拼拼搭搭,又可以看圖說話。
⑶材料"新奇性"
"新奇"是指初次出現,色彩、外形、聲音等方面富有吸引力。比如“找影子”,教師把幼兒熟悉并且喜愛的動畫形象:如“孫悟空、超級飛俠、小豬佩琪”等圖片剪下,在吹塑紙上畫出輪廓線,讓孩子按照影子找出圖片的形象。
⑷材料“可變性”
材料玩法的可變性更使材料具有更多可選擇性。比如動物插塑、雪花片、積木等,可以多種拼搭方式,可單一操作,也可以和同伴配合,既開發聯想、創造、思考能力,又培養協作能力,還避免了幼兒產生重復厭煩情緒。
3.活動區的合理布置
活動區的合理布置應考慮以下因素:
(1)活動區界限明確,可以利用桌子、玩具架或積木、紙箱作為分隔物。其高度要低于兒童的身高,以便于兒童觀察全局和教師觀察兒童。
(2)開放活動區,明確可選擇的活動種類和活動區域。如兒童離開娃娃家去搭積木,或從娃娃家出來“買菜”,“帶孩子”看病,去“加工廠”上班等[3]。
(3)根據區域特點和實際情況分區。圖書、認知和美工區可以考慮安置在相近的地方,美工區可以靠近水源,積木和結構游戲區可以盡量靠攏,便于幼兒結合起來玩,操作區和科學區都要來回擺弄物體,可以相鄰。
音樂區和表演區應設置在遠離安靜活動的地方,以免干擾這些區域的活動。角色游戲區可以安置在活動室內的任何地方,但各個角色區之間來往應該是方便的。
(4)活動區要有明顯的標志,便于幼兒區分與找尋。活動區的標志或名稱應根據幼兒年齡特點設計,大班可采用漢字書寫或讓幼兒自行繪制,小班可用圖畫表示。
4.建立必要的活動規則
建立規則對幼兒進行必要的行為限制,是對幼兒進行社會性培養的必然要求。區域活動規則應包含著合理且積極的約束。教師在制定任何一條規則時,都要考慮:規則是社會行為規范在幼兒園中的自然運用,是為了保證幼兒的安全和健康,是幼兒可以做到的。幼兒園規則教育不僅是要維持秩序,更重要的是要讓幼兒學習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事之間的關系。
三、區域活動中老師的指導
1.老師介入和指導的要求
區域活動突破了傳統教育中幼兒處于被動、靜止狀態的局面,教師通過設計、提供可供幼兒操作的環境、材料,讓幼兒的主動性和實踐性得到發展。教師應在維護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前提下,進行耐心、細致、公正、客觀的指導。在指導時應做到:
(1)對允許幼兒做什么、怎樣做和幼兒有可能怎樣做要有心理準備;
(2)觀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導在后;
(3)觀察、理解幼兒的活動意圖、思維方式,并對幼兒的游戲水平作出正確的診斷,因勢利導,幫助幼兒實現構想;
(4)指導應適合幼兒的水平、興趣和需要。
2.把握最佳的介入時機
方貞梅[4]等通過問卷和訪談對某幼兒園教師介入時機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1/3的教師認為區域活動中教師指導可有可無,近1/3教師仍進行傳統指導,體現教師角色定位不明確,介入時機不恰當,介入策略不正確等問題。教師必須加強教育理論學習,找尋最佳時機進行適當介入,盡量避免出現“當我們教授幼兒某個東西時,我們正妨礙了幼兒的創造力的發揮”這種情況。
四、結論與反思
1.區域活動設置要豐富且富有吸引力,幼兒在活動中應得到身心多個維度的發展。
2.區域活動應以幼兒自主活動為主,教師指導為輔。教師角色定位要準確,扮演好觀察者和指導者的角色。
3.教師應加強理論學習,活動中注重幼兒個體差異,給予幼兒較大的自由度,介入指導要適宜,切忌過度干預。
參考文獻
[1]朱曉瓊.開放與滲透延續與融合―幼兒園課程主題在區域活動中的價值呈現[J].江蘇教育研究,2014,(2):64~65.
[2]魏永華.淺談幼兒園小班數學學習與區域活動[J].開心:素質教育,2014,(2):10.
[3]馮靜.幼兒園室內環境創設策略研究[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3,(5):97~99.
[4]方貞梅,王東華.幼兒園區域活動實施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以安徽省某城市公辦幼兒園為例[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5,31(1):17~21.
作者簡介:呂?F(1970年10月-),女,漢族,河南林縣人,金川公司第三幼兒園,中級職稱。
【幼兒園區域活動的設計與指導】相關文章:
• 從容做好幼兒園插班教師
• 幼兒園陶藝教學“四步曲”
• 談幼兒園挫折教育的實施方法
• 創新幼兒園課程推動幼兒自主發展
• 發揮示范幼兒園師資優勢 引領鄉鎮幼兒園快速發展
• 如何開展幼兒園的創意美工教學
•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之我見
• 淺談幼兒園美術教學
• 幼兒園教研活動的組織策略
• 幼兒園園長管理方法探析
• 淺議幼兒園特色課程的構建
• 幼兒園班主任工作總結